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西安故事:1930年代的西安尚仁路(历史照片解读)之六_西京_门柱_西北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西安故事:1930年代的西安尚仁路(历史照片解读)之六,抗战时期的西京招待所 绘图@/陶浒,西京招待所(上),关键词:西京招待所,从崇信路至崇礼路西侧,本时期图片均最为详实,仅西京招待所照片有50余张,由此可见南有民乐园,北有西京招待所。一南一北,一贫一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映衬出强烈的反差。,1931年,为响应南京政府开发西北的号召,上海银行鉴于西安地处承东启西、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大有发展前途,遂于1933年筹设了西安分行,中旅亦同时设立西安分社。旋在尚仁路与尚信路十字购地11亩许,积极创建招待所。1934年底,陇海铁路修至西安,更促进了中旅建设西京招待所的步伐。逾二年,耗资20余万元,于1935年11月正式建成开张营业。,据《新城区大事记》载:民国24年(1935年)11月16日中国旅行社西安分社在尚仁路修建的西京招待所(今陕西省对外友协办公地)正式开业。是为西安首家豪华宾馆。,王望在《新西安》一文中描述道“火车站附近之西京招待所,为中国旅行社所建之新式洋楼,房屋富丽,装饰堂皇,内有跳舞厅、西餐间、自来水浴室、暖气管等,且自备汽车接送客人,如此设备,堪与上海大旅社媲美,为西安旅舍之杰出者。”,,从众多照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彼时西京招待所硬件之“硬”,使得作家不吝笔墨极力夸赞,以及中外宾客纷纷下榻,客源源源不竭之根本所在。,编号1548照片,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近60年里看到的最为完整的西京招待所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有美国卡尔顿学院校友德慕克的英文原注解:背景应是西京招待所附近。西京招待所的全称应是“中国旅行社西京招待所”。位于西安解放路(原尚仁路)与西四路(原崇信路)交汇处的西北隅。在当时西安火车站南约一公里处。现存,是西安事变旧址的重要建筑部分。,这个中文注解是卡尔顿学院的合作者,刘舸先生的补充客观、全面、准确,应是后来所为。编号0084照片中,西京招待所中楼为三层八角形,两侧由二层的矩形东翼楼、南翼楼簇拥而成,中楼后一层连着一个八角大厅;楼前突出约二十余平方米多角形门厅,屋面(二层)为露台,边上五六十公分高镂空女儿墙;门庭前(一层)辟出一圈约两米宽的露台,两侧砌筑有护栏,进入门厅有六级台阶,整幢楼顶用美国淡红色凹楞铁皮覆盖。,0084照片取景偏左,将左门柱竖写“西京招待所”5个金属字收入,右侧门柱只取了一小部分,黑色铁栅栏门大开;院里道路两侧花栏用木柱绳索连接,右侧路边一妇人欲向外走,门厅前偏左直对大门停放一辆黑色轿车,车后疑似有3人,其中右侧1人向右,左侧2人在对话;院内水池里喷泉为白色柱状造型,三层逐级内敛,院内绿植约1米高,为新植不久,整座院落显得空旷。,,1548照片居中拍摄,左右两门柱尽收图中,两柱上均嵌有相同的“西京招待所”标识;门外右侧站一车夫在等客,院内有一拉着洋车车夫,或许刚下客向外出行;院内共3辆小轿车,其中门庭两侧各有一辆直对大门,另一辆向右停放在水池边上,或是临时来客的随意停放。两张照片的差异为,前一张门柱上仅露出部分铁艺,不知何物;两侧窗户全部关闭。后一张两门柱上方为铁艺球形灯;其次右侧二楼窗户基本全部打开,说明这里的入住率在稳步上升。,关于西京招待所的图片资料,常见的唯一一张老照片形同编号1548照片,不同的是,老照片右侧招待所门外有3个站立的人力车夫及车子局部,画面较为鲜活。该照片为同一时期拍摄,但却模糊不清,尤其门柱上的标识已无法辨认。