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千古奇冤--魏延

    2024.02.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三国》中的魏延

      因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魏延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谋反而被诸葛亮所杀,似乎是罪有应得。虽然曾有人替魏延写翻案文章,但《三国演义》塑造的反贼魏延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很难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杀。

      笔者最近去成都开会,顺便去武侯祠瞻仰,见两廊的蜀汉文臣武将众多,而唯独没有魏文长之像。问其缘故,讲解员云:因魏延是叛臣,故无其像。我正欲找武侯祠的有关领导,对其言明历史的真相,然有人告诉我,*同志于1963年亦曾来到武侯祠,面对文臣武将廊,他发表这样的见解:“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没有塑像。”参阅《小平同志,武侯祠职工想念您》,载《四川日报》,19970227。余听闻此言,不由喟然长叹,打消了找武侯祠领导的念头。返沪后,心犹不甘,决计撰此文替魏延辩冤。

      军事奇才

      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据《后汉书·百官一》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见,部曲本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按:《三国演义》云魏延本是刘表部将,后杀韩玄,献长沙于刘备,完全是杜撰)。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汉中郡。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刘备自称汉中王,表示与曹操分庭抗礼。不久,刘备返回成都,临行前“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同上。。为何刘备如此重视镇守汉中的大将人选呢?因为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地带。蜀国为了保障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将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时人及后人多有论述。杨洪曾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黄权亦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权传》。清人顾祖禹曰:“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领汉中,将严重威胁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张鲁,“破汉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得安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蜀国如果据有此地,则不仅能够保障剑阁、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为北伐之基地。对蜀汉而言,汉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荆州。基于此,刘备怎么能不作慎重考虑呢?刘备手下大将著名者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备对关羽最为倚重,但其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赵云其时的主要职责为“掌内事”,即刘备以其“严重”而主管刘备的宫中之事。《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云别传》。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羁旅归国”的降将,《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刘备对其不甚信任。在此情况下,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1 2 3 4 ... 6 7   下一页 尾页

    单字解释: 千 古 奇 冤 魏 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