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大唐才女薛涛,晚年写下一首登楼诗,雄浑壮阔不输男儿气概_西川_韦皋_李德裕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大唐才女薛涛,晚年写下一首登楼诗,雄浑壮阔不输男儿气概,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幼随父母迁居成都。,父亲薛郧知识渊博,仅薛涛一个女儿,因此视作掌上明珠,很小就开始教她读书习字,天资过人的薛涛不负所望。,有一次,薛郧在梧桐树下乘凉,并作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当时只有八岁的小薛涛正在树下玩耍,随口便续上了父亲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闻之先喜,但细细品来诗中迎来送往之意,不似良家女子所出,不免忧从中来。,一语成谶,父亲死后,没了生计来源的薛涛入了乐籍做了官妓。,德宗贞元年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久闻薛涛大名,一来便想见识见识。,有一次在宴席上,薛涛挥笔写下一首《谒巫山庙》,令全场之人拍案叫绝,声名更盛,也让她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韦皋不仅常常召她来侍酒赋诗,还会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而才华出众的薛涛不但写诗信手拈来,就是处理案牍劳事那也是游刃有余。,真是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呀!韦皋感叹之余竟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也就是主要负责公文撰写、典校藏书的“校书郎”一职。,这个职位虽说是从九品的小官,历来只有进士出身之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并且还未有过女子担任“校书郎”的先例,所以未能准允,但也给薛涛留下了“女校书”称号。,王建就有《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才貌双全的薛涛,吸引一些重量级的文人在身边蜂环蝶绕,自然少不了绯闻,加上经常有人在她这里走韦皋的后门,韦皋将薛涛贬至荒凉苦寒的松州。,走在松州的路上,薛涛再三思量,反复斟酌,写下了一组《十离诗》又让韦皋回心转意,得以重返成都。,此事让她看到了世路的坎坷、官场的险恶,清醒自己的处境,虽然依旧出入韦皋幕府,但内心却有了一份谨慎和成熟。,韦皋去世后,薛涛也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她就搬到了浣花溪畔,整日吟诗作对度过,还发明了薛涛笺,备受当时文人的推崇。,在当时,凡是经过蜀地的文人,大多都要前去见一见薛涛,元稹就这样出现在她的生命里。,金风玉露一相逢,三十岁的元稹爱上了四十一岁的薛涛,薛涛也对他情根深种,只是一场姐弟恋最终也成了薛涛一生的遗憾。,,但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之下,薛涛同样也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女诗人,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忧国忧民,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也有体现,《筹边楼 》就是其中之一。,筹边楼,薛涛,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当时西川正值外敌入侵,李德裕到任后,着手整顿边防,西拒吐蕃,南平蛮蜒,虽然他治理西川仅有两年,但境内安宁,民生安定。,大和六年,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战事又起,这个时候的薛涛已经是60多岁高龄的老人,于是登上李德裕修建的筹边楼,随口吟诵出这首绝句,以此表达自己的担忧。,,诗的前两句写楼景,勾勒出筹边楼的气象雄浑。,"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一个"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一个“压”字,巧妙地点出李德裕修建筹边楼的用意-----是为了加强西川防务,保证边境平安。从而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诸将莫贪羌族马”意思是说,守卫西川的将军们切不可贪图羌族的马匹。,这一句横空插入议论,似乎和登楼无关,其实不然,因为下句“最高层处见边头”一出来,我们就知道第三句的议论乃是诗人登楼所思。,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招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登上西川首府成都左近的筹边楼,就可以看到边境战场的烽火硝烟了。,如此以景示警的议论,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老到精当。,,“壮压西川四十州"和“最高层处见边头”这样一对比,就把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充分显示出薛涛心系天下的匹夫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短短四句之中,有描写,有议论、有叙述、有直抒胸臆,有含蓄点染、有胜景登临、有古今慨叹,展现了诗人驾驭题材及炼句的能力实属不凡。,作者:长风文史 ,

