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武当山“寄死窑”:古人满60岁被送洞中,送饭逐天递减,直至饿死_老人_习俗_村民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武当山“寄死窑”:古人满60岁被送洞中,送饭逐天递减,直至饿死,,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是个必然要面临的结局,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结局,世界各国的人民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丧葬习俗。,这些习俗不仅能反映出人性和天性的角逐,更折射出社会普遍认知的发展和变化。,一些古代的丧葬习俗在今天看来绝对是惨无人道、突破底线,比如我国湖北就曾出现过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寄死窑。,2001年,有专家团队在武当山附近的村落里,发现了隐藏在草丛或者是山崖峭壁上的窑洞。,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它们就是所谓的“寄死窑”,其用途就是把老人封在其中,让其自然饿死。,相信对不少人而言,都是首次了解这样骇人听闻的习俗,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废止的?,,从三皇五帝的统治开始,中国就是个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地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把“孝”排在第一位足见他们的重视。,在大多数人心中,让老人安享晚年,都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历代帝王对“孝顺”风气的引导也是不遗余力,因此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尊老敬老”才是主流的价值观。,因此,“寄死窑”这样明显违反孝道的做法在古代只会在小范围内流行,而且不敢公开宣扬。,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它的了解很少,相关的史料中也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记载。,,2001年5月,有专家在武当山附近发现很多不明用途的窑洞,它们的共同点是依山而建。,洞口很小,往往只容一个人进入;而且内部的空间比较局促,整体上有一点类似于火车的卧铺。,这样的遗址在武当山周边发现了40多处,统计后发现造型上略有区别。有的是弧形窑口,宽高各1.5米左右,长约2米,这种“寄死窑”内部的构造往往很简单,看上去和粗糙。,也有一些遗址呈现出方形的窑口,内部的构造比较精巧,其空间也更大,往往有2米宽、高,长约3米。,里面还开凿了一些小的平台,比如放灯的小龛等等。这种“寄死窑”的排列往往是比较集中的,而且底部甚至还有一些精雕细刻的花纹。,,看到这些遗址后,专家走访了当地的村民,进行深入了解。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对“寄死窑”是有印象的,不过他们更习惯称之为“老人洞”。,村民们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据说在唐代以前,老年人行动不便后,就会被送到“寄死窑”,等待其自然死亡。,据说老人在送入窑中的时候,会送三天的饭,但是每天递减,之后就不管不顾了。等到他们去世后,子女会把老人的遗体取出来,放到其他的地方安葬。,根据村民的说法,所谓的“寄死窑”应该是一个临时的过渡之所,真正的坟墓还在其他地方。,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村民们认为应该是在经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衍生而且来的。,,那个时候为了让子孙能活下去,不少老人自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牺牲自己来保证家族的延续。,不过也有村民表示,所谓的“寄死窑”也未必就是完全自愿的,因为他们之前就发现有一些窑洞的出口处有一长一短两个槽痕,明显就是用来存放门栓,阻止里面的人跑出来。,专家们总结后发现,村民们有关“寄死窑”的了解大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细节以及他们讲述的相关传说就大相径庭了,几乎是各有各的体系。,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毕竟它已经消失了很久,村民们能有个大概的印象已经很不错了。,随着专家和学者的深入走访与翻阅资料,他们对“寄死窑”的了解也更加透彻,并且做出了很多非常合理的推测。,,比如很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个习俗最早应该出现在渔猎时期,它最后的流行时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这个现象会出现,本质就是生产力不足和物质匮乏。而渔猎时期的收获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出现食物不足的情况。,这个情况下,老人被舍弃似乎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举动。,而进入农耕文明后,虽然还是看天吃饭,但是抗风险的能力已经有非常明显地提升。,只要不是遇到战乱年代,基本上都能活下去,也会有足够的口粮,不需要舍弃老人来保证生存。,,有一个关键点可以佐证专家的判断,那就是“寄死窑”出现的地点。武当山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瘴疠之地,开发程度较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都以渔猎生活。,而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中原地区,就没听说过有弃老的习俗。或许在远古时代,它们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是在进入农耕文明后就销声匿迹,没留下一丝痕迹。,除此之外,专家还认为即便是在湖北,这个世俗的流行也最多只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秦统一全国之后,就一直以“孝”治天下,后世的其他朝代或许会更改朝廷构成,但是对孝道的推崇一直未改。,,统治者对“孝道”的推崇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连皇帝都不能例外。南宋的宋光宗就因为在孝道有亏,被大臣联合废掉,足见当时社会对“孝悌”的坚持。,因此,专家认为所谓的“寄死窑”在秦一统天下后,就基本只在偏远地区存在,而且影响范围极小。那它是如何被彻底废止的呢?,根据村民的说法,这个习俗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才被官方发现,然后被彻底禁止。