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司马懿远征平公孙的故事

    2024.01.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初,继任辽东太守的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急功好利,派使臣张弥、许晏带领两万士兵到辽东,想将远在外关的辽东土地,归入江南水乡泽国的吴国版图。公孙渊出尔反尔,杀了孙权的使臣并收编其士兵,又去归顺曹魏。

    到了公元二三七年,公孙渊因对曹魏不满,就自立为燕王,建号绍汉,独立于魏、蜀、吴之外,同曹魏分庭抗礼。

    曹睿如何容得公孙渊如此嚣张,他派大将司马懿领兵四万前往辽东讨伐公孙渊。临出发时,曹睿曾同司马懿谈了一次作战方案以及敌我双方攻防等方面的谋略,司马懿谈得头头是道,曹睿听了非常高兴,问道:“爱卿此次出征需要多少时间?”

    司马懿说:“辽东路远迢迢四千余里,前往一百天,作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时间够了。”他连时间都算得那么精确,似乎胜券在握了。

    司马懿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穿越华北平原,于当年六月进军到辽东。公孙渊得到消息,即令大将卑衍、杨祚率主力精兵数万屯兵于辽隧(今辽宁海城北),并构成了二十多里的长壕坚守,挡曹军于国门之外。

    司马懿是个坚守不战的行家,现在公孙渊“以其人之道还诸其身”,这一着果然厉害,魏军将领因司马懿已提出作战一百天的期限,怕久拖不利,纷纷要求出战。

    司马懿何等精明,他多次与诸葛亮作战,都能保持“金刚不败之身”。饶你诸葛亮有天大本事,也要被粮草有济所困扰,只能全身而退,即使拣点小便宜,如降服一个将领(如姜维),斩杀某个大将(如张郃),最后还是耗费军力物资,吃了大亏,公孙渊狂妄有余,智谋不足,哪是司马懿的敌手?一切都在司马懿的算计之中。

    司马懿不与公孙渊的主力纠缠,却绕道去攻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当时的辽东郡治所,今辽阳市北),并在途中设下伏兵,攻击回援襄平的辽东兵马。

    公孙渊果然被司马懿牵着鼻子走,他怕襄平有失,忙令大军撤回,在途中遇到伏击,魏将夏侯霸将辽东大将卑衍斩于马下。公孙渊退入襄平,陷于魏军的包围之中。

    正当魏军准备攻打襄平城时,突然天降大雨,终日不停,辽河猛涨,洪水泛滥,攻城魏军陷入洪水的包围之中。不要说打仗,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有的将领提出要移营,司马懿怕移营出现不稳的被动局面,就不准移营;有的将领又提出冒雨进攻,司马懿怕冒雨进攻,得不偿失,不准进攻。

    既不移营,又不进攻,司马懿是在与公孙渊比毅力、比耐心。他认为,天下大雨,是偶然因素,总有天晴的时候,那时形势就会逆转;再则,襄平虽被包围,但包围圈尚未合拢,趁雨天公孙渊不会主动出击,将包围圈合拢,再说公孙渊现正洋洋得意,认为天公作美,帮他大忙,决不会逃跑,这就有利于把他们就地歼灭。

    雨过天晴,司马懿向襄平发起强攻。他筑土山,居高临下,向城内射箭;在地面用冲车撞城;在地下挖地道进攻。公孙渊好景不长,他抵挡不住司马懿的猛烈进攻,想逃跑,为时已晚,襄平被围得像铁桶似的。在关键时刻,他属下大将杨祚又率部投降,他无计可施,派相国王建和御史大夫到魏营求和,提出:“魏军后撤解围,公孙渊率领朝廷大臣们自缚投降。”

    司马懿不是孙权,岂会上他诈降的当?再说司马懿志在消灭公孙渊的势力,哪肯后撤解围,当即将两个使臣杀了。公孙渊又派出使者到魏营求和,以儿子作人质送到魏营,要求魏军“后撤解围”。司马懿对来使说:“军事行动有五个步骤,能战就战,不能战就守,不能守就退,这三步做不到,就只能投降和送死两条路了。公孙渊如今不肯自缚来降,还喋喋不休提出议和条件,你回去告诉他,他的儿子不必送来了,就让他等着送死吧!”

    不久,魏军攻陷襄平,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率领数万骑兵向东南逃跑,司马懿挥马追击,在梁水上游,彻底打败了公孙渊的逃兵,临阵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并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把辽东重新纳入了曹魏的版图。

    司马懿班师回朝,时间正好一年,他得到了明帝曹睿的奖赏和朝野人士的交口称誉,从此他权势日重,成为能左右曹睿所执政的曹魏政权的最大实力派,打下了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家族的基础。

    单字解释: 司 马 懿 远 征 平 公 孙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