    原标题:大唐才女薛涛,晚年写下一首登楼诗,雄浑壮阔不输男儿气概

    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幼随父母迁居成都。

    父亲薛郧知识渊博,仅薛涛一个女儿,因此视作掌上明珠,很小就开始教她读书习字,天资过人的薛涛不负所望。

    有一次,薛郧在梧桐树下乘凉,并作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当时只有八岁的小薛涛正在树下玩耍,随口便续上了父亲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父亲闻之先喜,但细细品来诗中迎来送往之意,不似良家女子所出,不免忧从中来。

    一语成谶,父亲死后,没了生计来源的薛涛入了乐籍做了官妓。

    德宗贞元年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久闻薛涛大名,一来便想见识见识。

    有一次在宴席上,薛涛挥笔写下一首《谒巫山庙》,令全场之人拍案叫绝,声名更盛,也让她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韦皋不仅常常召她来侍酒赋诗,还会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而才华出众的薛涛不但写诗信手拈来,就是处理案牍劳事那也是游刃有余。

    真是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呀!韦皋感叹之余竟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也就是主要负责公文撰写、典校藏书的“校书郎”一职。

    这个职位虽说是从九品的小官,历来只有进士出身之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并且还未有过女子担任“校书郎”的先例,所以未能准允,但也给薛涛留下了“女校书”称号。

    王建就有《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才貌双全的薛涛,吸引一些重量级的文人在身边蜂环蝶绕,自然少不了绯闻,加上经常有人在她这里走韦皋的后门,韦皋将薛涛贬至荒凉苦寒的松州。

    走在松州的路上,薛涛再三思量,反复斟酌,写下了一组《十离诗》又让韦皋回心转意,得以重返成都。

    此事让她看到了世路的坎坷、官场的险恶,清醒自己的处境,虽然依旧出入韦皋幕府,但内心却有了一份谨慎和成熟。

    韦皋去世后,薛涛也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她就搬到了浣花溪畔,整日吟诗作对度过,还发明了薛涛笺,备受当时文人的推崇。

    在当时,凡是经过蜀地的文人,大多都要前去见一见薛涛,元稹就这样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金风玉露一相逢,三十岁的元稹爱上了四十一岁的薛涛,薛涛也对他情根深种,只是一场姐弟恋最终也成了薛涛一生的遗憾。

    但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之下,薛涛同样也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女诗人,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忧国忧民,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也有体现,《筹边楼 》就是其中之一。

    筹边楼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当时西川正值外敌入侵,李德裕到任后,着手整顿边防,西拒吐蕃,南平蛮蜒,虽然他治理西川仅有两年,但境内安宁,民生安定。

    大和六年,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战事又起,这个时候的薛涛已经是60多岁高龄的老人,于是登上李德裕修建的筹边楼,随口吟诵出这首绝句,以此表达自己的担忧。

    诗的前两句写楼景,勾勒出筹边楼的气象雄浑。

    "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

    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一个"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一个“压”字,巧妙地点出李德裕修建筹边楼的用意-----是为了加强西川防务,保证边境平安。从而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诸将莫贪羌族马”意思是说,守卫西川的将军们切不可贪图羌族的马匹。

    这一句横空插入议论,似乎和登楼无关,其实不然,因为下句“最高层处见边头”一出来,我们就知道第三句的议论乃是诗人登楼所思。

    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招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登上西川首府成都左近的筹边楼,就可以看到边境战场的烽火硝烟了。

    如此以景示警的议论,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老到精当。

    “壮压西川四十州"和“最高层处见边头”这样一对比,就把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充分显示出薛涛心系天下的匹夫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短短四句之中,有描写,有议论、有叙述、有直抒胸臆,有含蓄点染、有胜景登临、有古今慨叹,展现了诗人驾驭题材及炼句的能力实属不凡。

    作者:长风文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