,提出这个禁令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中宗李显。他第一次即位的时候,只当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黜。,不过他的母亲并没有痛下杀手,只是把李显远远地撵到了湖北的房县。,,虽然武则天命专人看管李显,让很多方面都对他限制。但实际上,只要李显不触碰兵权,做其他事情武则天是一概不管的。,在房县的几年里,李显寄情于山水,同时也不忘给百姓做实事。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他实施了很多有利百姓的政策,获得了交口称赞。,而李显在某次外出的时候,了解到了“寄死窑”的存在,对这个恶毒的习俗极为不满。回到官署后,他下令禁止民间建造“寄死窑”。,与此同时,他还把所见所闻上呈武则天,在他的影响下,唐朝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杜绝了此物。,,不过也有村民表示,朝廷虽然明令禁止“寄死窑”的存在,对湖北的各个县城和规模较大的村子都严格监管。但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野村中,这项习俗依然时隐时现。,年节好的时候,所有人都相安无事,尊老敬老;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它又悄悄地死灰复燃。,2005年,武汉大学的专家再次对“寄死窑”进行探访,发现了一些全新的内容。,有一些“寄死窑”和之前发现的窑洞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空间更大,结构更精致。,专家分析后认为,这些窑洞真正的用途应该是“祭祀窑”,和所谓的弃老习俗并没有关系,它们应该是被人误解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祭祀和寄死听起来非常像,口口相传的话很容易被人误会。,尤其是在十堰当地的发言里,两个词听上去完全没有区别,一不小心就会混淆。,,之所以会给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不少村民口中的很多“老人洞”都修建在悬崖峭壁上,而且不少窑洞内部的空间并不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想要在这样陡峭的地形上开凿出大空间的洞穴,其实很不容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做到的。,一个需要“牺牲”老人来节省口粮的家庭,不可能去修筑这样的窑洞。,其次,在武当山附近发现的一些“老人洞”不仅有非常精美的花纹雕刻,内部还有一些贵重的陪葬品,比如各种漂亮的铜器。,古代的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这样的物品,必然是富贵人家才有的。而弃老这件事情显然只可能发生在穷人家。,,最后,专家学者在考证之后发现,很多“老人洞”的风水是非常好的。它们往往位于水深崖陡,背风朝阳的地方,属于非常优秀的墓葬之处。,这说明,洞穴在开凿之前都是专门请风水先生来算过的,并不是闭着眼睛瞎选的。,而古代优秀的风水先生收费是极高的,大部分家庭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只有富豪门户才会考虑。,因此这样的“老人洞”显然和“寄死窑”没有关系,而是更类似于一些地区流行的悬棺葬。,因为有了新的发现,所以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还应该对“寄死窑”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更多的证据后,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虽然发现了全新的内容,不过专家对于“寄死窑”的存在还是持肯定态度。在武当山的周边,古代应该是存在过弃老习俗的。,,这个风俗听上去着实残忍,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无法想象。但其实全世界它都有存在的痕迹,可以说是动物性的必然。,看过《人与自然》的都知道,很多群居动物为了更好的族群发展,往往会主动放弃一些老年个体,任其自生自灭。,这样不仅可以给幼崽提供更加充足的食物,还能保证族群的战斗力。,而人类是从蒙昧阶段逐渐发展到如今文明社会的,所谓的道德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完善的。,古代中国的“孝道”也是在经济发展后,才从野蛮风俗中一点一点挣脱出来的。,所以在一些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极端落后的区域,存在“寄死窑”这样的弃老风俗在所难免。,遗弃老年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只是他们不会宣之于口。,,人类学家西蒙斯曾经在1945年进行过跨文化考察,他发现自己接触到的39个原始部落中,有18个都存在弃老习俗。,比如爱斯基摩人会在打猎的时候把没有行动力的老人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让他们自生自灭。古印度也有在类似的习俗,会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封上嘴巴,扔进河里。,后者在佛教的经典《杂宝藏经》中曾经有过明确的记载:“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2020年4月,新冠疫情在日本爆发,其政府的应对充满漏洞,导致问题频发,大量的阴谋论因此出现。,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日本的不少地区都曾经大规模存在弃老的习俗:当地的老人超过60岁后,就会被扔到深山中。,,为了痛斥这个恶习,日本学者曾写下《姥捨山》这本作品进行全方面的批判。后者还被改编为电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好在进入20世纪后,这个恶劣的风俗终于消失了。而它之所以被终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力的提升,让各国经济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个现象可以引用《史记》中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人无奈的是,一旦出现了新的天灾人祸,经济或者社会的发展遇到了问题,一些国家的政府依然在暗戳戳的执行“弃老”的政策。,只是他们把险恶的目的包裹在虚伪的假面下,不容易被察觉。,,无论如何,“寄死窑”这样的恶俗都应该被彻底消灭,它彰显的是弱肉强食的动物性,完全违背了公序良俗。,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陋习都已经被消灭,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人类社会的建设本就是由低到高,从愚昧逐渐到文明的,“寄死窑”这样的恶俗诞生在经济极不发达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现代人对其还是要坚决抵制,任何试图把它合理化的解读都是对伦理道德的背叛。 ,