编号0929照片,是站在大门口所拍,从路边绿植初长、草坪复绿的状况看,至少是前照片拍摄一年以后,几张照片对比观察,耐人寻味。,如果说平面从外向里看,招待所院子不大,但俯瞰则立见其气象不凡。编号1440照片是从二层露台上俯拍的,此时招待所坐西北朝东南大门洞开,镂空院墙呈合抱状,院落宽阔空旷,一辆洋车载着人从右侧进来,车夫迈着大步奋力跑着,楼前一个孩童独自玩耍,孩童前露出一台车的大灯及叶子板局部,其余3台车或正或斜地停放,如此看来院内即使再停几辆小轿车亦无虞。图片右侧的建筑属于西安孤儿教养院,此时为防止日机轰炸,孤儿院已搬至太乙宫,部分临街铺面空置,部分出租,其门头上模糊的字迹中有“xxxxx大楼”字样。,,在20余张有关“西京”与旅客合影的照片中,有1个人竟有5张之多。分别为编号0081、0082、0757(拍虚)、1245、1246,照片中,一名黑发碧眼儒雅男,中等身材,身着灰麻呢西装,脚穿皮鞋站立着。他或许住在一楼,有4张照片(一张拍虚)都是在房间后阳台外拍的,其中3站1坐,坐着的是在阳台上,坐着一把较矮的藤椅上,右腿翘在左腿上,一派闲适模样。其余3张中有1张是在楼前草坪上与一东方人合影,与前几张照片不同,此次他手中牵了一条小狗(牛头梗),而东方人的右手端着一只碗,左手疑似捏着一颗类似中药丸的东西。从多张照片可以反映出该男子是一位热爱和平、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乐于交际的外国友人,他或西装,或西装马裤马靴,儒雅中带着些许不羁。与之有关联的是编号0756照片,一位明显年长于儒雅男的西方老者,也在同一个位置(背后花盆虎皮兰、仙人掌等)留影,他们或许是同事,至少是同行者吧!,,后来通过咨询卡尔顿学院刘湘蕙女士,得知儒雅男为德慕克,是这批珍贵史料的拍摄者之一。保罗·克里福德·德慕克和杰克·克敦 (两位卡尔顿在华项目代表)分别在1936到1939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教书。因为战争原因,两人被迫带领教师和学生迁移到安全地点,曾经停留在这些地点: 汾阳、临汾、稷山、西安、北京、成都、宝鸡等,他们拍摄了一大批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市容街貌等照片,给我们留下丰富、详实的历史影像,让我们穿越百年,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中。,德慕克和克敦二人还于1938年夏去了延安,并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在这组图片中有一张由铭贤学校开具的证明书内容如下:,铭贤学校证明书,兹有本校美籍教员万慕德(因系译音偶异故该员护照上姓名为万美德)及德穆克二人自西安赴延安特此证明, 代理校长贾麟炳,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二日,在另一组图库中编号0241照片中,一身土布衣服的毛泽东,正握着来访的外国友人的手,另一位则跑到一旁去看稀罕了,两人均着西式短裤,显然是盛夏时节,与铭贤学校证明书上所属时间吻合。根据卡尔顿学院档案部文件显示编号2487照片拍摄者是德穆克。,,之前0082照片与德慕克合影的男子穿着中式长袍,此刻在编号2402照片中,该男子身着黑白竖条西装,瓜子脸,中分头型,鼻子直挺,眼睛不大,英气逼人,两腿分开,脚下还卧着那条牛头梗,与之前中式打扮判若两人。,编号1825照片是两个东方男人在招待所大厅外东侧合影,左侧男略胖,着西服马褂,右男偏瘦、稍黑,着双排扣西服,他们是招待所高管、合作伙伴,还是其他?期盼大家共同解读。,编号2291-2300_08照片是一男一女东方人,他们立于喷水池外侧,以西安招待所主楼为背景留影,他们淡定、从容,显现出的儒雅颇具时代气息。他们是什么关系?因为什么来到“西京”?他们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如果您找到了答案,请一定要告诉我。,,,,未完,待续!,,

