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刀枪不入的古希腊重装战士是吹嘘?迈锡尼与殷商盔甲防具大比拼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刀枪不入的古希腊重装战士是吹嘘?迈锡尼与殷商盔甲防具大比拼,,,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文章对少数几件古希腊文明迈锡尼时期青铜甲胄的过分宣传,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印象:古希腊人从公元1600年前的迈锡尼时代开始,在盔甲等防御装备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区的殷商文化圈。即古希腊人都是重甲,而殷商军队都是轻防护。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先对比一下头盔。头盔一直是古代军事防御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是《斯巴达300》这样一部“抗波(波斯)神剧”里,斯巴达王家卫队的战士虽然都是裸奔,但头盔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迈锡尼人的头部防御水平如何呢?,,▲迈锡尼遗址的野猪牙头盔,其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迈锡尼人的头部防御都不是依靠青铜或者皮革,而是利用一种非常奇特的资源——野猪的牙齿,或者是象牙以及公羊的尖角。这就是著名的“野猪牙头盔”。迈锡尼人把这些动物身上的牙齿或者角质制成5-8厘米长度的小片,一般来说头盔需要的牙角部件从40到140件不等。相对于同一时期或更晚西伯利亚居民所采用的木甲或者骨甲来说,“野猪牙头盔”因其材料本身的坚实紧密而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力,但是也意味着更加高昂的代价。为了制成一件野猪牙头盔,至少需要猎杀四十到五十只野猪才可以。这显然是一种普及不下去的防护装备。,,▲戴野猪牙盔的迈锡尼步兵及战车手,而相对应的,殷墟中曾经一次性出土了超过140件青铜铸造的头盔。显然,殷商青铜盔要远比取材麻烦且不是金属质料的野猪牙盔高端大气上档次。值得一提的是,迈锡尼人头盔上其实也出现过青铜部件。比如在迈锡尼时期的克诺索斯墓葬中,发现过一些青铜碎片,早期的考古专家将超过150份青铜碎片拼接而成,形成了一个看似完整的青铜头盔。这件头盔在1952年被考古专家认为是迈锡尼独立制造完整一体青铜盔工艺的体现,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专著《Warfare in Ancient Greece——Arms and Armour From the Heroes of Homer to Alexander the Great》和《ARMS AND ARMOR OF THE GREEK》两书中,这一观点已经被推翻。,,▲克诺索斯遗址发现的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原物其实是青铜+皮革制成的仿野猪牙头盔,因为这件头盔太薄了,全重仅仅700克,自身基本不能提供什么防护力——除非是作为皮革头盔的附属部件,而相关实物和壁画也证明了这一点,克诺索斯墓葬中一并出土的150件青铜丝,复原头盔上密布的用来缀连某种织物的圆孔,线性文字B与尼克米亚(Nichoria)墓葬发现的用青铜丝缀连而成的青铜残片表明,所谓的克诺索斯一体青铜盔,也只不过是仿造野猪牙形状而制成的复合盔,工艺水平和防御力最多近似于商代出现的“青铜-皮革复合胄”。而且即便这种水平的头盔相对于野猪牙头盔,无论是实物还是在文物绘画上出现的次数都太过稀少了。其实,直到公元前1150年的迈锡尼遗址上,野猪牙头盔仍然是古希腊人头部防御的主力。,,▲商代早期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克诺索斯遗址出土的迈锡尼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并不能提供比之更好的防御效果,另外,迈锡尼晚期也出土了一些“青铜头盔”,但无一例外都是青铜+皮革的复合盔,而非一体化的铜盔,波特斯—凯普洛夫森遗址(Portes-Kephalovryson)中出土的一堆带有浮雕的青铜条可能是皮革为主体的头盔的组成部分,甚至也可能只是阿里亚(Achaea)与科里尼(Krini)墓葬中那样的给刀鞘做的装饰品。