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能拥有完美的结局?_朱元璋_百姓_右丞相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能拥有完美的结局?,在明朝的众多开国功臣中,唯有徐达一人是最接近儒家标准的“完人”。徐达年幼时家境贫寒,与朱元璋曾在一起放过牛,两人关系从小便很要好。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夏,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士兵,徐达便积极响应,应招入朱元璋的帐下。随后便跟随者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功勋。,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册封徐达为“开国六国公”之首,并任命其为中书省右丞相,成为明朝历史上仅有的四位丞相之一。相比于其他的开国功臣来说,徐达的一生可谓尽善尽美,他生前极受朱元璋的宠信与尊重,死后则享有太庙之殊荣,结局可以说十分完美。所以才说,徐达是最接近儒家标准的“完人”。当然了,徐达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完美的结局不仅与他的个人能力和成就有关,更多还是与他谦虚谨慎,尽忠职守、宽厚待人等性格特点有关。下面,我们将围绕着这三点,来简单阐述一下徐达为何能够用如此完美结局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像,,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先后开辟了江汉流域,扫清淮楚、浙西之地,席卷中原,其威名直达塞外,他所降服的敌酋、士卒无数,但是他从未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仍旧恭恭敬敬,谨小慎微。每次朱元璋叫徐达一起饮酒的时候,常常都以“布衣兄弟”相称,但徐达并没有因此忘记君臣身份,所以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敢做出僭越君臣的尊卑次序。,明朝建立以后,徐达被册封为中书省右丞相,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丞相出门时应备有一定规模的仪仗队伍,但徐达出门只是乘坐普通的马车,回到家中也只是粗衣简餐,从不奢侈浪费。朱元璋曾对徐达说道:,朱元璋口中的“旧宅”,实际上就是他原来的吴王府。徐达听后坚决推辞,死活不肯接受此等赏赐。有一天,朱元璋将徐达带到吴王府,设计将他灌醉,然后将他抬到主卧室的床上,试图想通过这种办法来让徐达接受这份赏赐。徐达酒醒之后惊慌失措,急忙下床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朱元璋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便不再逼迫他接受王府的赏赐。,而我们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尤其是对那些有能力的功臣们更是严加防范,但是朱元璋却能够放心大胆的派遣徐达长期统率大军在外作战,而这正是徐达忠心耿耿,谦虚谨慎的原因所在。,徐达——剧照,,徐达自幼家境贫寒,虽是农家出生,但自幼学武,其武艺也算是小有成就。自朱元璋回乡募兵之时,徐达便一路追随在朱元璋左右,从未远离。但那时的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部将而已,地位并不算高,但是徐达也始终没有嫌弃他,始终跟随,尽忠职守。在朱元璋创业之初,徐达和汤和等人全力协助朱元璋收复地方割据武装,逐渐壮大自身力量,同时也帮助朱元璋树立起了领导者威信。,公元1355年2月,滁州城粮草不足,徐达和朱元璋攻占合州之后,郭子兴拘捕了孙德崖,而孙德崖手下见到自己的领导被扣押之后,便扣押了郭子兴的爱将朱元璋。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徐达不顾及自身安危,自告奋勇地对孙德崖手下说用自己的性命换回朱元璋,从而化解这场矛盾。,此事过后,徐达便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加之徐达勇猛过人,足智多谋,朱元璋更加器重他。在后来的诸多战争中,徐达凭借着自身才能,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但是他也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在行军打仗时,每当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徐达从不善做主张,都要请示朱元璋后才实施。而也正是徐达这种尽忠职守的精神,才获得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在徐达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其心胸就如大海一般宽阔,能够包容天地万物,而这种宽宏的气量则能够做到去恶杨善,促进人际和谐。徐达作为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还能够做到宽厚待人,可以说颇具有儒家君子之风范。,在军队管理中,徐达严令自己的将士要遵守军规纪律,在攻城战胜利后,不允许士兵们抢夺城中百姓的钱财,毁坏百姓的住所,违反者严惩不贷。,比如在平江之战与张士诚对战时,徐达下令让每个士兵都在自己的胸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掠民财者死,折民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而徐达之所以要反复的强调军纪,一方面是为了打造出一支有组织纪律的军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地方百姓,减少战争对当地百姓带来的伤害。当然了,除此之外,徐达此举也是为了明朝后期打算,因为一个国家想要延续下去就得需要赋税和子民,而子民是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徐达保护的这些百姓,实际上就是保护大明王朝的国本。,,还有一次,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与陈友谅开战,擒获战俘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全部杀掉,但是徐达却坚决反对,徐达对常遇春说道:,徐达此话朱元璋表示十分赞同。在此战役之后,徐达则坚决执行不杀俘虏、不伤害百姓的政策。徐达此举为朱元璋的大明军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地基础。,在后来,因为立场不一样,徐达不肯与胡惟庸为伍,胡惟庸便对他怀恨在心,于是就收买了徐达府里的门卫福寿去谋害徐达。但是福寿并没有下手,反而将此事全盘告诉了徐达。徐达知道后,既没有报复胡惟庸,也没有责罚福寿。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徐达为人宽厚,所以他的门卫福寿才不忍加害于他;而也正是因为徐达的心胸宽广,才没有报复想要千方百计置他于死地的胡惟庸。,徐达——剧照,,谦虚谨慎、尽忠职守、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而徐达却完美地将这一品德运用在自己的事业之上,努力将自己的性格与工作事业连接起来,坚持做到恪尽职守,为君分忧,替民解难,成为最接近儒家“完人”标准的完美将领。但是长期的戎马生涯,已经使得徐达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最后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公元1384年10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随即将徐达召回应天(南京),次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享年54岁。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

    原标题: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能拥有完美的结局?

