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_清朝_钱粮_经济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是否兴盛,大抵是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权衡比较的。,清朝,作为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统治的王朝,他的开创者,爱新觉罗氏本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努尔哈赤打下江山,皇太极奠定基础,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力进入了全盛时期。,那么,以上三位皇帝,谁的国库储备最雄厚呢?据记载,康熙死后的国库存银有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下3452万两,到了乾隆去世时究竟还剩下多少存银呢?,,康熙的开创,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中,康熙的创业史是最艰难的。,顺治八年,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在位61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初继位的时候,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不稳定时期,他战权臣、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经济上,他执政期间实施了轻徭薄赋的土地政策,宣布停止圈地,将闲置的土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他始终秉持着“藏富于民”的思想,在全国二十多个省蠲免钱粮、丁银、逋赋,他在位的61年时间内,清政府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康熙五十一年,他改革丁税制度,将人丁改为地丁,大大减免了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清朝初年,黄河水患一度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收入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康熙将修治漕运当成他执政生涯的三件大事之一,从1677年—1687年,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将黄河和淮河的水患问题妥善解决。,正是有了康熙帝一系列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英明决策,才奠定了清朝盛世的根基。,康熙帝当年在经济上是秉持着“让富于民”的决策,多项赋税的减免,加上黄河治理,国家统一等问题,导致了国库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晚年的康熙一度标榜仁政,对于国库亏空,户部大臣贪污一案并没有严惩,导致他退位的时候,国库的存银仅剩下2716万两。,,雍正的发展,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鉴于康熙帝的国库亏空问题,雍正上位仅一个月就着手开始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成立了一个专门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任命怡亲王胤祥主管此事。,,与此同时,他还将户部三库的主理大权交给胤祥,命他严格管理财政。,雍正认为国库和钱粮的亏空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官员的贪污和勒索百姓有关。,他警告朝中百官,不得将亏空苛派民间,官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将亏空问题解决,不然一律以重罪处理。,雍正二年,为了加大钱粮亏空的处理,雍正加重了处罚程度,将革职处理,改为挪银一万至两万两的,发配充军;两万以上的,一律处以斩刑。,对于因贪污、勒索造成亏空的官员一律革职抄家,用来赔偿亏空。,经过多年的努力,雍正帝终于将康熙帝执政期间的亏空追剿完毕,各级官员受到雍正帝严政的震慑,不敢再违法乱纪。,,除了清查钱粮亏空之外,雍正还将各地官员加收的“火耗归公”,清朝初年,“火耗”作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一直是各地方官员私人的小金库收入,雍正帝采用了山西官员的建议,将“火耗”收入分为三部分为国家征用:,第一部分,用作地方官员“养廉”;第二部分,弥补地方财政亏空;第三部分,留作地方公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又有利于官员廉政的推广。,在国家经济治理问题上,雍正要较康熙铁腕许多,他明白要巩固一个王朝的地位,必须牺牲掉官绅的利益,他要求官绅也必须和老百姓一样服兵役、徭役,如果不想执行也可以用银两来免除义务。,雍正在位期间对官员贪污的整治,和陆续推出的经济政策,促使清朝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他退位的时候,国库的存银达到了3452万两。,,乾隆的兴衰,有学者曾经形容,由乾隆盛世到嘉庆之交,清朝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舱”。,,按理说,雍正帝退位的时候,给乾隆帝留下了丰厚的家产,为何到了乾隆晚年,交给嘉庆帝之时,却已经破败不堪了呢?,导致国库空虚的原因无非三类:人口膨胀、物价上涨、皇权膨胀。,,人口膨胀问题是朝廷取消人丁改为地丁,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生育成本,加之,清政府持续推出的一些减轻税赋,还富于民的利民政策,人口增长成为必然趋势。,物价上涨的成因主要还是乾隆在位60年间,持续不断的天灾导致。,据统计,乾隆在位执政期间,共发生水灾、旱灾、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达14403次,年平均数分别是康熙的2.42倍,雍正的2.73倍。,,频繁的天灾导致的次生灾害就是粮食和农作物的大面积减收。,水灾之后,农作物皆已腐烂,北方的一些土地被洪水泡过之后,盐碱化加剧,变得不适宜耕种,大量的洪水涌入农田,造成淤泥乱石堆积,大片田地被迫废弃。,旱灾带来的农业经济破坏,仅次于水灾,长江以北的地区,正逢农耕最殷的春夏时期,却因旱灾,造成千亩农田颗粒无收,乾隆每提及此事,经常忧心忡忡,却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至于其他的冰雹、蝗灾等次生灾害,地方官员多不上报,但频繁的发生,也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大国,农作物的欠收,无异于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长期的粮食短缺,人口增加,势必导致物价的持续性上涨。,面对天灾,乾隆把“拯灾恤困”放在第一要务,用于救灾的费用则主要来自于国库。,“蠲免钱粮”是乾隆救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清朝平均,每个灾蠲州县约免地丁钱粮合银8107两,而乾隆年间的灾蠲州县约免地丁钱粮总额至少9300万两,此外,还将本来无蠲免的灾区应征的耗羡、漕粮、茶税、盐税等豁免,其中仅漕粮一项就豁免达110万石。