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东晋名人故事王羲之

    2024.02.1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下面是有东晋名人故事王羲之,欢迎参阅。

    东晋名人故事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沉醉在书法的练习中,所以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有着很不错的书法功底。有一日,晋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在木块上写下祝词,然后让人雕刻。然而刻字的人将木块削了一边又一边,直到削进原来的第三分才见低,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法的雄劲之力,成语入木三分也由此而来。

    到了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城中的郗鉴有个年方二八并且貌美的女儿。郗鉴就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一个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导交情好,又闻王家弟子众多,各个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王家弟子听闻郗鉴要来选个佳婿,于是都精心准备了一番。郗鉴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处逛了一遍,当他来到东边发现一个正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管家回来告诉郗鉴,因为选婿王府公子都争先恐后地,只有东床的一个公子仿若无事。郗鉴认为,他的女婿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于是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鉴看重的人,东床快婿这一成语也就此产生。

    《寒切帖》比较平和,显得很简洁,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笔画也没有过多的转折,虽然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融汇了高度的概括,有韵味十足的作用。

    虽然字体简化,没有平时作品的那份豪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笔一划都彰显了丰满的气势,整体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但是有的笔画还是保留了王羲之固有的不羁,这样一结合,显得《寒切帖》愈加耐人寻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的故意,这是一种独立的字体,应为其气势磅礴,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就偏向草书,但仍保留了隶书的工整规范,就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感受。王羲之擅长隶书,所以他的书法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字体的影子。

    这不是说王羲之不专业,而是他将各种字体融会贯通后,在适合的场景用上适合的字,这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在这篇《寒切帖》中,王羲之将两种字体巧妙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在对字体的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后人也只有在体会当时的背景,或者是作者心境后,才能知晓作者的意图。

    这种两者结合的做法是一种创新的手法,作者将草书再创造,为草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晚年的王羲之不再追求一贯的严谨工整,他将思绪放飞到很远很远的郊外,想到自己也许正在和山间的小鸟对话,或者正在和一旁刚盛开的花朵交流。

    《寒切帖》带给我们的是新意,是作者的再创作,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单字解释: 东 晋 名 人 故 事 王 羲 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