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隋炀帝三次征辽:大隋已经不堪重负到了奔溃边缘

    2023.11.2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隋炀帝即位之初,隋朝与高丽的关系表面上是友好的,但隋炀帝却在友好的面纱之下,集全国之力进行着战争动员。明显的举动是:①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使大运河一直向北延伸到涿郡(今北京市西南),以利于转运军需物资;在涿郡建立临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②进行大规模的征兵,以致“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③在山东设置机构养马,检验兵杖器械,凡提供的兵仗器械不合格者立斩。

    在隋炀帝和那个时代的人看来,辽东本是中国的领土,理应收复。炀帝时大臣裴矩向炀帝上奏的一番话,说出了那个时代人的想法。裴矩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省,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豹之乡乎!”,“帝从之”(《隋书》卷67《裴矩传》)。第一次征辽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初五,百济使者前来朝贡,大战前的外交活动引人注目,隋炀帝的如意算盘可能是:一方面大军压境,一方面从外交上断绝敌方的后援,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月十九日(乙亥),炀帝自江都登龙舟北上,二月二十七日(壬午)隋帝在途中向全国下达了讨伐高丽的总动员令“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会于涿”(《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大业七年),出征的大军达113.38万人,号称200万进攻高丽,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三发兵,第一军出发,相隔40里发第二军,24军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相连近1000里,所以,史学家说:兵威之盛,前所未有。

    隋军作战部署是:水军以东莱(今山东掖县)为兵力和物资集结地,临渝关(今山海关)、沙卑城(今辽宁金县)为给养中继站;陆军以涿郡为总基地,怀远镇(今辽宁辽阳市西北)为前进基地。陆军计划渡过辽河后,以主力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另分三路向鸭绿水西集中,渡水直扑平壤,与北上的水军协同作战,形成钳形攻势。

    炀帝以为,隋军兵盛,臣服高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主观地认为,大军一到,必有纷纷投降的高丽兵,所以他下了一道命令: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兵将。并且训令: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听他的指挥。炀帝这个训令犯了兵家大忌,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指挥员应有临机决断、寻机歼敌的权力,事事请示汇报,必然贻误战机,造成战场上的被动。

    三月十四日,隋军到达辽水,高丽兵在辽水岸边组织部队抵抗,隋军第一次渡水失败,伤亡惨重。四月,隋军渡过辽水,大破高丽兵,乘胜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丽兵屡战失利,固守城池不出,当隋军围攻城池紧迫时,高丽兵表示愿意投降。因为炀帝有令在先,凡投降之敌,不予攻击。其实高丽兵是以投降为幌子,争取休整时间,待休整好了以后,高丽兵又继续抵抗。如此再三,城池久攻不下。

    六月,水军总指挥率水军渡海从高丽的江*水(今大同江),进至离平壤六十里地,大破高丽军。高丽军让出平壤,随后在城内设伏,打得入城的四万隋军精兵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千余人逃出了城。

    另一部分隋军,共有30万,会于鸭绿江西,高丽派大臣前来诈降,用以拖延隋军进攻的时间,最后,隋军还是渡过了鸭绿江,向高丽腹地逼进,七战七捷,在离平壤城三十里处安营扎寨,由于隋军一路进军,士卒疲惫,这时高丽大臣又来诈降,说只要隋军撤退,高丽王将前往炀帝的大营朝见,疲惫不堪的隋军统帅有了台阶下,便答应撤兵,撤退途中,高丽兵四面来攻,打得隋军溃不成军,狼狈奔逃,到达辽东城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所有军事装备丧失殆尽。

    此次攻打高丽,隋军损兵折将,大败而还,唯一的收获是攻占了辽水西部城市武厉逻(今辽宁新民县东),在那里设置了辽东郡及通定镇。

    隋炀帝原认为依仗强盛的国力和巨大的军事优势制服高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他在军中作了不少的诗,以抒发战地豪情,如“辽东海北翦长鲸,风雪万里清,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读这样的诗,可见炀帝胜券在握的心情。为了显示国威,炀帝还请来突厥、高昌、伊吾的国王和使节前来观战。没想到大国隋不敌高丽小国,虚荣心极强的隋炀帝又气又恼,他是决不会善甘罢休的。第二次征辽在第一次征辽的时候,社会危机就已经出现,不堪重负的农民纷纷拿起武器反抗隋政权,但偏执的隋炀帝不把社会危机当回事,执意征辽。

    大业九年正月二日,隋炀帝再次发布总动员令,下令征辽。他对近臣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我们移海拔山都可以成功,何况这小小的高丽!”

    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取消了前线指挥官必须向他请示汇报才能开展军事行动的命令,允许前线指挥官根据战场情况展开军事行动,起初很顺利,但当隋军与高丽兵进行辽东城攻防战时,传来了大臣杨玄感领兵造反的消息,送信的人说有许多达官子弟也加入了造反者的行列,这让隋炀帝十分恐慌,下令全线撤兵,第二次征辽不了了之。第三次征辽大业九年八月,隋炀帝平息了杨玄感的造反,但国内局势已乱,此时的隋炀帝理应集中精力安定国内局势,但近乎偏执狂的隋炀帝强行进行第三次征辽。

    大业十年二月三日,隋炀帝又下诏让百官议论征辽事宜,百官都知道事不可为,但又不敢违抗炀帝旨意,于是个个沉默不语。二十上日,炀帝下诏,发兵征辽。士兵纷纷逃亡,炀帝就斩杀逃亡者。用叛逃军士的血来涂军鼓,但逃亡现象仍无法禁止。隋军开到毕奢城(即卑沙城,今辽宁金县),高丽兵举国来战,被隋军打败,隋军准备开往平壤,此时的高丽也因连年征战,疲弊至极,高丽王不得已向隋炀帝呈上了降表,隋炀帝捞回了一点面子,于是下令撤军回国。

    八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京师长安,告慰列祖列宗,宣告征辽的胜利,并要求高丽王入朝接受召见,但高丽王根本不理会隋炀帝所谓“召见”的旨意,隋炀帝恼羞成怒,还要组织第四次征辽,但这不过是做做姿态,国内局势的混乱使隋炀帝不可能有第四次征辽之举。对局势忧心忡忡的大臣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没有人敢戳穿炀帝这个谎言而己。

    单字解释: 隋 炀 帝 三 次 征 辽 大 隋 已 经 不 堪 重 负 到 了 奔 溃 边 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