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比刘邦更重用韩信?韩信志大,不甘人下

    2023.11.1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在中国历史上,一旦某人成功了,自然会有无数史学家、评论家来为其歌功颂德;而失败者,自然被批驳得一无是处。项羽与刘邦就是如此,项羽兵败身死,刘邦功成名就。于是,人们就会在刘邦身上挖掘出无数闪光点来,而项羽作为败军之将,自然处处不如刘邦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为项羽翻案,而是从某些历史的真实细节中,来还原那些对刘邦的溢美之词和阿谀之言。

    在世人的心目中,似乎项羽不如刘邦会用人,历来就有人常用韩信作为论据,认为项羽失去韩信,注定了项羽的失败,从而认为项羽不会利用人材。

    不过,单从项羽在用韩信方面得出项不如刘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史实的。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上骑马人物为萧何,花瓶背面为韩信。

    韩信投奔项羽以后,用韩信的话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官一职出现在春秋时期,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政治决定,如秦国的公孙衍、李斯、嫪毐均由当初的郎中进身封侯拜相,成为当时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刘邦手下的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后来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将。郎中用现代官职来看应该是中央政治局智囊班子的成员。执戟就是给项羽拿武器的人,当然属于项羽身边的近臣。当时刘邦帐下的夏侯婴,是刘邦的好朋友,干的工作也不过是刘邦的车夫。中国古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做过相当于九品芝麻小官,而有些小官虽然职位低,俸禄少,但可以亲近皇帝,给最高领导人出谋划策,从而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芝麻官飞黄腾达的。而在古代官职中,有许多大员,却不容易见到皇帝,以至于得不到重用。执戟其实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镖和秘书的工作。想想当今的各国,最高的国家首脑是一般人可以轻易见到的吗?而作为最高国家领导人的智囊及贴身秘书,他们最终的官位也一定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可见,当初的韩信只是刚出茅庐,而刚入项羽帐下,项羽就给他了一个相当高的待遇,让韩信贴近自己,成为自己的智囊和保镖,可见项羽还是极其看中韩信的才干的。

    反之看刘邦,韩信来到后,只给他做个连敖,当个招待什么的。这个职位简直就是对韩信的侮辱,以至最后虽然得到夏侯婴的推荐,但也不过当了个治粟都尉,管管后勤什么的工作。可见,当时刘邦对韩信不用说重用,甚至连韩信这个人都没有听说过,就更不用说什么“言不听,谋不用”,他刘邦根本不给你献策的机会呀,就谈不上听和用了。

    可见,在用韩信的问题上看,项羽比刘邦眼光要独到有远见得多。项羽是把刚出茅庐的韩信当作自己的近臣,当作重点培养对象。就像现在培养重用一个官员亲信一样,不可能一上来就让你当个部长司长什么的,在强手如林人才众多的军团中是要对你考察培养的。可以想象,作为项羽的郎中、执戟,项羽出兵打仗肯定是要带着你的,让你得到丰富的实战经验,然后在给你重兵,独当一面。如果韩信一直在项羽军团,可以说不出一二年,以韩信的才干,经过项羽的点拨,必将成为项羽的头号战将。而反观刘邦,韩信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连任何一个计策都无法献,如果不是萧何,恐怕韩信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的一个人,其志不在小,志向远大,而且天生狂傲,这种性格的人物他所要的是一出道,就应该顶天立地,出人头地。而项羽让韩信在帐下培养几年再说的做法,恐怕他是忍受不了的,所以他转而投奔了刘邦。而到刘邦那里,过得更不如意,甚至差点被杀了。可以想象离开刘邦的时候,肯定比离开项羽的时候更狼狈,这个关键的时刻出现了萧何。

    萧何追随刘邦多年,一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当时许多人都逃跑了,刘邦都不在意,而萧何追韩信的时候,刘邦以为他也跑了,这才急了。可见,当时的刘邦也不是求贤若渴的态度,也任由人才的流失;也可见刘邦对萧何的态度和依赖性。而萧何确实也是刘邦的第一功臣,萧何成就了刘邦的大业,也成就了韩信这名出色的将帅,同时也成就了“兔死狗烹”的道理。当时韩信去当那个治粟都尉,有机会认识了萧何,和萧何一起工作,从而让萧何有机会了解到韩信的才能、性格及志向,这才会有了以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以及让刘邦非行大礼才能拜其为三军统帅的故事。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刘邦有萧何这样一个出色的大管家,有张良、陈平等这样一些运筹帷幄的谋士,缺的就是能兵善战的统帅,而碰巧让萧何认识了韩信,刘邦又对萧何言出必听,而在缺乏大将的情况下,报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而成就了韩信。这一系列的偶遇,使刘邦终于击败项羽,成就了霸业。

    综上所述,许多人评论项羽与刘邦在用韩信的时候,认为刘邦比项羽善于用人的观点是不对的。项羽知韩信其才,不知其志,想留在营中慢慢培养调教,以便日后成为自己的心腹爱将。项羽本人就是善于用兵的大英雄,他不可能冒险将重兵交给名不见经传的韩信。如果这样的话,历史有可能重写。但是,矛盾总是存在的,韩信的大志不可能让他在楚营中等待时机,而耗尽自己的青春。所以,韩信肯定要离开项羽的,不管几年以后项羽是否还重用他。从这点看,历史是没有可能重写的。至于刘邦,他是既不知韩信其才,也不知韩信其志,只是当时的战况需要这么一个统帅来为刘邦南征北战,而恰巧有萧何的推荐,从而使韩信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完成了韩信的志向。真正了解韩信其志其才的人,还是萧何。萧何了解韩信的才能、志向和为人,最后害韩信的,也是萧何出的主意,也就验证了那句有名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单字解释: 项 羽 比 刘 邦 更 重 用 韩 信 ? 韩 信 志 大 不 甘 人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