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_夏桀_伊尹_商军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一个仅仅方圆七十里的方国,却使其宗主国灰飞烟灭;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居无定所,屡次迁都,给后人留下了大堆的龟甲兽骨;一个末代帝王却有过人成就,他到底是史学家所说的暴君,还是一位勇于进取、大胆革新而功败垂成的勇士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殷商。,玄鸟生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描写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传奇出生。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了传说中商族的始祖。据说,契和大禹同时代的人,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赐姓子氏。从此,这个黄河流域以商为名的部族,便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并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创建了一个共传17代、31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朝,同时,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文明时代。,,成汤灭夏,在今天河南偃师山化乡的蔺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帝王就被安葬于此。这位帝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据考证,以契为开端的商的先公时代,大致与夏朝同时。夏朝自孔甲为王之后,国力日趋衰弱,商族便开始逐渐壮大。到了成汤之时,夏朝在夏桀的统治下,已摇摇欲坠,这无疑给成汤带来了机会和信心,遂开始了灭夏的准备。,成汤任用贤臣伊尹和仲虺(hui)。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其母是居于伊水之上的采桑养蚕奴隶。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之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残暴,救人民于水火。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了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领头。后来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成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成汤身边,做了成汤的厨子。成汤也很快发现伊尹是个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右相。于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联手辅佐成汤。,成汤得到两位贤臣辅佐,励精图治,对内发展生产,以宽治民,得到百姓支持,对外推行仁义,大力发展同周围方国关系,扩大影响,结成同盟。对于成汤的崛起,夏桀并非毫无察觉。他意识到商族在成汤的带领下越发壮大,便将成汤囚禁在“夏台”。伊尹和仲虺搜集许多珠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成汤。夏桀本就贪财好色,也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放了成汤。成汤死里逃生,更加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他和大臣伊尹、仲虺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一举攻克夏都的灭夏战略。他首先发兵攻打葛。葛位于河南商丘北部,是夏朝用来监视商族的小国,攻占了葛,等于消灭了夏朝的耳目,由此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随后,成汤调动大军向西北进攻,又先后攻灭了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东南的韦国和山东鄄城东北的顾国,从而保证了侧背的安全。最后,他又攻灭了昆吾氏国。从此,商族和夏朝接壤,处于正面交锋的状态。,公元前1600年左右,成汤发动灭夏战争。他首先集合商军和诸侯联军进行誓师,宣读伐夏檄文,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声称要执行上天对夏朝的惩罚,为自己的灭夏行动,找了一个合理的政治支点,这就是有名的《汤誓》。随后,鉴于夏桀将主力部署在商军正面,成汤亲率大军绕道从西方出其不意进攻夏都斟鄩。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夏桀不得已率军向故都安邑,即今山西夏县西北方向退却。商军紧追不舍,连败夏军。夏军退至鸣条(今山西运城一带),被迫与商军决战。商军士气高昂,一举歼灭夏军主力。夏桀带数百人败逃,不久被商军俘虏,后被放逐南巢,即今安徽巢湖一带,最终病死于此。夏朝灭亡。成汤随即在西亳召开“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三千诸侯拥护,正式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实行了一系列改朝换代的措施,主要是“改正朔、易服色、朝会以昼”。所谓“改正朔”,就是改变夏朝每年开始的第一天。夏称一年为一岁,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一岁的开始。成汤改称一年为一祀,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祀的开始。所谓“易服色”,即把衣服颜色由夏朝的尚黑,改为尚白。而“朝会以昼”,即朝见由原来的夜间改为白天进行。等到这些工作都做完后,成汤派人将大禹在涂山大会诸侯后铸造的九个铜鼎,即夏朝的镇国之宝,搬到了商朝都城。这九个象征国家政权的铜鼎易主,即意味着夏朝的彻底灭亡。商朝革故鼎新的历史,从此翻开了第一页。,频繁迁都,商朝前期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频频迁都。究其原因,主要是王室内部斗争所致。据考古,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在前期以“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为原则。太丁比父亲成汤早死,成汤的王位,最终由太丁之弟外丙继承。外丙在位三年去世,又由其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开国元老伊尹便将太丁之子太甲扶上王位。起初,太甲很不争气,任性而行,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伊尹不得已将其放逐三年,待悔过自新后,伊尹又亲自将其迎回,重新立为王。复位后的太甲,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安居乐业,四方诸侯臣服。,伊尹放太甲,作为千古佳话,便记录在了史籍中。伊尹去世后,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由于他精通烹饪之术,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也被后人尊为“厨圣”、“烹调之圣”,由此成为中国美食烹饪业的祖师爷。,然而,到了仲丁后,“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遭到破坏,王室内部为了王位继承权,争斗非常激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阳甲时期,共经历5代、9王,史称“九世之乱”。都城也随之迁来迁去。据统计,到第二十王盘庚之时,商朝相继已经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王室内乱,严重削弱了商朝的统治力量,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盘庚继位后,他认识到,无休止的内斗如果继续发展,极有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为了削弱那些具有争夺王位的贵族实力,盘庚决定迁都。虽然商朝上下对迁都都早已不再陌生,但好端端的又要“搬家”还是让大家颇有怨言,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对此,盘庚进行了充分的说服动员工作。对于贵族,他一边劝诱,保证他们的官爵,一边用祖先的神灵来恐吓他们。对于百姓,他则是用美好的前景加以鼓励。而对于那些坚定的反对者,则用严刑峻法迫使他们顺从。通过软硬兼施,盘庚最终成功地将都城稳定在殷。在其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商王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考古发掘证明,盘庚迁都的所在就是今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据研究,殷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间没有间断,到商代末年,殷一直为商都。