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清代的谱牒也叫作玉牒,“玉牒”一词在唐朝时就已出现。故而,清代皇室谱牒以“玉牒"相称,是对前代皇家谱牒名称的承袭,是汉族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此处还应注意的是,玉牒是皇室谱牒的主要名称,但绝不是唯一的称谓,其根据收录内容的差异,又有“天潢源派谱”“皇孙郡王谐”、“仙源类谱”“宗支”等名称,而清代皇室谐牒中就以“星源集庆"代指清皇室直系宗亲谱牒。,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入主中原后,清代统治者吸取了汉人的统治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备并加强了皇室内部管理策略。为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宗族内部的团结,明晰皇家封爵秩级,维护各支派的袭封第序,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下令:“玉牒以十年纂修一次,按黄册、红册所记,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平这是清代以国家政令形式对皇室谱牒纂修的第一次明文规定,而皇室谱牒的正式修纂应在顺治十八年(1661)。,  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到1921年,清代皇室谱牒共纂修28次,时间分别是在顺治十八年,康熙九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十一年,乾隆七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二年、四十二年、五十二年,嘉庆二年、十二年、二十二年,道光七年、十七年、二十七年,咸丰七年,同治六年,光绪三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三年,1921年例9。从上述时间可以看出,清代玉牒的纂修基本按照顺治帝最初的诏命十年修纂一次,但也有几次特例,即在康熙、雍正两朝时,是在第十年续修完毕,而不是过了十年再修,算下来实际间隔时间只为九年。乾隆时期又改为十年续修一次,但是,乾隆七年续修完毕后,本应在乾隆十七年再修,但却仅过五年,于乾隆十二年提前重修。清朝灭亡后,末帝溥仪组织人力于1921年最后一次续修皇室家谱。,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清代十分重视皇家玉牒的修纂,不仅会定期续补,纂修期间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每次纂修玉牒时,由宗人府奏请,会组成专门修谱团队,其中宗人府理事官及副理事官各一名、满主事一名、汉主事二名.翰林院官三名、内阁侍读一名、礼部司官二名,之后建立临时修谱机构玉牒馆,由皇帝钦定大学士充任总裁,督率编修官进行修谱。初稿完成后,宗人府会派十余名官员严格收管,然后再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组成正副总裁官负责审校和总纂,确定无误后再抽调36名笔帖式进行誉抄,誉抄本会由宗人府府丞仔细校对,完成后的玉牒会再由皇帝亲自审阅,据统计,清代皇室谱牒的每次纂修都要耗费白银20万两左右。清修纂玉牒之初设想要缮写四份,即一份供皇帝御览,一份存入宗人府备查,内院、礼部各存一份。顺治十八年(1661)真正纂修时则实为缮写三份,分藏于皇史成(明清时皇家梢案馆)、宗人府和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改为缮写两份,分贮皇史成和盛京敬典阁。,  嘉庆十二年( 1807)则将存至皇史康的玉牒移至景山寿皇殿。此外,玉牒还有副本和备查本存在宗人府。下次纂修所参看的底本就是副本.正本珍存不会轻易拿出。,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清代的谱牒也叫作玉牒,“玉牒”一词在唐朝时就已出现。故而,清代皇室谱牒以“玉牒"相称,是对前代皇家谱牒名称的承袭,是汉族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此处还应注意的是,玉牒是皇室谱牒的主要名称,但绝不是唯一的称谓,其根据收录内容的差异,又有“天潢源派谱”“皇孙郡王谐”、“仙源类谱”“宗支”等名称,而清代皇室谐牒中就以“星源集庆"代指清皇室直系宗亲谱牒。入主中原后,清代统治者吸取了汉人的统治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备并加强了皇室内部管理策略。为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宗族内部的团结,明晰皇家封爵秩级,维护各支派的袭封第序,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下令:“玉牒以十年纂修一次,按黄册、红册所记,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平这是清代以国家政令形式对皇室谱牒纂修的第一次明文规定,而皇室谱牒的正式修纂应在顺治十八年(1661)。清代谱牒世系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到1921年,清代皇室谱牒共纂修28次...

      清代的谱牒也叫作玉牒,“玉牒”一词在唐朝时就已出现。故而,清代皇室谱牒以“玉牒"相称,是对前代皇家谱牒名称的承袭,是汉族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此处还应注意的是,玉牒是皇室谱牒的主要名称,但绝不是唯一的称谓,其根据收录内容的差异,又有“天潢源派谱”“皇孙郡王谐”、“仙源类谱”“宗支”等名称,而清代皇室谐牒中就以“星源集庆"代指清皇室直系宗亲谱牒。

    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入主中原后,清代统治者吸取了汉人的统治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备并加强了皇室内部管理策略。为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宗族内部的团结,明晰皇家封爵秩级,维护各支派的袭封第序,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下令:“玉牒以十年纂修一次,按黄册、红册所记,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平这是清代以国家政令形式对皇室谱牒纂修的第一次明文规定,而皇室谱牒的正式修纂应在顺治十八年(1661)。

      清代谱牒世系

      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到1921年,清代皇室谱牒共纂修28次,时间分别是在顺治十八年,康熙九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十一年,乾隆七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二年、四十二年、五十二年,嘉庆二年、十二年、二十二年,道光七年、十七年、二十七年,咸丰七年,同治六年,光绪三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三年,1921年例9。从上述时间可以看出,清代玉牒的纂修基本按照顺治帝最初的诏命十年修纂一次,但也有几次特例,即在康熙、雍正两朝时,是在第十年续修完毕,而不是过了十年再修,算下来实际间隔时间只为九年。乾隆时期又改为十年续修一次,但是,乾隆七年续修完毕后,本应在乾隆十七年再修,但却仅过五年,于乾隆十二年提前重修。清朝灭亡后,末帝溥仪组织人力于1921年最后一次续修皇室家谱。

      清代谱牒编撰过程

    清代的皇族谱牒叫什么?是怎么编撰的?

      清代十分重视皇家玉牒的修纂,不仅会定期续补,纂修期间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每次纂修玉牒时,由宗人府奏请,会组成专门修谱团队,其中宗人府理事官及副理事官各一名、满主事一名、汉主事二名.翰林院官三名、内阁侍读一名、礼部司官二名,之后建立临时修谱机构玉牒馆,由皇帝钦定大学士充任总裁,督率编修官进行修谱。初稿完成后,宗人府会派十余名官员严格收管,然后再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组成正副总裁官负责审校和总纂,确定无误后再抽调36名笔帖式进行誉抄,誉抄本会由宗人府府丞仔细校对,完成后的玉牒会再由皇帝亲自审阅,据统计,清代皇室谱牒的每次纂修都要耗费白银20万两左右。清修纂玉牒之初设想要缮写四份,即一份供皇帝御览,一份存入宗人府备查,内院、礼部各存一份。顺治十八年(1661)真正纂修时则实为缮写三份,分藏于皇史成(明清时皇家梢案馆)、宗人府和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改为缮写两份,分贮皇史成和盛京敬典阁。

      嘉庆十二年( 1807)则将存至皇史康的玉牒移至景山寿皇殿。此外,玉牒还有副本和备查本存在宗人府。下次纂修所参看的底本就是副本.正本珍存不会轻易拿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