    原标题:西安故事:1930年代的西安尚仁路(历史照片解读)之六

    抗战时期的西京招待所 绘图@/陶浒

    西京招待所(上)

    关键词:西京招待所

    从崇信路至崇礼路西侧,本时期图片均最为详实,仅西京招待所照片有50余张,由此可见南有民乐园,北有西京招待所。一南一北,一贫一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映衬出强烈的反差。

    1931年,为响应南京政府开发西北的号召,上海银行鉴于西安地处承东启西、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大有发展前途,遂于1933年筹设了西安分行,中旅亦同时设立西安分社。旋在尚仁路与尚信路十字购地11亩许,积极创建招待所。1934年底,陇海铁路修至西安,更促进了中旅建设西京招待所的步伐。逾二年,耗资20余万元,于1935年11月正式建成开张营业。

    据《新城区大事记》载:民国24年(1935年)11月16日中国旅行社西安分社在尚仁路修建的西京招待所(今陕西省对外友协办公地)正式开业。是为西安首家豪华宾馆。

    王望在《新西安》一文中描述道“火车站附近之西京招待所,为中国旅行社所建之新式洋楼,房屋富丽,装饰堂皇,内有跳舞厅、西餐间、自来水浴室、暖气管等,且自备汽车接送客人,如此设备,堪与上海大旅社媲美,为西安旅舍之杰出者。”

    从众多照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彼时西京招待所硬件之“硬”,使得作家不吝笔墨极力夸赞,以及中外宾客纷纷下榻,客源源源不竭之根本所在。

    编号1548照片,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近60年里看到的最为完整的西京招待所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有美国卡尔顿学院校友德慕克的英文原注解:背景应是西京招待所附近。西京招待所的全称应是“中国旅行社西京招待所”。位于西安解放路(原尚仁路)与西四路(原崇信路)交汇处的西北隅。在当时西安火车站南约一公里处。现存,是西安事变旧址的重要建筑部分。

    这个中文注解是卡尔顿学院的合作者,刘舸先生的补充客观、全面、准确,应是后来所为。编号0084照片中,西京招待所中楼为三层八角形,两侧由二层的矩形东翼楼、南翼楼簇拥而成,中楼后一层连着一个八角大厅;楼前突出约二十余平方米多角形门厅,屋面(二层)为露台,边上五六十公分高镂空女儿墙;门庭前(一层)辟出一圈约两米宽的露台,两侧砌筑有护栏,进入门厅有六级台阶,整幢楼顶用美国淡红色凹楞铁皮覆盖。

    0084照片取景偏左,将左门柱竖写“西京招待所”5个金属字收入,右侧门柱只取了一小部分,黑色铁栅栏门大开;院里道路两侧花栏用木柱绳索连接,右侧路边一妇人欲向外走,门厅前偏左直对大门停放一辆黑色轿车,车后疑似有3人,其中右侧1人向右,左侧2人在对话;院内水池里喷泉为白色柱状造型,三层逐级内敛,院内绿植约1米高,为新植不久,整座院落显得空旷。

    1548照片居中拍摄,左右两门柱尽收图中,两柱上均嵌有相同的“西京招待所”标识;门外右侧站一车夫在等客,院内有一拉着洋车车夫,或许刚下客向外出行;院内共3辆小轿车,其中门庭两侧各有一辆直对大门,另一辆向右停放在水池边上,或是临时来客的随意停放。两张照片的差异为,前一张门柱上仅露出部分铁艺,不知何物;两侧窗户全部关闭。后一张两门柱上方为铁艺球形灯;其次右侧二楼窗户基本全部打开,说明这里的入住率在稳步上升。

    关于西京招待所的图片资料,常见的唯一一张老照片形同编号1548照片,不同的是,老照片右侧招待所门外有3个站立的人力车夫及车子局部,画面较为鲜活。该照片为同一时期拍摄,但却模糊不清,尤其门柱上的标识已无法辨认。编号0929照片,是站在大门口所拍,从路边绿植初长、草坪复绿的状况看,至少是前照片拍摄一年以后,几张照片对比观察,耐人寻味。