    原标题:武当山“寄死窑”:古人满60岁被送洞中,送饭逐天递减,直至饿死

    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是个必然要面临的结局,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结局,世界各国的人民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丧葬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能反映出人性和天性的角逐,更折射出社会普遍认知的发展和变化。

    一些古代的丧葬习俗在今天看来绝对是惨无人道、突破底线,比如我国湖北就曾出现过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寄死窑。

    2001年,有专家团队在武当山附近的村落里,发现了隐藏在草丛或者是山崖峭壁上的窑洞。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它们就是所谓的“寄死窑”,其用途就是把老人封在其中,让其自然饿死。

    相信对不少人而言,都是首次了解这样骇人听闻的习俗,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废止的?

    “寄死窑”长什么样

    从三皇五帝的统治开始,中国就是个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地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把“孝”排在第一位足见他们的重视。

    在大多数人心中,让老人安享晚年,都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历代帝王对“孝顺”风气的引导也是不遗余力,因此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尊老敬老”才是主流的价值观。

    因此,“寄死窑”这样明显违反孝道的做法在古代只会在小范围内流行,而且不敢公开宣扬。

    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它的了解很少,相关的史料中也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记载。

    2001年5月,有专家在武当山附近发现很多不明用途的窑洞,它们的共同点是依山而建。

    洞口很小,往往只容一个人进入;而且内部的空间比较局促,整体上有一点类似于火车的卧铺。

    这样的遗址在武当山周边发现了40多处,统计后发现造型上略有区别。有的是弧形窑口,宽高各1.5米左右,长约2米,这种“寄死窑”内部的构造往往很简单,看上去和粗糙。

    也有一些遗址呈现出方形的窑口,内部的构造比较精巧,其空间也更大,往往有2米宽、高,长约3米。

    里面还开凿了一些小的平台,比如放灯的小龛等等。这种“寄死窑”的排列往往是比较集中的,而且底部甚至还有一些精雕细刻的花纹。

    看到这些遗址后,专家走访了当地的村民,进行深入了解。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对“寄死窑”是有印象的,不过他们更习惯称之为“老人洞”。

