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保国寺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历史 , 据嘉庆《保国寺志》载,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名 灵山寺 。唐武宗会昌灭法,灵山寺被废。广明元年(880年),国宁寺僧可恭上书请求重建,获准并赐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僧则全(号叔平,赐号德贤)率众重修保国寺,经六年基本完成,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成。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精进院”。此后,保国寺历经多次扩建及重修,其中重要的有:南宋绍兴年间开凿净土池;明嘉靖年间重修大殿;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大殿,加下檐;乾隆五十二年重建法堂;宣统三年重建天王殿。 , 寺院环境 , 保国寺建于灵山南麓山坳的台地中,三面青山环抱,一面向南开放,山下有慈江横贯。建筑依山就势,逐级而建。 , 过慈江约100米到山脚,香道左邻山右傍涧,晴天有古树蔽日,雨天则溪水潺潺、飞瀑如练。拾级而上,路边可见青嶂亭、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转过叠锦台,则豁然开朗,此为保国寺所处的最下一级台地,山门即呈现于眼前。 , 建筑 , 寺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净土池、大殿、法堂、藏经楼等,两侧有钟楼、鼓楼、僧房、客堂等建筑。 , 山门 , 现存山门为1988年移建的民宅大门。 , 天王殿 , 现存天王殿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各间宽度不一,当心间宽5.80米,次间宽3.85米,梢间宽2.75米。当心间采用七檩附加前后廊的抬梁式构架,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前后金柱间用七架梁。次间及梢间添加一中柱,并把七架梁换为两个三步梁。 , 目前天王殿用于展示保国寺模型。 , 净土池 , 净土池建于南宋,长13米,宽6米。池上的石栏杆有明崇祯二十二年御史颜鲸所题“一碧涵空”。 , 大殿 ,大殿及净土池, 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故又称祥符殿。大殿原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时,在前部和左右各添加两列柱子,并搭建下檐,后部受地形所限,仅添加一列柱子。这次重修后,大殿面阔七间(21.6米),进深六间(19.85米),外观上三面均呈现重檐的面貌,而后部仍为单檐,两侧的下檐在后部与围墙相遇后结束。 , 大殿建成比宋朝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刊行早90年,但其多种做法,与《营造法式》高度吻合,甚至为存世之孤例,如“蝉肚绰幕”构件。大殿天花装修集藻井、平棋、平暗于一身,在《营造法式》成书前的建筑中绝无仅有 。大殿虽仅三开间,但其室内空间的处理却极为高明,是中国木构建筑的优秀代表。 , 梁架 , 宋代原构当心间宽5.8米,次间宽3.05米,通面宽11.9米,进深13.36米,进深大于面宽。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前三椽栿、中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 , 大殿的16根柱子全部为瓜棱柱,共有6种形式:拼合柱两种、包镶式、整木柱3/4带瓜棱、整木柱1/2带瓜棱、整木瓜棱柱。 瓜棱柱这种做法,既能节约木材,小材大用,又丰富了视觉效果。 , 斗栱 ,斗栱布置在外檐、内檐和天花装修处。外檐和内檐斗栱各有7种,天花装修斗栱有3种。斗栱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一朵,内外槽相同。外檐斗栱均作下昂造,其外跳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下一杪偷心,不同之处在于里转。 , 装修 , 北宋装修原物尚存当心间大藻井一个及两侧平棋、两次间小藻井各一个以及斗栱遮椽板处作平暗。大藻井为八角井,直径185厘米,穹窿部分高90厘米。小藻井与大藻井相似,直径128厘米,穹窿部分高75厘米。 , 彩画 , 大殿阑额上有“七朱八白”彩画,为现存宋代建筑所罕见。 , 石构件 , 大殿内佛坛为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建,后面束腰处有题记。 , 大殿柱础均为石质,但均非宋代遗物,形制有须弥座式、鼓形、圆短柱形等,大小不等,应为多次更换的结果。 , 法堂 , 法堂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七间(24.8米),进深六间(13.39米),单檐歇山顶。前檐及梁垫处使用斗栱,为出七参凤头昂式斗栱。前廊为船篷轩样式,轩梁作月梁式。东西楼均为两层小三间楼房。法堂在1920年供奉观音,故又称观音殿、大悲阁。 , 目前法堂用于展示保国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义县奉国寺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应县木塔等著名木构建筑的模型。 , 藏经楼 , 藏经楼建于民国九年后,为硬山顶两层楼房,面阔五间(22.79米),进深16.41米,基址较法堂高7米多。 , 钟鼓楼 , 钟楼和鼓楼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十五年间,布置在大殿前院的两侧,但又有高墙与院中隔开。钟楼一层面阔及进深均为三开间(8.65米),二层则只有当心间及北侧的楼梯间。鼓楼一层面阔三间(8.55米),进深二间(4.25米),二层当心间置鼓,左右各有一楼梯间。 , 进士第 , 法堂西侧原有僧房三间,1962年4月失火被毁。1982年将宁波市区中营巷34号明代古建筑黄氏“进士第”正厅迁建于此。 , 藏品 , 保国寺现改设为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收藏有石经幢、石碑、石雕、砖雕等文物。最重要的文物是天王殿前的两座唐代经幢,1984年1月迁入,东侧经幢原在慈城普济寺,造于唐开成四年(839年),1963年3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西侧经幢原在鄞县永寿庵,造于唐大中八年(85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历史据嘉庆《保国寺志》载,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灭法,灵山寺被废。广明元年(880年),国宁寺僧可恭上书请求重建,获准并赐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僧则全(号叔平,赐号德贤)率众重修保国寺,经六年基本完成,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成。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精进院”。此后,保国寺历经多次扩建及重修,其中重要的有:南宋绍兴年间开凿净土池;明嘉靖年间重修大殿;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大殿,加下檐;乾隆五十二年重建法堂;宣统三年重建天王殿。寺院环境保国寺建于灵山南麓山坳的台地中,三面青山环抱,一面向南开放,山下有慈江横贯。建筑依山就势,逐级而建。过慈江约100米到山脚,香道左邻山右傍涧,晴天有古树蔽日,雨天则溪水潺潺、飞瀑如练。拾级而上,路边可见青嶂亭、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转过叠锦台,则豁然开朗,此为...

