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曹魏武将中,有三位谥号为“愍侯”,结局都不太好!

    2024.05.02 | lishimi | 次围观

    谥号是指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其中,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愍”主要表达同情,也即“在国逢难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因此,谥号为“愍侯”,自然包含了痛心、爱抚的意思。在三国时期,曹魏有三位武将去世后,就被追谥为“愍侯”,并且他们的结局都不太好。

    一、夏侯渊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夏侯渊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东汉末年,夏侯渊跟随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骑都尉和陈留、颍川二郡太守。参加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关右地区。

    凭借功勋,夏侯渊累迁征西将军,受封博昌亭侯。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后,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在争夺定军山的过程中,夏侯渊被黄忠袭杀。夏侯渊死后,谥号为愍侯,配享太祖(曹操)庙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愍侯这一谥号,表达了曹魏对夏侯渊战死的痛惜之情。

    二、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居于乘氏县。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李典自幼好学,起初治民,后来从军。投靠曹操后,李典从征河北、荆州、西凉等地,屡立战功。曾在博望坡之战识破刘备的伪遁之计,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公元215年,李典又参与了逍遥津之战,也即联手张辽、乐进击败了孙权大军。

    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学之士,有儒将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李典在三十六岁时就去世了,这显然属于英年早逝的情况。等到曹魏建立后,追谥李典为愍侯。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李典显然可以立下更多的战功,并提升自己在曹魏武将中的地位。

    三、乐綝

    乐綝(195年~257年),字号不详,阳平郡卫国县(今河南省清丰县)人。乐綝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右将军乐进的儿子。乐綝果毅坚毅,颇有父风,在曹魏后期,乐綝官至扬州刺史,这可以说是封疆大吏了。对此,在笔者看来,曹魏五子良将的后人大多比较平庸,不过,乐綝显然属于例外的情况。

    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怀疑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是征召他为司空,这是变相夺取诸葛诞的兵权。对此,诸葛诞起兵造反,在割据寿春后,诸葛诞还派遣大军包围了扬州刺史乐綝。在这场战役中,乐綝宁死不降,最终丢掉了性命。得知乐綝阵亡的消息后,朝廷非常痛惜,追赠为卫尉,谥为“愍侯”。

    单字解释: 曹 魏 武 将 中 有 三 位 谥 号 为 愍 侯 结 局 都 不 太 好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