公元前1050年出土于梯林斯的头盔,在1958年的考古报告中也被认为是“真正的青铜头盔”,然而在专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件由至少四块青铜片组成的头盔也是复合盔,如果不利用青铜片边缘密布的孔将其附着在织物上,这些金属部分也是不能独立成为一件头盔的。,,▲公元前725年的古希腊阿尔戈斯青铜盔甲,至少有一部分头盔为铸造青铜,因此,相对于已经在殷墟晚期大量铸造一体化青铜盔的商代来说,迈锡尼人的头盔技术并没有什么更出彩的地方,甚至还有所不如。而且,直到公元前725年的希腊阿尔戈斯墓葬中,希腊人的一体化青铜盔,也是以类似商朝青铜盔的工艺进行铸造的,被西方研究古代兵器技术的专家称为“笨重且不稳定”。中国此时都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头盔不如了。那么铠甲呢?可能有一些读者都见过这一件盔甲的图片。这件出土于希腊东南部阿尔戈利斯州丹德拉(Dendra)陵墓中的全身铠甲,一直被当成是迈锡尼人防御力巅峰,即后世希腊各种全身包裹在厚重青铜中的重装步兵的先驱。甚至有人不惜声称“迈锡尼存在大量的青铜重防具,出土量也非常大”,然而这也是过度解读文物的结果。,,▲丹德拉式青铜甲以及野猪牙式头盔,首先,丹德拉式青铜铠甲的出土量极少,除了完整的一副外,其他地区只出土了过部分肩甲的构件。相对应的,考古学家在克诺索斯遗址中发现了足足190件武器,但防具却只有青铜皮革盔或者野猪牙式头盔,并无丹德拉式青铜盔甲。这种披甲率说起来着实有些让人捉急啊!,,▲迈锡尼武士想象图,但显然步兵很难装备如此沉重且数量极其有限的盔甲,而且穿上这套甲的武士甚至不能把手抬起到如图所示的高度,其次,过于笨重的丹德拉式盔甲几乎不可能配备给步兵,而只是战车手的装备。在一些迈锡尼铭文上,也记载部分战车会每辆配备一副丹德拉式青铜甲。还有,尽管厚度只有1毫米,丹德拉式青铜铠甲也过于沉重了,出土完整一套铠甲就以重达18公斤,要知道后世希波战争时期披挂全身甲,手持重达6公斤大盾牌的斯巴达战士全套负重也不过22公斤。过重的盔甲加不太科学的设计,使得复原专家发现穿上盔甲后,武士的手几乎不能抬高过肩膀,使其基本不能使用劈砍动作或者过肩的长矛突刺,而只能用剑或者长矛进行力度较弱的水平直刺,这对处于较高位置的战车武士的攻击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晚期迈锡尼时期的文物画,即便是战车手也基本不披挂青铜铠甲了,而且,显然1毫米左右的青铜护甲能够提供的防御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难抵御哪怕是40J左右的武器动能。更多的迈锡尼步兵最多只能以类似商周式的皮革缀铜甲作为防御装备。到了晚期迈锡尼时代,相关盔甲装备率则更加扑朔迷离,纯金属制成胸甲只存在于铭文和陶器上的吉光片羽中,而并无任何实物出土,大部分出土文物都是皮革或者亚麻上缀以青铜泡的护甲,或者是近东的鳞甲。像某些刊物上描绘的那样,大量出现穿戴金属一体化胸甲的迈锡尼武士,目前来说并无任何考古方面的实物支持。,所以,一些文章里所幻想的可以在殷商军队里放无双的古希腊迈锡尼青铜步兵全身甲并不存在。迈锡尼时代有的,其实不过是一种又笨重又不好用还没啥防御力的样子货……,编后语: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挑起新一轮的中国与外国大比拼。(不过某些人观念里只有两个“国”,即只有中国与一个名为“外国”的国的想法也是蛮搞笑的)也不是为了证明所谓中国最牛逼,其他文明都是渣渣的极端思想。这篇文章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之前看起来很高大上或超厉害的国外历史文物,其实可能是国外考古研究和复原工作远远领先国内,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而已。所以,有时候看到国外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不用着急崇拜与自卑,毕竟随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进步,挖出来的好东西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不在全部领域都拿第一,就应该批判和自卑的思维其实挺危险的。总之,要有点“文化自信”不是!,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魔蛸菲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原标题:刀枪不入的古希腊重装战士是吹嘘?迈锡尼与殷商盔甲防具大比拼