,盘庚迁殷,结束了“九世之乱”的局面,确立了王位父死子继的制度,王室内部的政治纠纷得到解决,商王的统治得到加强。,武丁盛世,盘庚迁殷之后,商朝逐步走向强盛。殷墟出土的文物,不仅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朝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这是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高峰。而这段辉煌文明的缔造者,是继盘庚之后又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武丁。,武丁少年时期就被其父小乙隐姓埋名,下放农村生活。武丁在长达十多年的农村生活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接触底层生活,了解民众疾苦,体会耕种庄稼的艰辛。这是中国历史中青年下放农村锻炼的最早记载。,武丁农村生活期间,结识了甘盘和傅说两人。等武丁继位后,立刻重用甘盘,并破格任命身为奴隶的傅说为宰相。有了贤臣相助,商朝大治,很快改变了此前衰弱的局面。在辅佐武丁的贤臣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武丁的妻子妇好。,妇好,是当时十分活跃的女政治家、军事家,经常参与占卜、祭祀等重要的政治活动。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参加军事活动,亲自带兵打仗,北讨土方,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武丁对她十分宠爱,并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武丁对内整顿吏治,改进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国家逐渐富强,随即对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对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淮,北伐河套,西征又达渭汭(rui),与周族接壤,可谓武功赫赫,前无古人。随着武丁时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朝国力达到历史鼎盛,邦畿千里,史称武丁盛世。,,周代殷商,武丁后的八王时期,政治昏庸,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到了最后一王帝辛(即商纣)时,贵族腐化更甚,社会急剧动荡,商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据史料记载,商纣其实本身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应对复杂的事情,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他的气力,足以徒手杀虎。当时的东夷常对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构成重大威胁。商纣的父亲帝乙与东夷大战一场,结果没有取胜。商纣继位后,亲率大军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并开发了长江流域。从这方面看,商纣并非像后世对他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然而,成功之后的商纣,却放松了自我要求,日益腐化堕落,最终葬送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这也是他为何被列为暴君、遭后世诟病的原因所在。,他听信佞臣费仲、尤浑谗言,废贬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他宠爱妲己,强行选征美女淫乐。他不顾百姓死活,修建大量宫殿游玩。他在摘星楼上建了左右两个大池,左池以糟丘为山,山上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满醇酒,名曰“酒海”。他与脱光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里面追逐嬉戏,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他还造炮烙之刑,将人缚于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设虿(chai)盆,将人投入其中喂蛇。忠臣冒死进谏,他置之不理,甚至用杀戮来对付他们。他的种种行为,换来的是诸侯离心离德和百姓恨之入骨。,最终,周武王带领西方的周族,于牧野一举击溃商军。商纣见大势已去,顿时万念俱灰,躲进鹿台,将多年来搜刮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殷商文明,1899年,晚清翰林院编修金石学家王懿荣偶染痢疾,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被称为龙骨。而所谓的龙骨,其实是一些古老的龟甲或兽骨,在当时只是一种不值钱的药材。然而,当王懿荣按照药方将龙骨购买回家后,突然发现龙骨上刻着一种从未见过的古文字。这立刻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迅速将药店中刻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同时在京师广泛收购。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竟收购了1500多片龙骨。经研究,王懿荣鉴定龙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这一偶然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发现和研究商代甲骨文的序幕。王懿荣也因此被认为是甲骨文之父。,后来经调查发现,市面上出现的龙骨,全部都出自商都遗址,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自1928年至1937年,在殷墟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合计所得甲骨近两万五千片,以及大量铜、陶、骨、玉、石器等遗物。截至目前,发掘甲骨总计十五万片以上,共有4500多个单字,已被学界认识的有1200多个,还有几百字,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到大致意思。,甲骨文的发现,让商朝这个历时五百余年,以玄鸟为图腾,以甲骨作占卜,以青铜为礼器,消失已久的时代,逐步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古文字的源头,由此逐渐寻觅到中国智慧的源头。,,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华夏大地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距殷墟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江西吉安大洋州镇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青铜器,甚至更遥远的三星堆遗址中,也出土了与商代相仿的青铜器。在当时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种类虽多,但却很少用于农具,也很少铸造人物或动植物,这反映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显示出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还是宗教、政治、军事,并将它们与器物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其中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发展的最高水平。,玉器,和青铜器一样,在商朝是权贵们身份的象征。制作玉器,在商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制作,真正的玉文化也由此开始形成。当时,玉不仅被制成国之重器,象征天命、权威和等级,也被制成家庭中的把玩,与个人的喜好品行融合一起。,此外,还有商朝的白陶,可以称之为原始瓷器。虽然数量不多,但这让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早商时代。,商朝,虽然距我们已有三千多年之久,然而那个时代创造的文明,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与我们产生距离,无论是文字、玉器,还是青铜器、瓷器,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原标题: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一个仅仅方圆七十里的方国,却使其宗主国灰飞烟灭;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居无定所,屡次迁都,给后人留下了大堆的龟甲兽骨;一个末代帝王却有过人成就,他到底是史学家所说的暴君,还是一位勇于进取、大胆革新而功败垂成的勇士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殷商。