    村民们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据说在唐代以前,老年人行动不便后,就会被送到“寄死窑”,等待其自然死亡。

    据说老人在送入窑中的时候,会送三天的饭,但是每天递减,之后就不管不顾了。等到他们去世后,子女会把老人的遗体取出来,放到其他的地方安葬。

    根据村民的说法,所谓的“寄死窑”应该是一个临时的过渡之所,真正的坟墓还在其他地方。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村民们认为应该是在经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衍生而且来的。

    那个时候为了让子孙能活下去,不少老人自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牺牲自己来保证家族的延续。

    不过也有村民表示,所谓的“寄死窑”也未必就是完全自愿的,因为他们之前就发现有一些窑洞的出口处有一长一短两个槽痕,明显就是用来存放门栓,阻止里面的人跑出来。

    专家们总结后发现,村民们有关“寄死窑”的了解大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细节以及他们讲述的相关传说就大相径庭了,几乎是各有各的体系。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毕竟它已经消失了很久,村民们能有个大概的印象已经很不错了。

    “寄死窑”的禁止

    随着专家和学者的深入走访与翻阅资料,他们对“寄死窑”的了解也更加透彻,并且做出了很多非常合理的推测。

    比如很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个习俗最早应该出现在渔猎时期,它最后的流行时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这个现象会出现,本质就是生产力不足和物质匮乏。而渔猎时期的收获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出现食物不足的情况。

    这个情况下,老人被舍弃似乎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举动。

    而进入农耕文明后,虽然还是看天吃饭,但是抗风险的能力已经有非常明显地提升。

    只要不是遇到战乱年代,基本上都能活下去,也会有足够的口粮,不需要舍弃老人来保证生存。

    有一个关键点可以佐证专家的判断,那就是“寄死窑”出现的地点。武当山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瘴疠之地,开发程度较低。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都以渔猎生活。

    而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中原地区,就没听说过有弃老的习俗。或许在远古时代,它们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是在进入农耕文明后就销声匿迹,没留下一丝痕迹。

    除此之外,专家还认为即便是在湖北,这个世俗的流行也最多只到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秦统一全国之后,就一直以“孝”治天下,后世的其他朝代或许会更改朝廷构成,但是对孝道的推崇一直未改。

    统治者对“孝道”的推崇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连皇帝都不能例外。南宋的宋光宗就因为在孝道有亏,被大臣联合废掉,足见当时社会对“孝悌”的坚持。

    因此,专家认为所谓的“寄死窑”在秦一统天下后,就基本只在偏远地区存在,而且影响范围极小。那它是如何被彻底废止的呢?

    根据村民的说法,这个习俗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才被官方发现,然后被彻底禁止。

    提出这个禁令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中宗李显。他第一次即位的时候,只当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黜。

    不过他的母亲并没有痛下杀手,只是把李显远远地撵到了湖北的房县。

    虽然武则天命专人看管李显,让很多方面都对他限制。但实际上,只要李显不触碰兵权,做其他事情武则天是一概不管的。

    在房县的几年里,李显寄情于山水,同时也不忘给百姓做实事。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他实施了很多有利百姓的政策,获得了交口称赞。

    而李显在某次外出的时候,了解到了“寄死窑”的存在,对这个恶毒的习俗极为不满。回到官署后,他下令禁止民间建造“寄死窑”。

    与此同时,他还把所见所闻上呈武则天,在他的影响下,唐朝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杜绝了此物。

    不过也有村民表示,朝廷虽然明令禁止“寄死窑”的存在,对湖北的各个县城和规模较大的村子都严格监管。但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野村中,这项习俗依然时隐时现。

    年节好的时候,所有人都相安无事,尊老敬老;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它又悄悄地死灰复燃。

    有关“寄死窑”的新发现

    2005年,武汉大学的专家再次对“寄死窑”进行探访,发现了一些全新的内容。

    有一些“寄死窑”和之前发现的窑洞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空间更大,结构更精致。

    专家分析后认为,这些窑洞真正的用途应该是“祭祀窑”,和所谓的弃老习俗并没有关系,它们应该是被人误解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祭祀和寄死听起来非常像,口口相传的话很容易被人误会。