,,诸多的蠲免,使得乾隆年的国家税赋收入比康熙、雍正时期明显减少。,“赈济灾民”是救灾的另一举措,乾隆认为,灾民“非赈无以糊口”,每年清廷用在赈灾方面的银两不少于670多万两,粮食150万石,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堪称历朝历代的唯一。,乾隆还认为,天灾之所以频发,与部分地方官员“荒政”有关。,官员高高在上,没有及时体察民情,导致一些自然灾害不能防范于未然。,“荒政”在乾隆统治时期,走向了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用于此项变革的费用也剧增,一些官吏利用这一明目贪污救灾款项,公报私囊,大部分的救灾利好全部落入了乡绅和官吏的口袋,真正发放到灾民手里的寥寥无几。,,年年灾祸频发,饥民迫于生计变为流民,也增加了乾隆年间的社会不安定问题。,广大灾民在灾祸的破坏、吏政败坏、荒政寡效,基本生存无法保障的前提下,只能以闹灾和起义的形式来抗争。,相比康熙、雍正年间每年仅有1到3次的灾闹现象,乾隆年间已多达138次。,比起民间少数百姓的灾闹,封建统治阶级最怕由乡保或者乡绅、知识分子,甚至是军队参加的灾闹。,乾隆13年,由于厦门米价高涨,一些地方刁民和军队组成的灾闹就趁机夺取了米粮仓库。,乾隆16年,安仁县灾民在乡绅的带领下,公然阻挠仓谷的运输等突发的小势力灾闹不断在各地频发。,,到了乾隆末年,不断有农民起义爆发,如河南拓城杨凤仪起义、山东王伦起义、白莲教大起义等均属于阶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些起义背后的导火索,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灾害引起的。,如果说,王伦起义是清代农民大规模起义的先声,那么,白莲教则是拨开清朝虚假繁华,成为清朝经济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乾隆帝在位后期,不仅仅是吏政败坏,起义不断,皇权的膨胀也是造成国库亏空的原因之一。,,相比康熙和雍正,乾隆帝是比较懂得享乐的皇帝,在年年灾荒,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乾隆帝仍然保持下江南,微服私访的习惯,虽然是微服私访,实际上,在银两的开销上却是十分巨大的,他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都会极尽所能讨好,铺张浪费自然是不可避免。,为了享乐,大肆修建园林宫殿,被八国联军焚烧的圆明园虽是始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只是作为皇四子胤禛的赐园,乾隆在位期间,拓建了长春园和万春园。,,在此期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乾隆年间全面盛行,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发展也逐渐由手工业过渡到蒸汽时代,在生产力上面的落后,加速了国力的衰退。,连年对缅甸征战和应付国内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也加大了对国库的耗损。,除了上面个人生活奢靡和战事频发之外,乾隆晚年重用大贪官和珅也是造成国库亏空的另一导火线。,,据《喊亭杂录》记载,当时的成亲王府比较富有,库银达80万两,而和珅家的库银存量是成亲王府的23倍,就连康熙年间,户部的存银都没有和珅家多。,乾隆帝为什么在执政期间不但不严办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反而还要将他视作重臣留用,难道是乾隆帝真糊涂了吗?,虽然乾隆在晚年期间皇权膨胀,过分将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他又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去一一处理,这势必需要一位信得过的宠臣来代替他行事权利。,和珅虽然自身的廉洁程度不够,但是论理财能力和外交能力却是无人能及的。,,乾隆正是看到了国库亏空的问题,处理户部的事宜,不仅仅要会守财,更重要的还是要会理财,和珅这方面的能力比前几任户部官员都要强,所以,乾隆帝即使知道和珅在背后的贪污问题,也是尽量做到不将事情闹大,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统统放过。,而作为乾隆帝的得力干将,和珅自然也并不是全无表示的。,平时日常的奇珍异宝的进贡不算,单是乾隆五十五年,由他牵头创办的议罪银制度,就让乾隆很是满意。,,虽然,议罪银制度是通过缴纳一定的银两来帮部分贪官或者犯罪的官绅免罪的罚款,但其最后的去向,也是流向了日渐空虚的国库。,这也是乾隆迟迟不愿动和珅的原因之一,虽然他赚钱的方法有些见不得光,却是及时削减了清廷的财务危机。,尽管如此,和珅的这些敛财计量也终究抵不过巨大的开销支出,何况送往国库的银两和和珅的巨富财产相比,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包庇和珅,等于就是在容忍贪污腐败的盛行,频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引发了多方面的社会危机,加上乾隆不计后果的一些赈灾政策,远远超出预算的官方支出,流民泛滥,社会动荡不安等种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导致国家的财政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时,乾隆帝对和珅等贪污官吏的包庇,无异于在玩火自焚,将官吏腐败问题毫无保留的暴露在民众眼前,促使统治阶级日渐丧失了民心。,乾隆盛世的假象伴随着频发发作的天灾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在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到乾隆离开帝位,清廷的国库存银由乾隆鼎盛时期的7390万两,一直保持在6000-8000万两之间,而乾隆六十年,国库库银为6939万两。,,虽然在金额上未见太大的减少,但是乾隆年间的物价一直处在不断攀升的状态,此时的几千万两白银,早已急剧缩水,通货膨胀导致的财务危机,还是为嘉庆帝的继位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困难,而等到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国库库银只剩下了3121万两。,大清帝国,几代帝王的延绵,最终,一切都成虚妄矣。,,参考文献:,《天灾视角下的乾隆盛世衰落缘由探略》张祥稳中国知网,《中国全史百卷本》中国知网,《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原标题: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是否兴盛,大抵是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权衡比较的。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统治的王朝,他的开创者,爱新觉罗氏本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努尔哈赤打下江山,皇太极奠定基础,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力进入了全盛时期。

