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是否参加了“衣带诏”事件?

    2024.04.2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衣带诏”事件中,还有让人们口水满天飞的争议是,刘备是否涉案。

    我们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后汉书·孝献帝纪》:“五年(200)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董承欲诛杀曹操,是奉了献帝最高指示的。刘备有没有参与,不得而知。

    《三国志·武帝纪》:“袁)术欲从下邳北过,公(指曹操)遣刘备、朱灵要(拦截的意思)之……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按照这种说法,刘备在去徐州拦截袁术(公元199年)前,肯定,而且主动参与了董承的密谋,这也是他背叛曹操,占据徐州避祸的原因。

    《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三国演义》也持这种说法,并排布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好看戏目。按照这种说法,刘备起先是没有参与董承密谋的,被曹操试探性的一席话,吓出一身冷汗,也就干脆参与董承的谋杀活动。只是正巧被曹操派去徐州拦截袁术,趁机溜之大吉。

    看看,同样一件事,两个作者,三个传记,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所谓的历史,有时候确实让人看不懂。难怪后世的一些读书人,专做一种考证的工作,既风光当世,名利双收;又名垂千古,荫及子孙。

    对于我个人来说,凡是同时涉及曹操和刘备两人的事情,我宁愿相信《后汉书》,而不相信《三国志》。尽管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三国志》是严谨的历史著作。但在对待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的时候,《三国志》对曹操多有曲笔,而《后汉书》多为秉笔直书。这是范晔和陈寿两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态度决定的。前者以蜀汉为正统,后者奉曹魏为正统,谁为谁说话,不言自明,脑袋跟着屁股转嘛。

    其实,我们用不着皓首穷经,煞费苦心地“考证”,只要把公元199年前后几年的一些比较靠得住的史料串联起来,刘备是否涉足“衣带诏”一案,就可以得出一个八九不离十的结论。

    公元194年,陶谦病死,时任平原相的刘备代理徐州刺史。

    公元196年,吕布打败刘备占了徐州,刘备投了曹操。公元198年,刘备依靠曹操剿灭了吕布,随曹操回到许都。刘备一到许都,一方面,献帝马上认了这个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皇叔,给刘备寄予厚望,要刘备随时为朝廷(注意,不是为曹操)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估计献帝与和董承策划针对曹操的某些动作,就在刘备的这次回首都期间。这次回京的刘备,不仅是刘皇叔,俨然是一个英雄了。

    从上面简要的叙述可以看出,献帝、曹操都在极力拉拢刘备。刘备得胜进京,就成了两个权力对立阵营的香饽饽。刘备只好装聋作哑,到自家后花园种菜养花,“以行韬晦之计。”世人都以为,刘备的这个“韬晦之计”,是针对曹操的,以显示自己没有野心。其实,刘备的韬光养晦,既是针对曹操的,也是针对献帝和董承的,以显示自己不愿掺和某些是是非非。两方都不能沾边,两边都得罪不起,只好韬之晦之。

    对于刘备是否涉案的问题,合理的解释是,献帝和董承想拉刘备打联手,甚至与刘备有过这方面的接触,但深沉而又狡猾的刘备不会像董承那样愚蠢,贸然答应。曹操则在笼络、提防、试探刘备,也就经常请刘备吃吃饭,喝喝酒,搞一些“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戏目。

    深沉而又狡猾的刘备已经意识到,献帝的反击已箭在弦上,董承的野心已蠢蠢欲动,自己已跟他们有了接触,曹操在怀疑自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许都是没法呆了。

    公元199年,山穷水尽的袁术想经徐州北上投靠他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的堂兄袁绍,机会来了。刘备主动请缨,要去徐州拦截,曹操答应了,刘备便带上曹操送的兵马,脚底抹油,永远地与老领导、大恩人曹操分道扬镳。

    刘备背离曹操的原因,历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刘备参与了董承的诛曹密谋,主动逃而避祸。二、刘备参与了董承的密谋,恰巧被派去徐州拦截袁术,侥幸得免。三、刘备是英雄,终不肯寄人篱下;无论参与董承密谋与否,只要有机会就要离开曹操,另立门户。

    上述的第一、第二种说法,用一个事实就可以驳倒。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曹操东征徐州,把刘备打了个落花流水,妻离子散。刘备几乎是单枪匹马投了袁绍,曹操把关羽和刘备的妻女一并俘获。如果刘备真的参与了董承的诛曹密谋,曹操手上又有真凭实据的话,心狠手辣的曹操怎会放过关羽和刘备家小,让关羽带着嫂嫂、侄女“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绝尘而去?

    至于第三种说法,说刘备是英雄,是英雄就不肯终居人下。这恐怕是文人的诗情画意。当时寄生蟹似的刘备能活命就不错了,还谈什么英雄不英雄。

    我的看法是,刘备到中央政府以后,在献帝/董承与曹操之间,不能两边讨好,又不能得罪任何一方;甚至被其中一方裹挟去谋杀的干活,又受到另一方的高度怀疑;一边是皇帝,一边是权臣;一侧是刀山,一边是火海;靠向哪一方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不如趁机走人了事。

    刘备背离曹操的根本原因,是刘备背了一个倒霉的皇族身份。因为刘备有这个身份,献帝肯定会拉拢他对付曹操。因为他有这个身份,曹操肯定会提防他,防范他与外戚合流。在中央政府里,刘备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上上之策,是三十六计里的最后一计——走人。

    我猜测,刘备开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刘备,已经认识到曹、袁之间的权力决战必然地、很快地来临,这场决战胜负难料,甚至曹操败的可能性要大。用心极其狡猾的刘备,已经不得不要离开曹操,而且还要主动地离开曹操,并且要占一块地盘自立,等待鹿死谁手,然后出手割一块肉,至少分一杯羹。

    单字解释: 刘 备 是 否 参 加 了 衣 带 诏 事 件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