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开国上将洪学智回忆黄克诚找谈话命其到总后勤部工作_机构_制度_苏联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原标题:开国上将洪学智回忆黄克诚找谈话命其到总后勤部工作,到总后勤部工作,1953年8月初,我在朝鲜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回国到南京军事学院进修学习。随即踏上了回国的征程。火车驶过鸭绿江,在祖国东北的大地上奔驰。望着沿途绿油油的田野,茂密的山林;看着正在劳动的农民兄弟和工厂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我禁不住心潮起伏,怎么也不能平静。,,我十几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川陕和参加长征,从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到从东北挥师南下的解放战争,后又奉命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在这20多年血与火的岁月里,哪一天不是在用枪炮与敌人较量,哪一天不是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哪一天不是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而今,日本鬼子早已投降,国民党蒋介石也已逃到台湾岛去了,就是不可一世的美军在朝鲜也被迫签署了停战协定。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不正是为了要换来今天的和平吗?,火车一声长鸣,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我知道,这次回国,不仅使我从朝鲜回到了祖国,也使我从战争硝烟中真正走进了和平环境。,这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转折!,在北京,我参加了军委组织的战役集训班,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之后便乘车南下,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训练。1954年初学院放寒假,我回北京与家人团聚。,黄克诚同志很快找到我,对我说:“军委决定了,春节后你不到南京去学习了,现在工作需要,让你马上到总后工作,已经通知军事学院。”,黄克诚同志当时是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听他这么一说,我就讲:“难得有这么一个学习机会,能不能按照学习计划把学习搞完再回来工作。”,,黄克诚同志说:“现在总后的工作很多,许多事情都是开创性的,头绪繁杂,机构要调整,许多标准制度要制汀,所以军委才决走你不要脱产学习了,马上回来工作。”,这样,1954年2月28日,我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为什么要让我兼参谋长呢?意思是学苏联,苏军的参谋长是部长的第一代理人,便于协助部长开展工作。,当时,总后的班子是这样配备的:黄克诚任部长兼政委,副部长张令彬,周纯全任副部长兼副政委,我任副部长兼参谋长。,战争年代,我军的后勤供应基本是取之于敌和就地筹措,各个战区和作战方向都是自己组织供应,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前方需要,后方人民群众竭尽全力进行支援。全国解放了,抗美援朝战争也结束了,当时总后的中心工作就是建设后勤机构,建立统一的标准制度,组织全军统一供应。,后勤机构怎样设立,标准制度怎样制订?中央领导有明确的指示,就是学习苏联,参照苏联的后勤体制和标准制度,再结合我们的实际与可能,尽快把机构健全起来,把主要的标准制度制订出来。,当时,我们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友好,他们派了一些人当我们的顾问。总后勤部有总顾间,每个业务部也有一个顾间。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总后勤部很快制订出了一系列标准制度,使我军后勤在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加强和平时期的后勤供应与管理奠定了基础。总后的机构设置做了一些重大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一些新的部,如油料部、运输部。财务部则从总后分离出来,直属中央军委,称总财务部。原任财务部长是杨立三,因患病去世,西南军区的余秋里同志调到总财务部接任部长。,在调整后勤机构、健全标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学习参考苏联的经验,同时也注意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组织后勤保障的经验,不是机械地照搬苏联的模式。在朝鲜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我们在组织后勤保障方面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研究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朝鲜战场上敌人飞机轰炸破坏的密度、规模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厉害得多,造成的破坏和给后勤保障带来的难度也大得多,尤其是朝鲜半岛地域小、山地多、交通不便,那么多飞机轮番轰炸、破坏,对军队后勤保障造成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仅靠原来的经验适应不了朝鲜战场错综复杂、艰苦激烈的情况。,因此,认真总结朝鲜战场组织后勤保障的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不仅对现代作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机制,理顺保障关系,在和平时期进行必要的、充足的后勤储备,都是很重要的依据,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总后勤部调整机构、健全标准制度的同时,对各大单位的后勤机构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和整顿,有的进行了撤并。当时变动最大的是西南地区。由于西南地区解放相对晚一些,在解放战争末期剿匪任务也很重,所以西南地区后勤保障机构相对宠大一些。当时,成都军区已经有了一个后勤机构,同时还有西南战区后勤机构,机构重叠,人员太多。因此军委决定,把西南战区的后勤机构改为办事处,直接划归总后建制领导,与成都军区完全分开。西北方向新成立了兰州军区后勤部,张贤约当部长(后调任总后当运输部部长)。东北、华北、南京军区的后勤机构没大的变动,他们主要是按照新的编制结构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和精简,按照全军的统一要求,建立各项标准制度,实行后勤供应、管理的正规化。,在调整总部、军区后勤机构,初步建立起一些主要标准制度之后,对后勤所属的学校、医院、仓库、汽车部队也根据担负的任务和布局情况,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