    那么,以上三位皇帝,谁的国库储备最雄厚呢?据记载,康熙死后的国库存银有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下3452万两,到了乾隆去世时究竟还剩下多少存银呢?

    康熙的开创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中,康熙的创业史是最艰难的。

    顺治八年,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在位61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初继位的时候,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不稳定时期,他战权臣、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经济上,他执政期间实施了轻徭薄赋的土地政策,宣布停止圈地,将闲置的土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他始终秉持着“藏富于民”的思想,在全国二十多个省蠲免钱粮、丁银、逋赋,他在位的61年时间内,清政府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康熙五十一年,他改革丁税制度,将人丁改为地丁,大大减免了老百姓的赋税负担。

    清朝初年,黄河水患一度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收入和普通百姓的生活。

    康熙将修治漕运当成他执政生涯的三件大事之一,从1677年—1687年,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将黄河和淮河的水患问题妥善解决。

    正是有了康熙帝一系列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英明决策,才奠定了清朝盛世的根基。

    康熙帝当年在经济上是秉持着“让富于民”的决策,多项赋税的减免,加上黄河治理,国家统一等问题,导致了国库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

    晚年的康熙一度标榜仁政,对于国库亏空,户部大臣贪污一案并没有严惩,导致他退位的时候,国库的存银仅剩下2716万两。

    雍正的发展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

    鉴于康熙帝的国库亏空问题,雍正上位仅一个月就着手开始了一场钱粮大清查。

    他成立了一个专门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任命怡亲王胤祥主管此事。

    与此同时,他还将户部三库的主理大权交给胤祥,命他严格管理财政。

    雍正认为国库和钱粮的亏空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官员的贪污和勒索百姓有关。

    他警告朝中百官,不得将亏空苛派民间,官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将亏空问题解决,不然一律以重罪处理。

