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浚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王浚一生的故事

    2024.01.2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王浚(252年-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曹魏司空王昶侄孙,骠骑将军王沈之子。官至司空、领乌丸校尉。

    王浚出身太原王氏。其父王沈死后因无嫡子而承袭博陵公爵位,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右军将军等职,后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并因长驻北方疆土而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

    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击败司马颖后其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先后升任骠骑大将军、领幽州刺史等职,晋怀帝即位后升任司空领乌丸校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永嘉之乱爆发当时天下无主,王浚在大乱后生不臣之心,又与段部鲜卑交恶,最终为石勒所败而被杀。时年62岁。

    王浚出身于官僚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恢廓有大志”,并自视甚高。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六月,益州牙门将张弘阴谋作乱,刺死益州刺史皇甫晏。王浚升任益州刺史,出兵平定了叛乱,以功封关内侯。他在益州任内,非常重视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所以边疆各少数民族多来归附。

    王浚任益州刺史政绩显著,被晋武帝司马炎征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正在密秘进行灭吴准备的车骑将军羊祜,认为伐吴必须借助长江上游四川的有利地位,同时必须有足智多谋、才能出众的将领在四川治理水军,才能打好基础。因此,密向司马炎上表,要求让王浚留任,于是司马炎又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

    司马炎下诏王浚,命其停止驻军屯田,全力修造战船,制造兵器,扩充军队,训练水军,进行灭吴战争的准备工作。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八月,王浚从战略角度向晋武帝司马炎上书说:“根据我不断地观察吴国变化情况,现在吴主孙皓荒淫无道,凶暴残忍,吴国国内上下无不哀叹怨恨。现在不伐吴,今后发展变化是很难预料的。”晋武帝司马炎看了王浚的上疏后,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于十一月发布诏令,大举伐吴,以贾充为大都督,总兵力约二十余万人,分六路进军。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龙骧将军王浚奉诏率军自成都出发,又统领巴东监军唐彬等,计巴蜀水军七万浮江东下。二月一日攻克丹阳(湖北秭归县东八里)。俘虏丹阳监盛纪。当王浚水军东下时,遇到吴军在长江两岸大石上,连结起横在江面上的铁锁链及水下设置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横断江路。因王浚在战前对吴国的军事设施了如指掌,早已胸有成竹,这时即命水军用已备好的几十只大筏,筏上扎有草人,身披战甲,手持器械,站立筏上,水军战士荫蔽地驾驶大筏开路。当大筏碰上水下的大铁锥时,铁锥插在筏上,大筏利用江水的冲力将铁锥带走。同时又命水军将战前备好的大火炬,长十丈,大数围,中间灌有麻油,设在船前,当遇到铁锁链时,点燃火炬,顷刻之间即将铁锁链熔断。巧妙地排除江上、水下障碍,水军战船顺利地继续东下。

    二月三日,王浚指挥水军攻克吴国要塞西陵(湖北它吕),斩吴都督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获宜都太守虞忠。二月五日,攻克荆门(湖门宜都北),夷道二城(宜都),获监军陆宴。在晋镇南大将军杜预支援下,于二月八日破乐乡(湖北松滋东)。在水战中获吴水军都督陆景。吴平西将军施洪投降。二月十八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王浚率水军占领巴丘后,又攻克夏口(湖北武汉)。武昌(湖北鄂城)。在合围武昌时,吴江夏太守刘朗、武昌都督虞等投降。

    攻下夏口,武昌之后,于三月初,王浚得到胡奋的增兵八千人,唐彬得到杜预的增兵七千人。这时王浚共统率水军八万余人,仍以唐彬为前军,顺流而下,直指吴都建业,吴帝孙皓知王浚水军已抵三山,(南京西郊)即命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师万人前往阻击,结果尚未接战即望旗而降。王浚水军越战越勇,势不可挡,吴军闻风丧胆。吴主孙皓命陶浚统率在建业的两万残兵,乘大船阻击王浚水军,结果在接命战前夕全部溃散。在此之前,司马炎曾有诏令,命王浚军至秣陵时,受安东将军王浑节制,因此王浚水军越过三山时,王浑派人送信邀王浚上岸议事,王浚不愿贻误战机,命水军继续前进,派人报王浑说:“风利,不得泊”。进至建业附近时王浚舍舟登岸,攻入吴都。吴帝孙皓到王浚军门投降,至此,规模浩大的晋、吴之战结束,吴国灭亡。

    晋灭吴之战后,司马炎封王浚为辅国大将军,襄阳县侯。王浚自以为功大,每次进见,常陈述自己的功劳,表现出对战后评功的不满。益州护军范通劝他说:“您有功是件好事,然而遗憾的是居功骄傲就不完全是好事了”,又说:“您在战争结束之日,就应该穿便服,戴角巾,位于私房,口不言伐吴之事,如有人问,则应说:‘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王浚觉得范通说的对,于是照此办理,后来果然有的官员上表争辩王浚功重报轻的委屈。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封王浚为镇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又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十二月王浚卒。时年八十,葬于柏谷山(河南灵宝西南)。

    单字解释: 王 浚 简 介 与 评 价 简 述 名 将 王 浚 一 生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