    在明朝的众多开国功臣中,唯有徐达一人是最接近儒家标准的“完人”。徐达年幼时家境贫寒,与朱元璋曾在一起放过牛,两人关系从小便很要好。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夏,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士兵,徐达便积极响应,应招入朱元璋的帐下。随后便跟随者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功勋。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册封徐达为“开国六国公”之首,并任命其为中书省右丞相,成为明朝历史上仅有的四位丞相之一。相比于其他的开国功臣来说,徐达的一生可谓尽善尽美,他生前极受朱元璋的宠信与尊重,死后则享有太庙之殊荣,结局可以说十分完美。所以才说,徐达是最接近儒家标准的“完人”。当然了,徐达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完美的结局不仅与他的个人能力和成就有关,更多还是与他谦虚谨慎,尽忠职守、宽厚待人等性格特点有关。下面,我们将围绕着这三点,来简单阐述一下徐达为何能够用如此完美结局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像

    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先后开辟了江汉流域,扫清淮楚、浙西之地,席卷中原,其威名直达塞外,他所降服的敌酋、士卒无数,但是他从未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仍旧恭恭敬敬,谨小慎微。每次朱元璋叫徐达一起饮酒的时候,常常都以“布衣兄弟”相称,但徐达并没有因此忘记君臣身份,所以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敢做出僭越君臣的尊卑次序。

    明朝建立以后,徐达被册封为中书省右丞相,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丞相出门时应备有一定规模的仪仗队伍,但徐达出门只是乘坐普通的马车,回到家中也只是粗衣简餐,从不奢侈浪费。朱元璋曾对徐达说道:

    朱元璋口中的“旧宅”,实际上就是他原来的吴王府。徐达听后坚决推辞,死活不肯接受此等赏赐。有一天,朱元璋将徐达带到吴王府,设计将他灌醉,然后将他抬到主卧室的床上,试图想通过这种办法来让徐达接受这份赏赐。徐达酒醒之后惊慌失措,急忙下床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朱元璋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便不再逼迫他接受王府的赏赐。

    而我们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尤其是对那些有能力的功臣们更是严加防范,但是朱元璋却能够放心大胆的派遣徐达长期统率大军在外作战,而这正是徐达忠心耿耿,谦虚谨慎的原因所在。

    徐达——剧照

    徐达自幼家境贫寒,虽是农家出生,但自幼学武,其武艺也算是小有成就。自朱元璋回乡募兵之时,徐达便一路追随在朱元璋左右,从未远离。但那时的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部将而已,地位并不算高,但是徐达也始终没有嫌弃他,始终跟随,尽忠职守。在朱元璋创业之初,徐达和汤和等人全力协助朱元璋收复地方割据武装,逐渐壮大自身力量,同时也帮助朱元璋树立起了领导者威信。

    公元1355年2月,滁州城粮草不足,徐达和朱元璋攻占合州之后,郭子兴拘捕了孙德崖,而孙德崖手下见到自己的领导被扣押之后,便扣押了郭子兴的爱将朱元璋。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徐达不顾及自身安危,自告奋勇地对孙德崖手下说用自己的性命换回朱元璋,从而化解这场矛盾。

    此事过后,徐达便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加之徐达勇猛过人,足智多谋,朱元璋更加器重他。在后来的诸多战争中,徐达凭借着自身才能,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但是他也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在行军打仗时,每当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徐达从不善做主张,都要请示朱元璋后才实施。而也正是徐达这种尽忠职守的精神,才获得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与尊重。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在徐达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其心胸就如大海一般宽阔,能够包容天地万物,而这种宽宏的气量则能够做到去恶杨善,促进人际和谐。徐达作为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还能够做到宽厚待人,可以说颇具有儒家君子之风范。

    在军队管理中,徐达严令自己的将士要遵守军规纪律,在攻城战胜利后,不允许士兵们抢夺城中百姓的钱财,毁坏百姓的住所,违反者严惩不贷。

    比如在平江之战与张士诚对战时,徐达下令让每个士兵都在自己的胸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掠民财者死,折民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而徐达之所以要反复的强调军纪,一方面是为了打造出一支有组织纪律的军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地方百姓,减少战争对当地百姓带来的伤害。当然了,除此之外,徐达此举也是为了明朝后期打算,因为一个国家想要延续下去就得需要赋税和子民,而子民是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徐达保护的这些百姓,实际上就是保护大明王朝的国本。

    还有一次,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与陈友谅开战,擒获战俘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全部杀掉,但是徐达却坚决反对,徐达对常遇春说道:

    徐达此话朱元璋表示十分赞同。在此战役之后,徐达则坚决执行不杀俘虏、不伤害百姓的政策。徐达此举为朱元璋的大明军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在后来,因为立场不一样,徐达不肯与胡惟庸为伍,胡惟庸便对他怀恨在心,于是就收买了徐达府里的门卫福寿去谋害徐达。但是福寿并没有下手,反而将此事全盘告诉了徐达。徐达知道后,既没有报复胡惟庸,也没有责罚福寿。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徐达为人宽厚,所以他的门卫福寿才不忍加害于他;而也正是因为徐达的心胸宽广,才没有报复想要千方百计置他于死地的胡惟庸。

    徐达——剧照

    谦虚谨慎、尽忠职守、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而徐达却完美地将这一品德运用在自己的事业之上,努力将自己的性格与工作事业连接起来,坚持做到恪尽职守,为君分忧,替民解难,成为最接近儒家“完人”标准的完美将领。但是长期的戎马生涯,已经使得徐达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最后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公元1384年10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随即将徐达召回应天(南京),次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享年54岁。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