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晋文公之死是什么原因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晋文公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那么关于晋文公之死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是有晋文公之死的原因,欢迎参阅。

    晋文公之死的原因

    他的一生也是历尽磨难,年少时因为晋献公的心头肉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加害申生,最后申生上吊自尽,之后又开始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皇子。

    得到风声后后两人便开始了漫漫逃亡生涯。之后重耳开始游走于各国之间。在齐国期间他娶了齐桓公同家族的少女,在此要些乐不思蜀。后来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重耳为了重国便拥护周天子。果然周天子赐给他许多奖赏。成功复国后他开始与各国的征战,先全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公元前632年联合各国举行了践士之盟,为其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改进工具、奖励垦殖、减免赋税、布施恩惠。他使得晋国更加繁盛。

    然而不论他有什么样的功绩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由于年事已高,晋文公长期卧病在床,最后在公元前628年的十二月告别人世,终年70岁。他的死一说是病故一说的寿寝正终,然而不论如何我们都无从查找,但是他是一位明君,带领晋国开创了霸业是毋庸置疑的事。

    这个词是孔子对其的评价,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成语解决一个问题,谲的意思。这个字儿的意思是权诈,欺。晋文公这么一个得民心基本没有什么黑点的人,为什么会被孔子这样评价呢?

    重耳一开始只是晋国的一个皇子,安静的学习读书交友。但是皇宫这个地方岂能容得下你这种身份的人,骊姬为夺皇位,设计陷害其他皇子。当然他们的父亲也是相信了,毕竟枕边风的威力巨大。在自己的弟弟选择反抗的时候,他选择不与父战,并且和自己的舅舅逃到了母亲的国家。这时候的重耳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我打不起我还躲不起的真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人。

    在翟国的日子非常舒适,特别是在自己有了老婆之后。身为一名皇族能有这样安静的小日子,对于当时没有野心的晋文公来说真的是非常完美啊。甚至是在自己的父亲死了,别人请他回去继承王位,他以没有给父亲守孝为理由给拒绝了。人家没办法,只好让他的弟弟继承。联系到后面的重耳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这会儿的表现难道是在等一个时机?

    弟弟一当上皇帝,就毫不犹豫的杀了两个请他回来的大臣,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哥哥,毕竟想要高枕无忧,就必须斩草除根。而此时的重耳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家庭美满,生活和乐,并且已经在翟国过了十二年。

    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要杀自己的时候,不得已,他又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也正是这个契机使他最终夺回了晋国的王位。

    至于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来召请周天子的事件。在孔子的眼里,这是严重不合理法的。即使你之前的种种表现都显示你孝顺并且有能力,但是这个行为就能显示出你的野心。而周天子之所以答应也是因为忌惮当时晋国的实力。

    历史上对于晋文公没有什么特别负面的评价,这样的人还能坐到春秋霸主的位置,必会满足三个点:一是自己有能力;二是身边能人多,这一点也可以算作是自己的能力;三是运气好。很明显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的人。

    首先他是个爱读书的人,其次他是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在十七岁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了五个在日后辅佐他大业的人。在骊姬之乱的时候,重耳为保命,亡命天涯的时候这五个人也是誓死跟随。以后这段逃亡的日子也被成为周游列国的日子了。

    据我推测的话,晋文公此人应该相貌不错,因为在他逃亡的日子里,每到一个愿意接待他的国家是,当地的君主都喜欢赐给他女人。一开始来到舅舅的国家时候,就有一姑娘做了他的老婆,当重耳再次出发去流浪的时候,还对自己的老婆说二十五年没回来,你就改嫁。看到此处,我不禁笑了,这真的是真心希望自己老婆好吗。然而他的妻子说这么多年我的坟头草都多高了,但是我愿意等你。

    之后在齐国,他又娶了个姑娘。日子过得舒坦了,他都不愿意再回来,只想跟老婆在齐国这温柔乡过一辈子。然而他的老婆充分发挥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功能,和他舅舅一起把他灌醉,然后送出齐国,让他去抢回王位子。为这事儿,他竟然还跟舅舅闹了脾气。

    之后他继续流浪,最后杀死自己继位的弟弟,回来继承了王位。他在位的期间也是尽职尽责,抓住时机,充分发展,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大国。

    单字解释: 晋 文 公 之 死 是 什 么 原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