    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文章对少数几件古希腊文明迈锡尼时期青铜甲胄的过分宣传,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印象:古希腊人从公元1600年前的迈锡尼时代开始,在盔甲等防御装备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区的殷商文化圈。即古希腊人都是重甲,而殷商军队都是轻防护。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对比一下头盔。头盔一直是古代军事防御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是《斯巴达300》这样一部“抗波(波斯)神剧”里,斯巴达王家卫队的战士虽然都是裸奔,但头盔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迈锡尼人的头部防御水平如何呢?

    ▲迈锡尼遗址的野猪牙头盔

    其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迈锡尼人的头部防御都不是依靠青铜或者皮革,而是利用一种非常奇特的资源——野猪的牙齿,或者是象牙以及公羊的尖角。这就是著名的“野猪牙头盔”。迈锡尼人把这些动物身上的牙齿或者角质制成5-8厘米长度的小片,一般来说头盔需要的牙角部件从40到140件不等。相对于同一时期或更晚西伯利亚居民所采用的木甲或者骨甲来说,“野猪牙头盔”因其材料本身的坚实紧密而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力,但是也意味着更加高昂的代价。为了制成一件野猪牙头盔,至少需要猎杀四十到五十只野猪才可以。这显然是一种普及不下去的防护装备。

    ▲戴野猪牙盔的迈锡尼步兵及战车手

    而相对应的,殷墟中曾经一次性出土了超过140件青铜铸造的头盔。显然,殷商青铜盔要远比取材麻烦且不是金属质料的野猪牙盔高端大气上档次。值得一提的是,迈锡尼人头盔上其实也出现过青铜部件。比如在迈锡尼时期的克诺索斯墓葬中,发现过一些青铜碎片,早期的考古专家将超过150份青铜碎片拼接而成,形成了一个看似完整的青铜头盔。这件头盔在1952年被考古专家认为是迈锡尼独立制造完整一体青铜盔工艺的体现,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专著《Warfare in Ancient Greece——Arms and Armour From the Heroes of Homer to Alexander the Great》和《ARMS AND ARMOR OF THE GREEK》两书中,这一观点已经被推翻。

    ▲克诺索斯遗址发现的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原物其实是青铜+皮革制成的仿野猪牙头盔

    因为这件头盔太薄了,全重仅仅700克,自身基本不能提供什么防护力——除非是作为皮革头盔的附属部件,而相关实物和壁画也证明了这一点,克诺索斯墓葬中一并出土的150件青铜丝,复原头盔上密布的用来缀连某种织物的圆孔,线性文字B与尼克米亚(Nichoria)墓葬发现的用青铜丝缀连而成的青铜残片表明,所谓的克诺索斯一体青铜盔,也只不过是仿造野猪牙形状而制成的复合盔,工艺水平和防御力最多近似于商代出现的“青铜-皮革复合胄”。而且即便这种水平的头盔相对于野猪牙头盔,无论是实物还是在文物绘画上出现的次数都太过稀少了。其实,直到公元前1150年的迈锡尼遗址上,野猪牙头盔仍然是古希腊人头部防御的主力。

    ▲商代早期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克诺索斯遗址出土的迈锡尼青铜皮革复合头盔并不能提供比之更好的防御效果

    另外,迈锡尼晚期也出土了一些“青铜头盔”,但无一例外都是青铜+皮革的复合盔,而非一体化的铜盔,波特斯—凯普洛夫森遗址(Portes-Kephalovryson)中出土的一堆带有浮雕的青铜条可能是皮革为主体的头盔的组成部分,甚至也可能只是阿里亚(Achaea)与科里尼(Krini)墓葬中那样的给刀鞘做的装饰品。公元前1050年出土于梯林斯的头盔,在1958年的考古报告中也被认为是“真正的青铜头盔”,然而在专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件由至少四块青铜片组成的头盔也是复合盔,如果不利用青铜片边缘密布的孔将其附着在织物上,这些金属部分也是不能独立成为一件头盔的。

