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匡衡简介,后代,族谱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时,因为与当时宦官石显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

    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

    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时,因为与当时宦官石显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

    相关人物 石显 陈汤 汉元帝 匡衡相关文献 阮匡衡 阮匡衡,阮匡衡:[清]字瑶琴,江苏扬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o三)武进士,官守备。工十 查看全文 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世系图-17①、30世纲→31世衡(匡纲次子,汉元帝丞相 查看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查看全文 西汉经学家匡衡 西汉经学家匡衡,简要介绍: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 查看全文 山东省-枣庄-峄城区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 查看全文 匡衡相关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