    历史

    据嘉庆《保国寺志》载,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名 灵山寺 。唐武宗会昌灭法,灵山寺被废。广明元年(880年),国宁寺僧可恭上书请求重建,获准并赐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僧则全(号叔平,赐号德贤)率众重修保国寺,经六年基本完成,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成。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精进院”。此后,保国寺历经多次扩建及重修,其中重要的有:南宋绍兴年间开凿净土池;明嘉靖年间重修大殿;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大殿,加下檐;乾隆五十二年重建法堂;宣统三年重建天王殿。

    寺院环境

    保国寺建于灵山南麓山坳的台地中,三面青山环抱,一面向南开放,山下有慈江横贯。建筑依山就势,逐级而建。

    过慈江约100米到山脚,香道左邻山右傍涧,晴天有古树蔽日,雨天则溪水潺潺、飞瀑如练。拾级而上,路边可见青嶂亭、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转过叠锦台,则豁然开朗,此为保国寺所处的最下一级台地,山门即呈现于眼前。

    建筑

    寺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净土池、大殿、法堂、藏经楼等,两侧有钟楼、鼓楼、僧房、客堂等建筑。

    山门

    现存山门为1988年移建的民宅大门。

    天王殿

    现存天王殿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各间宽度不一,当心间宽5.80米,次间宽3.85米,梢间宽2.75米。当心间采用七檩附加前后廊的抬梁式构架,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前后金柱间用七架梁。次间及梢间添加一中柱,并把七架梁换为两个三步梁。

    目前天王殿用于展示保国寺模型。

    净土池

    净土池建于南宋,长13米,宽6米。池上的石栏杆有明崇祯二十二年御史颜鲸所题“一碧涵空”。

    大殿

    保国寺

    大殿及净土池

    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故又称祥符殿。大殿原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时,在前部和左右各添加两列柱子,并搭建下檐,后部受地形所限,仅添加一列柱子。这次重修后,大殿面阔七间(21.6米),进深六间(19.85米),外观上三面均呈现重檐的面貌,而后部仍为单檐,两侧的下檐在后部与围墙相遇后结束。

    大殿建成比宋朝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刊行早90年,但其多种做法,与《营造法式》高度吻合,甚至为存世之孤例,如“蝉肚绰幕”构件。大殿天花装修集藻井、平棋、平暗于一身,在《营造法式》成书前的建筑中绝无仅有 。大殿虽仅三开间,但其室内空间的处理却极为高明,是中国木构建筑的优秀代表。

    梁架

    宋代原构当心间宽5.8米,次间宽3.05米,通面宽11.9米,进深13.36米,进深大于面宽。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前三椽栿、中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

    大殿的16根柱子全部为瓜棱柱,共有6种形式:拼合柱两种、包镶式、整木柱3/4带瓜棱、整木柱1/2带瓜棱、整木瓜棱柱。 瓜棱柱这种做法,既能节约木材,小材大用,又丰富了视觉效果。

    斗栱

    斗栱布置在外檐、内檐和天花装修处。外檐和内檐斗栱各有7种,天花装修斗栱有3种。斗栱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一朵,内外槽相同。外檐斗栱均作下昂造,其外跳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下一杪偷心,不同之处在于里转。

    装修

    北宋装修原物尚存当心间大藻井一个及两侧平棋、两次间小藻井各一个以及斗栱遮椽板处作平暗。大藻井为八角井,直径185厘米,穹窿部分高90厘米。小藻井与大藻井相似,直径128厘米,穹窿部分高75厘米。

    彩画

    大殿阑额上有“七朱八白”彩画,为现存宋代建筑所罕见。

    石构件

    大殿内佛坛为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建,后面束腰处有题记。

    大殿柱础均为石质,但均非宋代遗物,形制有须弥座式、鼓形、圆短柱形等,大小不等,应为多次更换的结果。

    法堂

    法堂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七间(24.8米),进深六间(13.39米),单檐歇山顶。前檐及梁垫处使用斗栱,为出七参凤头昂式斗栱。前廊为船篷轩样式,轩梁作月梁式。东西楼均为两层小三间楼房。法堂在1920年供奉观音,故又称观音殿、大悲阁。

    目前法堂用于展示保国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义县奉国寺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应县木塔等著名木构建筑的模型。

    藏经楼

    藏经楼建于民国九年后,为硬山顶两层楼房,面阔五间(22.79米),进深16.41米,基址较法堂高7米多。

    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十五年间,布置在大殿前院的两侧,但又有高墙与院中隔开。钟楼一层面阔及进深均为三开间(8.65米),二层则只有当心间及北侧的楼梯间。鼓楼一层面阔三间(8.55米),进深二间(4.25米),二层当心间置鼓,左右各有一楼梯间。

    进士第

    法堂西侧原有僧房三间,1962年4月失火被毁。1982年将宁波市区中营巷34号明代古建筑黄氏“进士第”正厅迁建于此。

    藏品

    保国寺现改设为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收藏有石经幢、石碑、石雕、砖雕等文物。最重要的文物是天王殿前的两座唐代经幢,1984年1月迁入,东侧经幢原在慈城普济寺,造于唐开成四年(839年),1963年3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西侧经幢原在鄞县永寿庵,造于唐大中八年(85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