    尤其是在十堰当地的发言里,两个词听上去完全没有区别,一不小心就会混淆。

    之所以会给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不少村民口中的很多“老人洞”都修建在悬崖峭壁上,而且不少窑洞内部的空间并不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想要在这样陡峭的地形上开凿出大空间的洞穴,其实很不容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做到的。

    一个需要“牺牲”老人来节省口粮的家庭,不可能去修筑这样的窑洞。

    其次,在武当山附近发现的一些“老人洞”不仅有非常精美的花纹雕刻,内部还有一些贵重的陪葬品,比如各种漂亮的铜器。

    古代的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这样的物品,必然是富贵人家才有的。而弃老这件事情显然只可能发生在穷人家。

    最后,专家学者在考证之后发现,很多“老人洞”的风水是非常好的。它们往往位于水深崖陡,背风朝阳的地方,属于非常优秀的墓葬之处。

    这说明,洞穴在开凿之前都是专门请风水先生来算过的,并不是闭着眼睛瞎选的。

    而古代优秀的风水先生收费是极高的,大部分家庭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只有富豪门户才会考虑。

    因此这样的“老人洞”显然和“寄死窑”没有关系,而是更类似于一些地区流行的悬棺葬。

    因为有了新的发现,所以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还应该对“寄死窑”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更多的证据后,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弃老习俗广泛存在

    虽然发现了全新的内容,不过专家对于“寄死窑”的存在还是持肯定态度。在武当山的周边,古代应该是存在过弃老习俗的。

    这个风俗听上去着实残忍,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无法想象。但其实全世界它都有存在的痕迹,可以说是动物性的必然。

    看过《人与自然》的都知道,很多群居动物为了更好的族群发展,往往会主动放弃一些老年个体,任其自生自灭。

    这样不仅可以给幼崽提供更加充足的食物,还能保证族群的战斗力。

    而人类是从蒙昧阶段逐渐发展到如今文明社会的,所谓的道德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完善的。

    古代中国的“孝道”也是在经济发展后,才从野蛮风俗中一点一点挣脱出来的。

    所以在一些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极端落后的区域,存在“寄死窑”这样的弃老风俗在所难免。

    遗弃老年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只是他们不会宣之于口。

    人类学家西蒙斯曾经在1945年进行过跨文化考察,他发现自己接触到的39个原始部落中,有18个都存在弃老习俗。

    比如爱斯基摩人会在打猎的时候把没有行动力的老人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让他们自生自灭。古印度也有在类似的习俗,会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封上嘴巴,扔进河里。

    后者在佛教的经典《杂宝藏经》中曾经有过明确的记载:“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

    2020年4月,新冠疫情在日本爆发,其政府的应对充满漏洞,导致问题频发,大量的阴谋论因此出现。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日本的不少地区都曾经大规模存在弃老的习俗:当地的老人超过60岁后,就会被扔到深山中。

    为了痛斥这个恶习,日本学者曾写下《姥捨山》这本作品进行全方面的批判。后者还被改编为电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好在进入20世纪后,这个恶劣的风俗终于消失了。而它之所以被终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力的提升,让各国经济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这个现象可以引用《史记》中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让人无奈的是,一旦出现了新的天灾人祸,经济或者社会的发展遇到了问题,一些国家的政府依然在暗戳戳的执行“弃老”的政策。

    只是他们把险恶的目的包裹在虚伪的假面下,不容易被察觉。

    结论

    无论如何,“寄死窑”这样的恶俗都应该被彻底消灭,它彰显的是弱肉强食的动物性,完全违背了公序良俗。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陋习都已经被消灭,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人类社会的建设本就是由低到高,从愚昧逐渐到文明的,“寄死窑”这样的恶俗诞生在经济极不发达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

    但是现代人对其还是要坚决抵制,任何试图把它合理化的解读都是对伦理道德的背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