    雍正二年,为了加大钱粮亏空的处理,雍正加重了处罚程度,将革职处理,改为挪银一万至两万两的,发配充军;两万以上的,一律处以斩刑。

    对于因贪污、勒索造成亏空的官员一律革职抄家,用来赔偿亏空。

    经过多年的努力,雍正帝终于将康熙帝执政期间的亏空追剿完毕,各级官员受到雍正帝严政的震慑,不敢再违法乱纪。

    除了清查钱粮亏空之外,雍正还将各地官员加收的“火耗归公”,清朝初年,“火耗”作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一直是各地方官员私人的小金库收入,雍正帝采用了山西官员的建议,将“火耗”收入分为三部分为国家征用:

    第一部分,用作地方官员“养廉”;第二部分,弥补地方财政亏空;第三部分,留作地方公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又有利于官员廉政的推广。

    在国家经济治理问题上,雍正要较康熙铁腕许多,他明白要巩固一个王朝的地位,必须牺牲掉官绅的利益,他要求官绅也必须和老百姓一样服兵役、徭役,如果不想执行也可以用银两来免除义务。

    雍正在位期间对官员贪污的整治,和陆续推出的经济政策,促使清朝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他退位的时候,国库的存银达到了3452万两。

    乾隆的兴衰

    有学者曾经形容,由乾隆盛世到嘉庆之交,清朝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舱”。

    按理说,雍正帝退位的时候,给乾隆帝留下了丰厚的家产,为何到了乾隆晚年,交给嘉庆帝之时,却已经破败不堪了呢?

    导致国库空虚的原因无非三类:人口膨胀、物价上涨、皇权膨胀。

    人口膨胀问题是朝廷取消人丁改为地丁,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生育成本,加之,清政府持续推出的一些减轻税赋,还富于民的利民政策,人口增长成为必然趋势。

    物价上涨的成因主要还是乾隆在位60年间,持续不断的天灾导致。

    据统计,乾隆在位执政期间,共发生水灾、旱灾、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达14403次,年平均数分别是康熙的2.42倍,雍正的2.73倍。

    频繁的天灾导致的次生灾害就是粮食和农作物的大面积减收。

    水灾之后,农作物皆已腐烂,北方的一些土地被洪水泡过之后,盐碱化加剧,变得不适宜耕种,大量的洪水涌入农田,造成淤泥乱石堆积,大片田地被迫废弃。

    旱灾带来的农业经济破坏,仅次于水灾,长江以北的地区,正逢农耕最殷的春夏时期,却因旱灾,造成千亩农田颗粒无收,乾隆每提及此事,经常忧心忡忡,却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

    至于其他的冰雹、蝗灾等次生灾害,地方官员多不上报,但频繁的发生,也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大国,农作物的欠收,无异于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

    长期的粮食短缺,人口增加,势必导致物价的持续性上涨。

    面对天灾,乾隆把“拯灾恤困”放在第一要务,用于救灾的费用则主要来自于国库。

    “蠲免钱粮”是乾隆救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清朝平均,每个灾蠲州县约免地丁钱粮合银8107两,而乾隆年间的灾蠲州县约免地丁钱粮总额至少9300万两,此外,还将本来无蠲免的灾区应征的耗羡、漕粮、茶税、盐税等豁免,其中仅漕粮一项就豁免达110万石。

    诸多的蠲免,使得乾隆年的国家税赋收入比康熙、雍正时期明显减少。

    “赈济灾民”是救灾的另一举措,乾隆认为,灾民“非赈无以糊口”,每年清廷用在赈灾方面的银两不少于670多万两,粮食150万石,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堪称历朝历代的唯一。

    乾隆还认为,天灾之所以频发,与部分地方官员“荒政”有关。

    官员高高在上,没有及时体察民情,导致一些自然灾害不能防范于未然。

    “荒政”在乾隆统治时期,走向了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用于此项变革的费用也剧增,一些官吏利用这一明目贪污救灾款项,公报私囊,大部分的救灾利好全部落入了乡绅和官吏的口袋,真正发放到灾民手里的寥寥无几。

    年年灾祸频发,饥民迫于生计变为流民,也增加了乾隆年间的社会不安定问题。

    广大灾民在灾祸的破坏、吏政败坏、荒政寡效,基本生存无法保障的前提下,只能以闹灾和起义的形式来抗争。

    相比康熙、雍正年间每年仅有1到3次的灾闹现象,乾隆年间已多达138次。

    比起民间少数百姓的灾闹,封建统治阶级最怕由乡保或者乡绅、知识分子,甚至是军队参加的灾闹。

    乾隆13年,由于厦门米价高涨,一些地方刁民和军队组成的灾闹就趁机夺取了米粮仓库。

    乾隆16年,安仁县灾民在乡绅的带领下,公然阻挠仓谷的运输等突发的小势力灾闹不断在各地频发。

    到了乾隆末年,不断有农民起义爆发,如河南拓城杨凤仪起义、山东王伦起义、白莲教大起义等均属于阶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些起义背后的导火索,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灾害引起的。

