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取川得意忘形,庞统直谏反被痛骂

    2024.05.02 | lishimi | 次围观

    自三顾草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以来,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岁月,当时曹操南下,刘备成了丧家之犬,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然而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挺身而出,出使东吴,促成联盟,赤壁之战大败曹兵,终使刘备避免了覆灭的命运

    假如没有赤壁大胜,刘备定会步吕布后尘,成为曹操的刀下之鬼。孙权失去外援,以一人之力,也根本无法阻挡曹操。那中国的统一大业,将会提前72年在曹操手中完成。可恰恰是有了赤壁之战,才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说诸葛亮是刘备的一等功臣,然而赤壁大胜后,诸葛亮却好像一下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取汉中有法正,取西川靠庞统,曾经的功臣诸葛亮却被束之高阁,做起了后勤补给工作。即使三国演义如此的歌颂诸葛亮,也都露出了蛛丝马迹。比如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军师庞统,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靠的是法正之谋,关羽死后,刘备准备伐吴,诸葛亮竟不能劝阻,不得不感叹似的说了一句:“假如法孝直若在,定能劝阻陛下东行!”为什么法孝直能劝,诸葛亮却劝不住?

    如此种种,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远没有演义中那么亲密。即便是罗贯中极力的为诸葛亮刷存在感,还是留下了这么多的破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史实就是如此,罗贯中也不能改变历史,完全抹掉庞统和法正在刘备军中的地位。在演义中,号称凤雏的庞统好像和诸葛亮齐名,但实际上凤雏的能力远不如卧龙的。然而奇怪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退居二线,庞统和法正却被刘备当成了左膀右臂。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刘备惧怕诸葛亮独成大功,日后成为曹操那样的角色。二是诸葛亮的性格不符合刘备枭雄的本质,比如当法正到荆州请刘备入川时,刘备心中实际上非常想去,但却顾忌名声,犹豫不决,他对属下说,我能成功,因遇事每每与曹操相反,操以切,我以宽,操以暴,我以仁,操以奸,我以忠。我和刘季玉同是汉室宗亲,夺他基业,恐将失信于天下!

    刘备说此话的目的,只是需要一个入川的理由,这个理由谁能给他?当然是庞统,庞统说,兼并弱小,攻击愚昧,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取川之后,封刘璋一个大官,也就对得起他了,如今假如我们不要,西川也早晚归他人所有!这些说辞都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非常对刘备的胃口,于是君臣二人一拍即合,甩开诸葛,带着大军,向着西川进发了。

    刘备入川,名义上是为了抵御张鲁,但抵御张鲁应该兵进阳平关,可刘备却驻扎在了阳平关以南的葭萌关,也不北上,然后就在当地树立恩德,邀买人心,等待一个攻打成都的口实。也真是天助刘备,这个口实说来就来,当时曹操南下攻打孙权,刘备借口荆州危急,向刘璋借一万士兵和军粮,准备东返。但刘璋只答应借给四千老弱残兵和刘备要求的一半军粮,并诛杀了写信挽留刘备的张松,为刘备伐蜀提供了口实。

    此后,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星夜奔袭,直取成都,中策攻打白水关,攻克涪城,下册退回荆州。刘备选择了比较稳妥的中策,很快夺取白水关,攻克了涪城。眼看成都指日可下,刘备得意忘形,在涪城大宴将士,喝酒享乐。庞统看到这一幕,可能是良心发现,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刘备的宴会上,谏言说:“夺了人家的地盘,还兴高采烈,恐怕不是仁者所为。”

    刘备喝酒喝得正在兴头上,听到这种大煞风景的话,气得辩解道:“曾经武王伐纣,也是如此,有人说武王不是仁者吗?”说完又痛骂庞统,指着庞统的鼻子说:“你给我滚出去!”庞统无奈,只好灰溜溜的离开了宴席。随后,刘备一想,周武王恐怕不是这么对待功臣的,于是又命人将庞统请了回来。庞统回到席间,刘备也不道歉,开口便问:“刚才谁不对?”庞统答:“君臣都有错!”刘备听了哈哈大笑,继续喝酒取乐。

    不久后,刘备庞统率军从涪城向成都进军,用一年时间打下了益州北部。第二年五月,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兵分多路向成都进发。这年夏天,在攻打雒城时,庞统被流矢击中,不幸身亡,年仅36岁。刘备极为惋惜,大哭不止,并且亲自为庞统选择了一处风水极好的墓地,是为落凤坡。随后,刘备大军进围成都,刘璋率众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又身兼荆州牧和豫州牧,颠沛半生的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基业,然而可惜的是,帮他成此大功的庞统却看不到了。

    单字解释: 刘 备 取 川 得 意 忘 形 庞 统 直 谏 反 被 痛 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