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成型时期

    2024.02.2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因为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所以在唐朝是道教的繁荣昌盛时期。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成型的时期,这一时期,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人物把道教的哲理、神谱、斋醮科仪、禁咒符、修炼服食都系统化、理论化,使道教完成从追求救世太平到追求不死成仙的重大历史转折。

    1.道教成型的原因。

    东晋南朝文化的影响。道教的真正成熟与建立在南方的东晋南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东晋南朝的活动区域就是以前楚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北方民族南迁之际,楚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虽然有秦汉之际的全国统一,以及儒家感兴趣,而以抛开职责、藐视功名为追求,寻找清高、玄远、旷达、放任,乃至于颓废。因此,道教的长生不老丹药,避祸祈福的斋醮,令人平安的符,成为他们的目的所在,士大夫的与道教结合,直接促成了道教的成型。

    佛教的兴盛。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羽翼开始丰满,而此时道教也开始兴盛,宗教为了争夺自己的发展空间,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攻击与争论,企图打倒另一教派,而唯我独尊。道教攻击佛教剃度出家,不结婚,不要后代,说这些规则是老子定下来,之所以定这些规则,即不符合中国礼教人伦的教规教法,是因为胡人太野蛮,不开化,想让他们绝种,才叫他们男不娶,女不嫁,认为佛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佛教则谩骂道教装神弄鬼,淫荡无耻,为了获得统治者的支持,还指责道教“挟道作乱”、“妖言惑众”。在佛教与道教的交锋中,虽然道教在谩骂上占了上风,但是由于理论体系上有所欠缺,缺少精密的哲理体系,在仪式上庞杂而不规范,因此,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在与佛教的对抗中,取得理论上的平等,士大夫对道教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理论上引进了老庄的道德思想与哲学,形式上则是编排经典,整理神谱,在行为规范上也采取了比较明确的戒律,并且也有固定宗教场所——即仿照寺庙的道观。

    2.道教成型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葛洪,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生活于晋。魏晋时期,受道教的影响服食求长生之风在士大夫阶层中颇盛。但很多人只是相信通过服食药物或养生方术可以延年益寿,而对不死成仙表示怀疑;有人则根本否定有所谓神仙的存在,如向秀即其一,反对嵇康“神仙可信”的说法。针对于此,东晋道教学者葛洪乃撰《神仙传》、《抱朴子》等书,以证仙扬道,将神仙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神仙道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肯定神仙有无论思想,直接关系到神仙道教的发展。虽然神仙思想早已有之,但无仙论思想早在求仙思想的萌芽时期也与之并存,无仙论最重要的论据就是“仙人无验”,无人见过,汉魏两晋时,无仙论者又加上一条,即儒家经典没有记载,圣贤不言神仙怪异。葛洪认为周孔等圣贤哲人何以不谈神仙,儒家经典何以不载述神仙之事,是“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葛洪撰写《神仙传》的目的,旨在说明仙道之不诬。在葛洪看来,神仙不仅存在,而且还有等级之分,与神仙的等级相一致,葛洪以为仙药亦分为上中下品;“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神仙传》向世人昭示:神仙不仅实有,而且可学、可致。

    《抱朴子》一书与《神仙传》的内容相似,全书分内篇、外篇。内篇专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长寿、辟邪消灾;外篇则是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葛洪论证世界上确有神仙,仙人主要靠药物和种种方法养身延命,使身体内部不生疾病,使来自外部的祸患不能侵犯,从而达到肉体不朽,长生不老。修炼者只要掌握这些仙术,一定能够成为神仙。葛洪的这些道教思想中还包含了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作了一定的结合,为道教的上层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寇谦之,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曹魏以来,北方广泛流传天师道,但由于天师道内容混乱,因此天师道还经常被利用为农民起义的工具,因此寇谦之以天师道后裔的身份,改组天师道,成为北方新天师道教主,重建规范管理制度与活动章程,使之向官方体制靠拢,变为符合士大夫阶层的上层道教。

    寇谦之作为北方道教的领袖和改革者,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消除过去道教在统治阶级中的不良影响,使道教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站住脚,并且官方化。他公开攻击过去以道教为旗帜的起义者“攻错经道,惑乱愚民”,“诳诈万端”。歌颂北魏政权“载在河洛,悬象垂天”,是上合天意、下应民心之正统;宣扬儒家中的“中庸”、“忠”、“孝”、“仁”、“义”、“信”等思想,人为道教的原则是“专以礼度为首”。他的教义、教规实际上已开了道教改革中融合三教之先河。不过,此时寇谦之引儒佛入道,可能还只是一种宗教上的无意识行为,即并非一种自觉行为。

    寇谦之在改革天师道的时候,特别增加了斋醮仪范方面的内容,使道教的仪式趋于完善,寇谦之所增设的斋醮科目有:道官受录斋仪、道官道民求愿斋仪、道民犯律斋仪、为人治病斋仪、为人超度斋仪、为祖先亡灵解厄斋仪等。从魏太武帝开始,北魏的历代皇帝即位,都要接受天师道的符录,以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依据。

    陆修静,吴兴东迁人(今浙江吴县)。陆修静生活的时代,道教经书混杂不堪,伪造的也很多。陆修静四处收集,将各种道教书籍加以排列,编写目录,写成了《三洞经书目录》,这为后世的道教经典整理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同时陆修静在总结天师道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修持仪式和儒家的礼法,从修身与治国相统一的观点出发,对道教的戒律、斋醮仪式作了一系列的整理,经过他修订的道教礼仪,扩展为包括天师、灵宝、上清各派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后世的斋醮礼仪大都不超过这一范围。

    陶弘景,丹阳人(今南京),出身南朝的士族家庭,自小对道教有兴趣,不愿为官,到句曲山(江苏茅山)建了一所房子,起名“华阳馆”,成为南方茅山道派开山祖师,进行道教活动。陶弘景多才多艺,他所撰写的道教著作有50多种,通过他的努力,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

    陶弘景对道教重要的贡献很多,一是创造了道教的神谱,使道教的神仙世界井然有序,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再按天上到地下的次序,把神鬼世界分为七层。二是通过编著《真诰》一书,对道教的传授历史作了整理。三是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除了接受“养神”、“炼形”、“少思寡欲”“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外,还非常重视炼丹。四是逐步结合佛教与儒家的思想到道教中去,南方由于葛洪、陆修静道教改革以来,道教的地位(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道教的教义教规等问题,大致已经解决,所以陶弘景似乎更注意融合三教,以满足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需求。于是,他利用自己既精通儒学,又熟悉佛学的有利条件,在其道教著作中有意识地加进了儒家经典中的“中庸”、“至忠”、“至孝”,佛教中的“去性存性”、“三毒”、“生死轮回”、“地狱”、“顿悟”等学说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贯彻其融合三教的理想。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民间走入殿堂,逐渐定型化、成熟化、官方化的时期。它除了要求改革者们在政治上满足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改变、充实教义、教规、教仪的内容,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外,还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以满足上层统治者的精神需求。

    单字解释: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道 教 道 教 的 成 型 时 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