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菩萨戒

    2024.05.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内容,菩萨戒,总名三聚净戒,分成,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经典,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中,菩萨戒有二大传统,第一个传统来自于瑜伽行唯识派的《菩萨地持经》(出自《瑜伽师地论》中),最早由昙无谶传入;第二个传统则来自《大梵网经》的菩萨戒经,相传由鸠摩罗什传入。其中以《大梵网经》为主流。,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菩萨戒有两个传承,第一个传承来自寂天《入菩萨行论》与《学处要集》,第二个传承来自无著《菩萨地论》(同样出自《瑜伽师地论》之中)。,仪轨,历史发展,菩萨戒之起源,据《续高僧传》卷一记载:波罗末陀、或称拘那罗陀,华译真谛三藏,西天竺人(西印度),五代十国梁大同十二年东来中土,时年三十余岁。受梁武帝好遇,逢国难而往北齐、后赴东魏,在这之间,真谛法师述译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另有求受菩萨戒者,唯译本仅‘菩萨戒经二十二品’,拟返西携大乘经论再来,以补缺憾,然遇风暴船翻未果。,又据 僧肇法师于《梵网经》序:五代十国、大秦姚兴 弘始三年,天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华译童寿),以持菩萨戒故,偏诵此一心地法门品。以此品略明菩萨戒相,是故天竺(印度)持菩萨戒者无不皆诵。于当时有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请法师鸠摩罗什授菩萨戒。遂于逍遥园(或云长安草堂寺),共学士、沙门,手执梵文,翻译经论五十余部,唯此梵网经由鸠摩罗什自诵出而共译之;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慧融和道祥及三百人等,从笔受亦同诵持,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别录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独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卷】。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于后代同闻焉。说此为依【《梵网经》 心地品第十】受菩萨戒之始。,另据《高僧传》第二卷记载:昙无谶(昙摩忏)或名昙无忏,中天竺人,六岁丧父,随母佣织毡毯为业。先受学于沙门达摩耶舍(译为法明),后遇白头禅师,授以树皮涅槃经本。昙无忏并明解咒术,被称为大咒师。后又往罽宾国,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但其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乃东适龟兹,不久又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时相当于北宋时期。当时有张掖沙门道进,欲从忏师受菩萨戒,忏云:汝且先悔过(譬喻净器,才能装入甘露)。道进乃竭诚忏悔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诣忏师求受,忏师忽大怒。道进更思惟:“是我业障未消吗?”,乃戮力三年,且禅且忏,道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而同那一夜有十余人相同梦见与道进一样的情境。道进欲诣忏师说之,未及至数十步,忏惊起唱言:“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亦同感梦中境、求为法弟,又从道进受戒者千余人,传受此戒法迄至于今。 另有别记云:《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后由昙无忏所传戒。,印度佛教,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内容菩萨戒,总名三聚净戒,分成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经典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中,菩萨戒有二大传统,第一个传统来自于瑜伽行唯识派的《菩萨地持经》(出自《瑜伽师地论》中),最早由昙无谶传入;第二个传统则来自《大梵网经》的菩萨戒经,相传由鸠摩罗什传入。其中以《大梵网经》为主流。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菩萨戒有两个传承,第一个传承来自寂天《入菩萨行论》与《学处要集》,第二个传承来自无著《菩萨地论》(同样出自《瑜伽师地论》之中)。仪轨历史发展菩萨戒之起源据《续高僧传》卷一记载:波罗末陀、或称拘那罗陀,华译真谛三藏,西天竺人(西印度),五代十国梁大同十二年东来中土,时年三十余岁。受梁武帝好遇,逢国难而往北齐、后赴东魏,在这之间,真谛法师述译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另有求受菩萨戒者,唯译本仅‘菩萨戒经二十二品’,拟返西携大乘经论再来支那,以补缺憾,然遇风暴船翻未果。又据僧肇法师于《梵网经》序:五代十

    内容

    菩萨戒,总名三聚净戒,分成

    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经典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中,菩萨戒有二大传统,第一个传统来自于瑜伽行唯识派的《菩萨地持经》(出自《瑜伽师地论》中),最早由昙无谶传入;第二个传统则来自《大梵网经》的菩萨戒经,相传由鸠摩罗什传入。其中以《大梵网经》为主流。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菩萨戒有两个传承,第一个传承来自寂天《入菩萨行论》与《学处要集》,第二个传承来自无著《菩萨地论》(同样出自《瑜伽师地论》之中)。

    仪轨

    历史发展

    菩萨戒之起源

    据《续高僧传》卷一记载:波罗末陀、或称拘那罗陀,华译真谛三藏,西天竺人(西印度),五代十国梁大同十二年东来中土,时年三十余岁。受梁武帝好遇,逢国难而往北齐、后赴东魏,在这之间,真谛法师述译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另有求受菩萨戒者,唯译本仅‘菩萨戒经二十二品’,拟返西携大乘经论再来,以补缺憾,然遇风暴船翻未果。

    又据 僧肇法师于《梵网经》序:五代十国、大秦姚兴 弘始三年,天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华译童寿),以持菩萨戒故,偏诵此一心地法门品。以此品略明菩萨戒相,是故天竺(印度)持菩萨戒者无不皆诵。于当时有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请法师鸠摩罗什授菩萨戒。遂于逍遥园(或云长安草堂寺),共学士、沙门,手执梵文,翻译经论五十余部,唯此梵网经由鸠摩罗什自诵出而共译之;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慧融和道祥及三百人等,从笔受亦同诵持,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别录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独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卷】。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于后代同闻焉。说此为依【《梵网经》 心地品第十】受菩萨戒之始。

    另据《高僧传》第二卷记载:昙无谶(昙摩忏)或名昙无忏,中天竺人,六岁丧父,随母佣织毡毯为业。先受学于沙门达摩耶舍(译为法明),后遇白头禅师,授以树皮涅槃经本。昙无忏并明解咒术,被称为大咒师。后又往罽宾国,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但其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乃东适龟兹,不久又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时相当于北宋时期。当时有张掖沙门道进,欲从忏师受菩萨戒,忏云:汝且先悔过(譬喻净器,才能装入甘露)。道进乃竭诚忏悔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诣忏师求受,忏师忽大怒。道进更思惟:“是我业障未消吗?”,乃戮力三年,且禅且忏,道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而同那一夜有十余人相同梦见与道进一样的情境。道进欲诣忏师说之,未及至数十步,忏惊起唱言:“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亦同感梦中境、求为法弟,又从道进受戒者千余人,传受此戒法迄至于今。 另有别记云:《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后由昙无忏所传戒。

    印度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