    玄鸟生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描写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传奇出生。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了传说中商族的始祖。据说,契和大禹同时代的人,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赐姓子氏。从此,这个黄河流域以商为名的部族,便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并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创建了一个共传17代、31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朝,同时,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文明时代。

    成汤灭夏

    在今天河南偃师山化乡的蔺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帝王就被安葬于此。这位帝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据考证,以契为开端的商的先公时代,大致与夏朝同时。夏朝自孔甲为王之后,国力日趋衰弱,商族便开始逐渐壮大。到了成汤之时,夏朝在夏桀的统治下,已摇摇欲坠,这无疑给成汤带来了机会和信心,遂开始了灭夏的准备。

    成汤任用贤臣伊尹和仲虺(hui)。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其母是居于伊水之上的采桑养蚕奴隶。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之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残暴,救人民于水火。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了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领头。后来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成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成汤身边,做了成汤的厨子。成汤也很快发现伊尹是个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右相。于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联手辅佐成汤。

    成汤得到两位贤臣辅佐,励精图治,对内发展生产,以宽治民,得到百姓支持,对外推行仁义,大力发展同周围方国关系,扩大影响,结成同盟。对于成汤的崛起,夏桀并非毫无察觉。他意识到商族在成汤的带领下越发壮大,便将成汤囚禁在“夏台”。伊尹和仲虺搜集许多珠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成汤。夏桀本就贪财好色,也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放了成汤。成汤死里逃生,更加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他和大臣伊尹、仲虺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一举攻克夏都的灭夏战略。他首先发兵攻打葛。葛位于河南商丘北部,是夏朝用来监视商族的小国,攻占了葛,等于消灭了夏朝的耳目,由此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

    随后,成汤调动大军向西北进攻,又先后攻灭了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东南的韦国和山东鄄城东北的顾国,从而保证了侧背的安全。最后,他又攻灭了昆吾氏国。从此,商族和夏朝接壤,处于正面交锋的状态。

