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关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2024.03.3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良禽择木而栖”,本为卫灵公的大将军文子暗示孔子的弟子子贡的话,“良禽”是凤凰,“木”是“梧桐”。此话本身并没多大意义,拿现代话来说,压根儿就是个“托”,因为要说明的跟在后面的“贤臣相主而事”。

    如果说汉高祖刘邦是棵梧桐树,择此木而栖的凤凰那就有不少高人雅士了,而韩信、萧何就是刘邦这棵树上最漂亮的凤凰了。

    说起萧何,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了,天下人莫不敬佩此公的伯乐慧眼。然而,最能彰显萧何识人之能的,却不是他发现了韩信,而是他发现了刘邦!

    纵使有经世之才,如果没有舞台供你表演,只怕也不过是只被圈起来的老虎。相比较而言,发现刘邦才算真正发现了一个“人”,力荐韩信不过是为他发现的这个“人”找到了一件清除异己的工具,且一旦发现此工具放在手边是个定时炸弹,时刻有伤主子的危险,那么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韩信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想退出这尔虞我诈的圈子。此时,把韩信追回来的又正是萧何,所以也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丞相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没费多大力气就为刘邦启掉了这枚威力超强的不定时炸弹,虽然客观上确实达到了稳定刘汉江山的效果,但读起来终究让人嘘吁,然而,这就是政治!

    不过,我们现在如果看看史实,总觉得这韩大爷也不咋的,免不了有点居功自赏、目中无人,免不了有些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如果说是萧相害了韩大爷,不如说是他自取其祸:

    高祖刘邦同志本是个草民出身,心胸不会如何广阔,做人不会如何坦荡,因此,得了江山后自然不想再有什么闪失。便让劳苦功高的韩爷挂“淮阴侯”这么个虚衔,传递过去的眼波再也明白不过:哥们,老实呆着吧,只要您甭玩火,吃香喝辣,随您便。

    心高气傲的韩大爷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大的世事落差?“信由此日夜怨望”,“常称病不朝从”,对老板采取一个毫不合作的态度。对同事呢?又极显其孤高,“羞与绛(周勃)、灌(灌婴)等列”。

    有一次韩信去了将军樊哙的府第,樊哙非常高兴,“哙跪拜送迎,言称臣”,真是给足了面子。可韩信不给面子,“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真是傲得出格了!如此待人,又如何能让周围的人心悦诚服?后来说韩信谋反,终于被“身边人”出卖……

    有一次,高祖刘邦因为喝了点小酒,一高兴就和这韩爷聊上了用兵高低,韩爷自然是孤芳自赏,又用嘴巴把这些将领“杀”了个落花流水。对韩爷的带兵水平,高祖是服气的,不过韩爷这样也未免太过,连高祖脸上也挂不住了,于是忍不住就将了韩爷一军。

    高祖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笑笑,竟然脑筋没有急转弯,随口就答上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心里有气,但没发作:“你说我只能带十万,那你呐?”

    要是个会做臣子的,趁机就会顺水推舟、借坡下驴,把老板的屁股拍得啪啪响,谁叫人家是你上司呢?你难道还比他有能耐不成?即使比他强,也要留个面子不是?

    可惜韩爷真不晓得人情世故,硬扎扎地给了刘老板一棒,“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如此不会做人,这皇帝老儿的面子如何挂得住?你不是成心找事嘛,休怪老大来扁您的脸!

    于是“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你这个兔崽子,自以为那么厉害,我把手一翻,就可以把你压在五指山下。这韩爷越发来了兴致,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明明表明你姓韩的一肚子不服啊,我老刘的天下不是人力,而是靠天吃饭,靠天帮忙,你龟孙子真是活腻了。

    终于,手高眼低的韩爷被心怀鬼胎的忽悠了一次又一次,最终被吕后剁了头,“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二话不说,“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临斩,叹息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吕后又斩草除根,“遂夷信三族”,正是:“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由此可知,做人不可太骄狂,小心谨慎、明哲保身还是上上之策。

    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历史事例还真不少——

    就拿大奸臣严嵩来说吧,在严嵩一生悲喜剧中,有个不能不提的角色,此即其儿子严世蕃。此人体肥貌丑,不仅是独苗还是独眼龙,但聪明异常,博古通今。

    嘉靖的中晚期统治,采取神经战术,把政治变作语言游戏,而以隐语大师自居,绝少把话说在明处,隐约其辞让人去猜,还特别喜欢卖弄学问,做出什么指示,往往夹藏典故,而且是很偏僻的典故。虽然士大夫俱是正途出身的知识分子,饱读诗书,却多数应付不了嘉靖,对其旨意的解读时有偏失。严嵩的得宠,与严世蕃这个秘密武器有非常大的关系。

    史载:“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一览了然”是聪明博学,“答语无不中”是效果神奇。三番五次如是,严嵩就根本离不开这宝贝儿子了。

    可是这位哥们成天花天酒地,常醉眠不醒;老严嵩纵然急得抓耳挠腮,也得等着他酒醒之后给出意见。严嵩的许多恶名,收受贿赂、侵夺人田等,实系世蕃所为。邹应龙攻倒严嵩,首先也是从世蕃这里下手的——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当今社会,此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件也是为数不少。如某个企业,兴也元老,衰也元老;某个单位好也品牌,歹也品牌,如此等等,与此类同。

    即使当前,我们的国粹——中医药的起起落落,也是演绎了一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闹剧。

    在诸多的中药企业中,提起同仁堂,首先想到的是药香,而提到中药,又会想到同仁堂方方正正的牌匾,俨然早已是中药的代表。经过历史积淀,同仁堂的文化也是深入人心,于是顺其自然的,同仁堂打了文化的牌子,其产品销售也沿用了曾称之为分号的方式。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中药产品的创新上却又成了一种束缚和障碍,产品仍按照传统工艺生产,无法与国际接轨。东西方文化的迥然差异,使同仁堂成为“华人圈中的国际化”,这无疑成为名门之后的一种悲哀。

    殊不知,中药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并不是一个同仁堂所能够完成的,国粹的壮大或者说中药企业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中药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需要更多的出击者,方能拯救国粹。

    所以说,世事是难料的,有些事情并不会随着你的想当然而按既定程序出牌的,这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毕竟在某些时候,事情的成败、好坏都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而出现转机,转得好,事遂人愿;转得不好,竹篮打水,切记,切记。

    单字解释: 关 于 成 也 萧 何 败 也 萧 何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