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称帝后大肆屠杀功臣却放过了张良,因为什么?

    2023.11.1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有一个嗜好——屠杀功臣。让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比较神奇的存在,他们需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需要互相提防,相互制约,否则的话容易造成朝廷的动荡。如果君王的权势过大,容易造成独裁的状态,而臣子的权力过大,容易架空皇帝。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便经常因为权势而引发一些争端。

    比如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便开始了大肆屠杀功臣的过程,就连韩信都难逃一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存在一些比较幸运的人,比如张良便是如此,他获得了善终。而刘邦之所以愿意放过张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张良的目的很简单,便是希望秦朝灭亡。

    张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省许昌市)人,韩国被秦朝灭亡后,曾暗杀秦始皇失败,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我们都知道,张良出生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他的父亲也是韩国两朝的宰相。但是到了张良年代,韩国逐渐走向衰败和灭亡,因此张良也失去了继续走父祖道路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张良对秦朝一直有着国仇家恨,所以反秦的理念很强。而刘邦正是因为看重了张良的这一点,所以选择重用对方。

    第二,张良是个不贪恋权势的人。

    虽然张良很有才能,也出生在权势之家,是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但是他其实对朝政之事没有太多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虽然表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是却一点都不防备他。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张良:“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也就是说,司马迁看了张良的画像后,惊讶于其“相貌如妇人好女”,并感叹以貌取人之缺失。

    第三,张良有吕后这个后台。

    当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而想要废了太子的时候,吕后找到了张良帮忙,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最终保住了太子的宝座。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刘邦想要动张良,吕后因为这份恩情,也是不会答应的。

    第四,张良进退有度。

    刘邦建国之后便开始论功行赏,很多人都会得了一定的好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没有获得封赏,所以怀恨在心。张良知道之后,立马告诉刘邦,让刘邦有了解决的方案,从而获得了大家的尊敬。

    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张良看到众人都在高位,也看到了刘邦开始屠杀大臣的过程。于是他选择了隐退,并为自己获得了好的结局。

    由此不能看出,不是张良的幸运导致了他的好结局,是他的能力,是他的目光长远。倘若不是如此的话,倘若他恃宠而骄的话,或许也会获得韩信一样的下场。

    单字解释: 刘 邦 称 帝 后 大 肆 屠 杀 功 臣 却 放 过 了 张 良 因 为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