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五国攻秦的起因

    2024.03.1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五国攻秦是战国时期发生的最后一次诸侯的合纵攻秦战争。下面是有五国攻秦的起因,欢迎参阅。

    五国攻秦的起因

    五国攻秦结果是在这个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产生,当时的五国攻打秦国是充分运用了外交和军事手段两者相互结合的战略,这使得当时的战略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五国攻秦结果是中原的各国合纵攻秦失败了,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这些国家只顾着自己暂时的利益,因而不能建立相互之间牢固的联合。但是相反的是,当时的秦国改革非常的彻底,而且国家富强,兵力强盛,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的后盾,再结合那些连横的战略,以致于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特别是在远交近攻的这一个战略,它对最后五国攻秦胜利的结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支持的外交,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胜利。

    所以,在五国攻秦之后,秦国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依然还是继续努力增强自己的国力以及军事实力,而且,在外交方面,秦国还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努力运用外交手段去统一各国。

    秦为了破坏五国攻秦之战的联合,所以派能人去各国进行游说,拉拢各个国家去实行连横的策略。当时的外交和作战的手段是相互结合的,一般是普遍被各国所采用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利害关系是不相同的,所以五国攻秦之战的各种联盟是无法持久的。

    五国攻秦之战是在公元前241年的,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这五国,他们共推楚考烈王成为五国的纵约长,春申君作为联军的主帅,五国一起攻打秦国。当五国联军攻打到了函谷关的时候,秦军发动出击,将诸侯的联军节节败退。所以当时的联军转而向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发动了攻击,还夺取了当时的饶安。

    函谷关之战是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五国攻秦之战的战役,尽管庞暖的足智多谋,而且善于利用纵横之术,想凭借五国共同的实力去消灭秦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五国无功而返。从此以后,六国更加无法去抵御秦国对于他们的兼并,秦国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五国攻秦一共有几次?比较著名的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

    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是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联军攻打到函谷关的时候,被秦军大举击退了。所以第一次五国攻秦失败。

    第二次是在秦昭王在位时,在公元前287年的时候,魏国和赵国合谋,派李兑去联络各国,准备一起反秦。著名合纵的鼓吹者——苏秦,鼓吹其他国家共同反秦,使天下的人爱齐而憎秦,以此可以乘机兼并到当时的宋国。因为当时的五国目的其实各不相同,还各有打算,进攻时,互相观望,都不肯去第一个进攻。秦国为了破坏五国的联盟,主动去取消了帝号,还归还了一部分的土地给这些国家,以此使这些国家联军撤退。

    第三次也是在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47年的时候,魏和赵,韩和楚,以及燕国,这五国又重新组成了联军,由魏国的信陵君——无忌,他指挥各国进攻秦国,在河外地区大败了秦军,并尾追到了函谷关之后撤军。由此,这次的合纵攻秦获得了胜利。

    五国攻秦一共有五次,以上是比较著名的三次。

    单字解释: 五 国 攻 秦 的 起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