    ▲公元前725年的古希腊阿尔戈斯青铜盔甲,至少有一部分头盔为铸造青铜

    因此,相对于已经在殷墟晚期大量铸造一体化青铜盔的商代来说,迈锡尼人的头盔技术并没有什么更出彩的地方,甚至还有所不如。而且,直到公元前725年的希腊阿尔戈斯墓葬中,希腊人的一体化青铜盔,也是以类似商朝青铜盔的工艺进行铸造的,被西方研究古代兵器技术的专家称为“笨重且不稳定”。中国此时都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

    头盔不如了。那么铠甲呢?可能有一些读者都见过这一件盔甲的图片。这件出土于希腊东南部阿尔戈利斯州丹德拉(Dendra)陵墓中的全身铠甲,一直被当成是迈锡尼人防御力巅峰,即后世希腊各种全身包裹在厚重青铜中的重装步兵的先驱。甚至有人不惜声称“迈锡尼存在大量的青铜重防具,出土量也非常大”,然而这也是过度解读文物的结果。

    ▲丹德拉式青铜甲以及野猪牙式头盔

    首先,丹德拉式青铜铠甲的出土量极少,除了完整的一副外,其他地区只出土了过部分肩甲的构件。相对应的,考古学家在克诺索斯遗址中发现了足足190件武器,但防具却只有青铜皮革盔或者野猪牙式头盔,并无丹德拉式青铜盔甲。这种披甲率说起来着实有些让人捉急啊!

    ▲迈锡尼武士想象图,但显然步兵很难装备如此沉重且数量极其有限的盔甲,而且穿上这套甲的武士甚至不能把手抬起到如图所示的高度

    其次,过于笨重的丹德拉式盔甲几乎不可能配备给步兵,而只是战车手的装备。在一些迈锡尼铭文上,也记载部分战车会每辆配备一副丹德拉式青铜甲。还有,尽管厚度只有1毫米,丹德拉式青铜铠甲也过于沉重了,出土完整一套铠甲就以重达18公斤,要知道后世希波战争时期披挂全身甲,手持重达6公斤大盾牌的斯巴达战士全套负重也不过22公斤。过重的盔甲加不太科学的设计,使得复原专家发现穿上盔甲后,武士的手几乎不能抬高过肩膀,使其基本不能使用劈砍动作或者过肩的长矛突刺,而只能用剑或者长矛进行力度较弱的水平直刺,这对处于较高位置的战车武士的攻击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晚期迈锡尼时期的文物画,即便是战车手也基本不披挂青铜铠甲了

    而且,显然1毫米左右的青铜护甲能够提供的防御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难抵御哪怕是40J左右的武器动能。更多的迈锡尼步兵最多只能以类似商周式的皮革缀铜甲作为防御装备。到了晚期迈锡尼时代,相关盔甲装备率则更加扑朔迷离,纯金属制成胸甲只存在于铭文和陶器上的吉光片羽中,而并无任何实物出土,大部分出土文物都是皮革或者亚麻上缀以青铜泡的护甲,或者是近东的鳞甲。像某些刊物上描绘的那样,大量出现穿戴金属一体化胸甲的迈锡尼武士,目前来说并无任何考古方面的实物支持。

    所以,一些文章里所幻想的可以在殷商军队里放无双的古希腊迈锡尼青铜步兵全身甲并不存在。迈锡尼时代有的,其实不过是一种又笨重又不好用还没啥防御力的样子货……

    编后语: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挑起新一轮的中国与外国大比拼。(不过某些人观念里只有两个“国”,即只有中国与一个名为“外国”的国的想法也是蛮搞笑的)也不是为了证明所谓中国最牛逼,其他文明都是渣渣的极端思想。这篇文章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之前看起来很高大上或超厉害的国外历史文物,其实可能是国外考古研究和复原工作远远领先国内,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而已。所以,有时候看到国外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不用着急崇拜与自卑,毕竟随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进步,挖出来的好东西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不在全部领域都拿第一,就应该批判和自卑的思维其实挺危险的。总之,要有点“文化自信”不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魔蛸菲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