    如果说平面从外向里看,招待所院子不大,但俯瞰则立见其气象不凡。编号1440照片是从二层露台上俯拍的,此时招待所坐西北朝东南大门洞开,镂空院墙呈合抱状,院落宽阔空旷,一辆洋车载着人从右侧进来,车夫迈着大步奋力跑着,楼前一个孩童独自玩耍,孩童前露出一台车的大灯及叶子板局部,其余3台车或正或斜地停放,如此看来院内即使再停几辆小轿车亦无虞。图片右侧的建筑属于西安孤儿教养院,此时为防止日机轰炸,孤儿院已搬至太乙宫,部分临街铺面空置,部分出租,其门头上模糊的字迹中有“xxxxx大楼”字样。

    在20余张有关“西京”与旅客合影的照片中,有1个人竟有5张之多。分别为编号0081、0082、0757(拍虚)、1245、1246,照片中,一名黑发碧眼儒雅男,中等身材,身着灰麻呢西装,脚穿皮鞋站立着。他或许住在一楼,有4张照片(一张拍虚)都是在房间后阳台外拍的,其中3站1坐,坐着的是在阳台上,坐着一把较矮的藤椅上,右腿翘在左腿上,一派闲适模样。其余3张中有1张是在楼前草坪上与一东方人合影,与前几张照片不同,此次他手中牵了一条小狗(牛头梗),而东方人的右手端着一只碗,左手疑似捏着一颗类似中药丸的东西。从多张照片可以反映出该男子是一位热爱和平、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乐于交际的外国友人,他或西装,或西装马裤马靴,儒雅中带着些许不羁。与之有关联的是编号0756照片,一位明显年长于儒雅男的西方老者,也在同一个位置(背后花盆虎皮兰、仙人掌等)留影,他们或许是同事,至少是同行者吧!

    后来通过咨询卡尔顿学院刘湘蕙女士,得知儒雅男为德慕克,是这批珍贵史料的拍摄者之一。保罗·克里福德·德慕克和杰克·克敦 (两位卡尔顿在华项目代表)分别在1936到1939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教书。因为战争原因,两人被迫带领教师和学生迁移到安全地点,曾经停留在这些地点: 汾阳、临汾、稷山、西安、北京、成都、宝鸡等,他们拍摄了一大批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市容街貌等照片,给我们留下丰富、详实的历史影像,让我们穿越百年,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中。

    德慕克和克敦二人还于1938年夏去了延安,并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在这组图片中有一张由铭贤学校开具的证明书内容如下:

    铭贤学校证明书

    兹有本校美籍教员万慕德(因系译音偶异故该员护照上姓名为万美德)及德穆克二人自西安赴延安特此证明

    代理校长贾麟炳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二日

    在另一组图库中编号0241照片中,一身土布衣服的毛泽东,正握着来访的外国友人的手,另一位则跑到一旁去看稀罕了,两人均着西式短裤,显然是盛夏时节,与铭贤学校证明书上所属时间吻合。根据卡尔顿学院档案部文件显示编号2487照片拍摄者是德穆克。

    之前0082照片与德慕克合影的男子穿着中式长袍,此刻在编号2402照片中,该男子身着黑白竖条西装,瓜子脸,中分头型,鼻子直挺,眼睛不大,英气逼人,两腿分开,脚下还卧着那条牛头梗,与之前中式打扮判若两人。

    编号1825照片是两个东方男人在招待所大厅外东侧合影,左侧男略胖,着西服马褂,右男偏瘦、稍黑,着双排扣西服,他们是招待所高管、合作伙伴,还是其他?期盼大家共同解读。

    编号2291-2300_08照片是一男一女东方人,他们立于喷水池外侧,以西安招待所主楼为背景留影,他们淡定、从容,显现出的儒雅颇具时代气息。他们是什么关系?因为什么来到“西京”?他们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如果您找到了答案,请一定要告诉我。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