    公元前1600年左右,成汤发动灭夏战争。他首先集合商军和诸侯联军进行誓师,宣读伐夏檄文,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声称要执行上天对夏朝的惩罚,为自己的灭夏行动,找了一个合理的政治支点,这就是有名的《汤誓》。随后,鉴于夏桀将主力部署在商军正面,成汤亲率大军绕道从西方出其不意进攻夏都斟鄩。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夏桀不得已率军向故都安邑,即今山西夏县西北方向退却。商军紧追不舍,连败夏军。夏军退至鸣条(今山西运城一带),被迫与商军决战。商军士气高昂,一举歼灭夏军主力。夏桀带数百人败逃,不久被商军俘虏,后被放逐南巢,即今安徽巢湖一带,最终病死于此。夏朝灭亡。成汤随即在西亳召开“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三千诸侯拥护,正式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实行了一系列改朝换代的措施,主要是“改正朔、易服色、朝会以昼”。所谓“改正朔”,就是改变夏朝每年开始的第一天。夏称一年为一岁,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一岁的开始。成汤改称一年为一祀,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祀的开始。所谓“易服色”,即把衣服颜色由夏朝的尚黑,改为尚白。而“朝会以昼”,即朝见由原来的夜间改为白天进行。等到这些工作都做完后,成汤派人将大禹在涂山大会诸侯后铸造的九个铜鼎,即夏朝的镇国之宝,搬到了商朝都城。这九个象征国家政权的铜鼎易主,即意味着夏朝的彻底灭亡。商朝革故鼎新的历史,从此翻开了第一页。

    频繁迁都

    商朝前期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频频迁都。究其原因,主要是王室内部斗争所致。据考古,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在前期以“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为原则。太丁比父亲成汤早死,成汤的王位,最终由太丁之弟外丙继承。外丙在位三年去世,又由其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开国元老伊尹便将太丁之子太甲扶上王位。起初,太甲很不争气,任性而行,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伊尹不得已将其放逐三年,待悔过自新后,伊尹又亲自将其迎回,重新立为王。复位后的太甲,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安居乐业,四方诸侯臣服。

    伊尹放太甲,作为千古佳话,便记录在了史籍中。伊尹去世后,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由于他精通烹饪之术,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也被后人尊为“厨圣”、“烹调之圣”,由此成为中国美食烹饪业的祖师爷。

    然而,到了仲丁后,“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遭到破坏,王室内部为了王位继承权,争斗非常激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阳甲时期,共经历5代、9王,史称“九世之乱”。都城也随之迁来迁去。据统计,到第二十王盘庚之时,商朝相继已经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王室内乱,严重削弱了商朝的统治力量,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

    盘庚继位后,他认识到,无休止的内斗如果继续发展,极有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为了削弱那些具有争夺王位的贵族实力,盘庚决定迁都。虽然商朝上下对迁都都早已不再陌生,但好端端的又要“搬家”还是让大家颇有怨言,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对此,盘庚进行了充分的说服动员工作。对于贵族,他一边劝诱,保证他们的官爵,一边用祖先的神灵来恐吓他们。对于百姓,他则是用美好的前景加以鼓励。而对于那些坚定的反对者,则用严刑峻法迫使他们顺从。通过软硬兼施,盘庚最终成功地将都城稳定在殷。在其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商王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考古发掘证明,盘庚迁都的所在就是今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据研究,殷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间没有间断,到商代末年,殷一直为商都。

    盘庚迁殷,结束了“九世之乱”的局面,确立了王位父死子继的制度,王室内部的政治纠纷得到解决,商王的统治得到加强。

    武丁盛世

    盘庚迁殷之后,商朝逐步走向强盛。殷墟出土的文物,不仅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朝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这是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高峰。而这段辉煌文明的缔造者,是继盘庚之后又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武丁。

    武丁少年时期就被其父小乙隐姓埋名,下放农村生活。武丁在长达十多年的农村生活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接触底层生活,了解民众疾苦,体会耕种庄稼的艰辛。这是中国历史中青年下放农村锻炼的最早记载。