    如果说,王伦起义是清代农民大规模起义的先声,那么,白莲教则是拨开清朝虚假繁华,成为清朝经济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乾隆帝在位后期,不仅仅是吏政败坏,起义不断,皇权的膨胀也是造成国库亏空的原因之一。

    相比康熙和雍正,乾隆帝是比较懂得享乐的皇帝,在年年灾荒,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乾隆帝仍然保持下江南,微服私访的习惯,虽然是微服私访,实际上,在银两的开销上却是十分巨大的,他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都会极尽所能讨好,铺张浪费自然是不可避免。

    为了享乐,大肆修建园林宫殿,被八国联军焚烧的圆明园虽是始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只是作为皇四子胤禛的赐园,乾隆在位期间,拓建了长春园和万春园。

    在此期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乾隆年间全面盛行,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发展也逐渐由手工业过渡到蒸汽时代,在生产力上面的落后,加速了国力的衰退。

    连年对缅甸征战和应付国内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也加大了对国库的耗损。

    除了上面个人生活奢靡和战事频发之外,乾隆晚年重用大贪官和珅也是造成国库亏空的另一导火线。

    据《喊亭杂录》记载,当时的成亲王府比较富有,库银达80万两,而和珅家的库银存量是成亲王府的23倍,就连康熙年间,户部的存银都没有和珅家多。

    乾隆帝为什么在执政期间不但不严办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反而还要将他视作重臣留用,难道是乾隆帝真糊涂了吗?

    虽然乾隆在晚年期间皇权膨胀,过分将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他又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去一一处理,这势必需要一位信得过的宠臣来代替他行事权利。

    和珅虽然自身的廉洁程度不够,但是论理财能力和外交能力却是无人能及的。

    乾隆正是看到了国库亏空的问题,处理户部的事宜,不仅仅要会守财,更重要的还是要会理财,和珅这方面的能力比前几任户部官员都要强,所以,乾隆帝即使知道和珅在背后的贪污问题,也是尽量做到不将事情闹大,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统统放过。

    而作为乾隆帝的得力干将,和珅自然也并不是全无表示的。

    平时日常的奇珍异宝的进贡不算,单是乾隆五十五年,由他牵头创办的议罪银制度,就让乾隆很是满意。

    虽然,议罪银制度是通过缴纳一定的银两来帮部分贪官或者犯罪的官绅免罪的罚款,但其最后的去向,也是流向了日渐空虚的国库。

    这也是乾隆迟迟不愿动和珅的原因之一,虽然他赚钱的方法有些见不得光,却是及时削减了清廷的财务危机。

    尽管如此,和珅的这些敛财计量也终究抵不过巨大的开销支出,何况送往国库的银两和和珅的巨富财产相比,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包庇和珅,等于就是在容忍贪污腐败的盛行,频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引发了多方面的社会危机,加上乾隆不计后果的一些赈灾政策,远远超出预算的官方支出,流民泛滥,社会动荡不安等种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导致国家的财政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乾隆帝对和珅等贪污官吏的包庇,无异于在玩火自焚,将官吏腐败问题毫无保留的暴露在民众眼前,促使统治阶级日渐丧失了民心。

    乾隆盛世的假象伴随着频发发作的天灾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在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到乾隆离开帝位,清廷的国库存银由乾隆鼎盛时期的7390万两,一直保持在6000-8000万两之间,而乾隆六十年,国库库银为6939万两。

    虽然在金额上未见太大的减少,但是乾隆年间的物价一直处在不断攀升的状态,此时的几千万两白银,早已急剧缩水,通货膨胀导致的财务危机,还是为嘉庆帝的继位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困难,而等到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国库库银只剩下了3121万两。

    大清帝国,几代帝王的延绵,最终,一切都成虚妄矣。

    参考文献:

    《天灾视角下的乾隆盛世衰落缘由探略》张祥稳中国知网

    《中国全史百卷本》中国知网

    《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