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这个老师死得憋屈:起因是他的皇帝学生没看懂一句文言文

    2024.05.02 | lishimi | 次围观

    自从汉武帝尊儒术、兴太学后,儒家学者更多地走向了历史前台。不管这些帝王们是否真的崇尚儒学,但对教育这个环节则非常统一:聘请儒生,研习《五经》。对于皇室而言则更为重要了,皇帝会找当时最有名的大儒来教授太子,汉宣帝刘病已则找了汉朝中期的名臣萧望之为太子刘奭的老师。然而,这位大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曾想到:他的死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学生有一句文言文没看懂!

    萧望之是刘奭的三位辅政大臣之一,同为辅政大臣的还有乐陵侯史高,这是刘病已的娘家人,标准的外戚。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存在像霍光和上官桀那样争权夺利的情况。只是外戚位高权重,不免有些骄奢淫逸。作为传统的儒生,作为辅政大臣,萧望之当然要对此提出批评。这些话即便被皇帝知道,最多把二人都叫来问清缘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这件事儿却被两个宦官知道了。接着,汉元帝朝的第一个冤案就这样诞生了。

    弘恭和石显在汉宣帝朝就得到重用,刘奭即位后,萧望之就劝他少用刑余之徒,多用士人。这话被二人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决定“据理反击”。正好有萧望之批评外戚的言论,他俩就给汉元帝上了一道奏折:“……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猫腻就在“召致廷尉”四个字上。这件事儿发生在刘奭当皇帝的第二年,可能对国家相关业务还不太熟悉。廷尉主管刑狱他当然知道,按照字面儿的意思,他想当然地以为就是刑狱人员去找萧望之调查调情况。而事实是: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下狱!也只怪当时的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所使用文字的差别实在太大。

    弘恭和石显就是利用了刘奭这个“盲区”,结结实实地把他当了回枪使。事情的结果是萧望之锒铛入狱,但很快就被放了出来。本来就是个误会,这事儿本应该就这样过去了,但两个宦官却心有不甘。几个月后,他们又利用萧望之的儿子为父亲申冤为由,再次准备将萧望之下狱。这一次汉元帝是知道的,而且也很犹豫:“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他的本意根本不是要对萧望之处以极刑,只是想给老师一个警示:不要总对自己的家人指指点点。然而,当萧望之再一次得知自己要被下狱时,年逾六旬的老儒生受不了这份屈辱,含恨喝毒酒自杀。

    萧望之的死看似是一个极为偶然,甚至有点可笑的事件。然而,如果仔细口味,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西汉的衰败开始于汉元帝时期”这个说法是多么正确。

    1、汉元帝貌似宽容,实则放纵,奸臣当道又不能决然斥去

    汉元帝为政期间,躬行节俭,体恤民情,实施了很多宣帝期间都没实行的仁政。然而,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的一样,一个好的帝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仁、明、武。

    所谓仁: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所谓明:立场坚定,通晓国情,明辨忠奸。所谓武: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

    而汉元帝勉强能符合第一个条件“仁”,其他两个,边儿都不沾。以萧望之的冤死为例,一国之君竟然对本朝核心业务不熟悉到这个地步;在明知道老师并无大错的前提下,只听信两个宦官的一面之词就将朝廷重臣轻易下狱两次。而弘恭和石显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误,汉元帝的处理结果呢?只是让两人“免冠谢“而已。可以说,这种貌似宽仁,实则纵容的做法让奸佞之徒更加有恃无恐。

    2、过分信任外戚,终为汉家江山旁落种下了隐患

    萧望之的死虽然源于与外戚的矛盾,可客观地说,在宣帝朝之前,外戚的势力并没有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武帝、昭帝、宣帝时期都重法,且对外戚都有很强的防范之心。在元帝即位之初信任的史、许(元帝母亲许平君的家人)两家,也没有做出什么有害汉朝社稷的事出来。但是,正是从他开始,重儒轻法、遇事不决,太过信任外戚集团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约之法,这才有了王政君、王凤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存土壤。到了成帝朝终成气候,汉室江山则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只等王莽来“笑纳”了。

    3、萧望之的死让汉元帝损失了左膀右臂

    萧望之死于刘奭即位的第二年,就连他自己得知老师自杀的消息后也痛呼:“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这是在惋惜,也是在忏悔。所以,终元帝世,每年他都会去祭祀萧望之,从没遗漏过。在萧望之辅政的这两年,《汉书萧望之传》这样记载:“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可以说,萧望之提供了很多治国良策,汉元帝也欣然接受。如果在执政的初期,老师不断这样牵着学生的手向前走,那该多好呀!因此,后世的很多人都在感慨:萧望之要是能再多辅佐刘奭几年,或许汉室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结语

    萧望之为人刚正,忠心辅佐他的皇帝学生;汉元帝优柔寡断,遇事不明,痛失自己的老师。萧望之死得憋屈,汉元帝活着窝囊。自此以后,汉室凋零、政权旁落。正如汉宣帝的一句名言:“乱我家者,太子也。”真知灼见!

    【参考书籍】:

    1、班固《汉书》

    2、司马光《资治通鉴》

    单字解释: 这 个 老 师 死 得 憋 屈 起 因 是 他 的 皇 帝 学 生 没 看 懂 一 句 文 言 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