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占据优势 最终为什么是董卓不战而胜

    2024.02.0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中原地区发生了对董卓的讨伐战,从大军数量还是众人的力量,都远超过董卓,而在军事能力方面,诸侯这一边超过董卓的人数不胜数,相反,董卓被困在洛阳,根本找不到救兵。

    就这样一场必胜的讨伐战,最后为什么是董卓不战而胜了,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首先说,十八路诸侯都是精明人,自己并不傻,大伙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打败董卓并不是多大的问题,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果实,进一步为自己的高升积累资本。

    如此一来,自然不想让别人的功劳超过自己,所以,在别人打仗的时候,不是支持自己人,而是想办法拆台,削弱自己人的实力。

    不说别的,这件事情真的不能赖在自己身上,而是出在盟主袁绍身上。

    袁绍作为带头盟主,却办事不公。比如说,孙坚打仗正是势头正盛的时候,恰恰需要粮草的接济的时候,后援却出了问题,因为担任粮草的人嫉妒孙坚,不按时发粮草,纵然你在厉害,大军也需要吃饭的,结果,董卓反扑,孙坚差一点就丢了性命。

    之后在联军的攻击下,董卓决定迁都长安,曹操就建议乘胜追击,彻底将董卓打败,而袁绍却想保存实力,并且拒绝出兵,曹操连骂人的话都说了出来,众人都没有理睬,最终,曹操自己动手,却被董卓打败了。

    之后因为玉玺的时候,孙坚和袁绍彻底闹翻,孙坚带着自己的人马也走了,众人看到,也没有心思继续在做下去了。

    十八路诸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是难以取胜,最终却落到四散而走的下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盟主的袁绍的格局低下,起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无法凝聚人心,失败是必然的。

    单字解释: 十 八 路 诸 侯 讨 伐 董 卓 占 据 优 势 最 终 为 什 么 是 董 卓 不 战 而 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