    原标题:开国上将洪学智回忆黄克诚找谈话命其到总后勤部工作

    到总后勤部工作

    1953年8月初,我在朝鲜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回国到南京军事学院进修学习。随即踏上了回国的征程。火车驶过鸭绿江,在祖国东北的大地上奔驰。望着沿途绿油油的田野,茂密的山林;看着正在劳动的农民兄弟和工厂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我禁不住心潮起伏,怎么也不能平静。

    我十几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川陕和参加长征,从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到从东北挥师南下的解放战争,后又奉命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在这20多年血与火的岁月里,哪一天不是在用枪炮与敌人较量,哪一天不是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哪一天不是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而今,日本鬼子早已投降,国民党蒋介石也已逃到台湾岛去了,就是不可一世的美军在朝鲜也被迫签署了停战协定。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不正是为了要换来今天的和平吗?

    火车一声长鸣,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

    我知道,这次回国,不仅使我从朝鲜回到了祖国,也使我从战争硝烟中真正走进了和平环境。

    这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转折!

    在北京,我参加了军委组织的战役集训班,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之后便乘车南下,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训练。1954年初学院放寒假,我回北京与家人团聚。

    黄克诚同志很快找到我,对我说:“军委决定了,春节后你不到南京去学习了,现在工作需要,让你马上到总后工作,已经通知军事学院。”

    黄克诚同志当时是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听他这么一说,我就讲:“难得有这么一个学习机会,能不能按照学习计划把学习搞完再回来工作。”

    黄克诚同志说:“现在总后的工作很多,许多事情都是开创性的,头绪繁杂,机构要调整,许多标准制度要制汀,所以军委才决走你不要脱产学习了,马上回来工作。”

    这样,1954年2月28日,我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

    为什么要让我兼参谋长呢?意思是学苏联,苏军的参谋长是部长的第一代理人,便于协助部长开展工作。

    当时,总后的班子是这样配备的:黄克诚任部长兼政委,副部长张令彬,周纯全任副部长兼副政委,我任副部长兼参谋长。

    战争年代,我军的后勤供应基本是取之于敌和就地筹措,各个战区和作战方向都是自己组织供应,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前方需要,后方人民群众竭尽全力进行支援。全国解放了,抗美援朝战争也结束了,当时总后的中心工作就是建设后勤机构,建立统一的标准制度,组织全军统一供应。

    后勤机构怎样设立,标准制度怎样制订?中央领导有明确的指示,就是学习苏联,参照苏联的后勤体制和标准制度,再结合我们的实际与可能,尽快把机构健全起来,把主要的标准制度制订出来。

    当时,我们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友好,他们派了一些人当我们的顾问。总后勤部有总顾间,每个业务部也有一个顾间。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总后勤部很快制订出了一系列标准制度,使我军后勤在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加强和平时期的后勤供应与管理奠定了基础。总后的机构设置做了一些重大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一些新的部,如油料部、运输部。财务部则从总后分离出来,直属中央军委,称总财务部。原任财务部长是杨立三,因患病去世,西南军区的余秋里同志调到总财务部接任部长。

    在调整后勤机构、健全标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学习参考苏联的经验,同时也注意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组织后勤保障的经验,不是机械地照搬苏联的模式。在朝鲜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我们在组织后勤保障方面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研究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朝鲜战场上敌人飞机轰炸破坏的密度、规模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厉害得多,造成的破坏和给后勤保障带来的难度也大得多,尤其是朝鲜半岛地域小、山地多、交通不便,那么多飞机轮番轰炸、破坏,对军队后勤保障造成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仅靠原来的经验适应不了朝鲜战场错综复杂、艰苦激烈的情况。

    因此,认真总结朝鲜战场组织后勤保障的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不仅对现代作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机制,理顺保障关系,在和平时期进行必要的、充足的后勤储备,都是很重要的依据,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总后勤部调整机构、健全标准制度的同时,对各大单位的后勤机构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和整顿,有的进行了撤并。当时变动最大的是西南地区。由于西南地区解放相对晚一些,在解放战争末期剿匪任务也很重,所以西南地区后勤保障机构相对宠大一些。当时,成都军区已经有了一个后勤机构,同时还有西南战区后勤机构,机构重叠,人员太多。因此军委决定,把西南战区的后勤机构改为办事处,直接划归总后建制领导,与成都军区完全分开。西北方向新成立了兰州军区后勤部,张贤约当部长(后调任总后当运输部部长)。东北、华北、南京军区的后勤机构没大的变动,他们主要是按照新的编制结构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和精简,按照全军的统一要求,建立各项标准制度,实行后勤供应、管理的正规化。

    在调整总部、军区后勤机构,初步建立起一些主要标准制度之后,对后勤所属的学校、医院、仓库、汽车部队也根据担负的任务和布局情况,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