    武丁农村生活期间,结识了甘盘和傅说两人。等武丁继位后,立刻重用甘盘,并破格任命身为奴隶的傅说为宰相。有了贤臣相助,商朝大治,很快改变了此前衰弱的局面。在辅佐武丁的贤臣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武丁的妻子妇好。

    妇好,是当时十分活跃的女政治家、军事家,经常参与占卜、祭祀等重要的政治活动。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参加军事活动,亲自带兵打仗,北讨土方,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武丁对她十分宠爱,并授予她独立的封邑。

    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武丁对内整顿吏治,改进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国家逐渐富强,随即对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对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淮,北伐河套,西征又达渭汭(rui),与周族接壤,可谓武功赫赫,前无古人。随着武丁时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朝国力达到历史鼎盛,邦畿千里,史称武丁盛世。

    周代殷商

    武丁后的八王时期,政治昏庸,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到了最后一王帝辛(即商纣)时,贵族腐化更甚,社会急剧动荡,商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

    据史料记载,商纣其实本身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应对复杂的事情,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他的气力,足以徒手杀虎。当时的东夷常对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构成重大威胁。商纣的父亲帝乙与东夷大战一场,结果没有取胜。商纣继位后,亲率大军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并开发了长江流域。从这方面看,商纣并非像后世对他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

    然而,成功之后的商纣,却放松了自我要求,日益腐化堕落,最终葬送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这也是他为何被列为暴君、遭后世诟病的原因所在。

    他听信佞臣费仲、尤浑谗言,废贬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他宠爱妲己,强行选征美女淫乐。他不顾百姓死活,修建大量宫殿游玩。他在摘星楼上建了左右两个大池,左池以糟丘为山,山上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满醇酒,名曰“酒海”。他与脱光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里面追逐嬉戏,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他还造炮烙之刑,将人缚于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设虿(chai)盆,将人投入其中喂蛇。忠臣冒死进谏,他置之不理,甚至用杀戮来对付他们。他的种种行为,换来的是诸侯离心离德和百姓恨之入骨。

    最终,周武王带领西方的周族,于牧野一举击溃商军。商纣见大势已去,顿时万念俱灰,躲进鹿台,将多年来搜刮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

    殷商文明

    1899年,晚清翰林院编修金石学家王懿荣偶染痢疾,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被称为龙骨。而所谓的龙骨,其实是一些古老的龟甲或兽骨,在当时只是一种不值钱的药材。然而,当王懿荣按照药方将龙骨购买回家后,突然发现龙骨上刻着一种从未见过的古文字。这立刻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迅速将药店中刻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同时在京师广泛收购。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竟收购了1500多片龙骨。经研究,王懿荣鉴定龙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这一偶然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发现和研究商代甲骨文的序幕。王懿荣也因此被认为是甲骨文之父。

    后来经调查发现,市面上出现的龙骨,全部都出自商都遗址,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自1928年至1937年,在殷墟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合计所得甲骨近两万五千片,以及大量铜、陶、骨、玉、石器等遗物。截至目前,发掘甲骨总计十五万片以上,共有4500多个单字,已被学界认识的有1200多个,还有几百字,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到大致意思。

    甲骨文的发现,让商朝这个历时五百余年,以玄鸟为图腾,以甲骨作占卜,以青铜为礼器,消失已久的时代,逐步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古文字的源头,由此逐渐寻觅到中国智慧的源头。

    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华夏大地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距殷墟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江西吉安大洋州镇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青铜器,甚至更遥远的三星堆遗址中,也出土了与商代相仿的青铜器。在当时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种类虽多,但却很少用于农具,也很少铸造人物或动植物,这反映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显示出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还是宗教、政治、军事,并将它们与器物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其中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玉器,和青铜器一样,在商朝是权贵们身份的象征。制作玉器,在商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制作,真正的玉文化也由此开始形成。当时,玉不仅被制成国之重器,象征天命、权威和等级,也被制成家庭中的把玩,与个人的喜好品行融合一起。

    此外,还有商朝的白陶,可以称之为原始瓷器。虽然数量不多,但这让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早商时代。

    商朝,虽然距我们已有三千多年之久,然而那个时代创造的文明,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与我们产生距离,无论是文字、玉器,还是青铜器、瓷器,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