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隋文帝五子杨谅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2024.03.2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不明不白地驾崩了,他的第二个儿子杨广登基,也就是隋炀帝。但正当仁寿宫和长安城内为隋文帝丧事及隋炀帝登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并州总管、炀帝的幼弟汉王杨谅却起兵叛乱,甚至一直打到了京师。那么,汉王杨谅为何选择此时起兵呢?他起兵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汉王杨谅之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反叛,与隋文帝的死因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隋文帝在世时,为防其死后有什么变故,曾与五子汉王杨谅订有“密约”说:“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旁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所谓符,也就是兵符,一般制作为鱼、兽类的形状,一般分为两半,一半由皇帝保管,一半由将军保管,皇帝倘要调兵遣将,必须将自己手中的半边兵符交给驻镇将军,两半相合将军才受命调遣。皇帝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有人假造圣旨发兵叛乱。

    开皇七年四月,隋文帝曾“颁青龙符于东方总管、刺史,西方以驺虞,南方以朱雀,北方以玄武”。那时候,由于隋朝并、扬、益三总管均由几位皇子镇守,于是隋文帝又专门制作了玉麟符。隋炀帝登基后顺利地拿到了半边玉麟符,便立即派心腹屈突通前往汉王处以文帝玺书召杨谅入京。虽然隋炀帝杨广知道玉麟符的用途与用法,但是他却未料到父皇与自己的五弟曾有密约的事情。所以,汉王杨谅见玺书与之前的有所不同,就知道了京师情况一定有所变化,于是他立即审讯屈突通。然而屈突通怎么也不肯讲实话,杨谅对他非常无奈,只好放他回京。杨谅通过“假”诏书知道了仁寿宫发生了政变,不愿坐以待毙,便决定叛乱以求自保。

    但是,还有人认为,其实汉王杨谅早有叛乱之心。开皇二十年晋王杨广阴谋夺嗣成功后,先是废太子杨勇被他谋害,接着又是蜀王杨秀被废王论罪,一系列的兄弟残杀场面令汉王杨谅深感难过,与此同时恐惧之心也越来越加重,他想杨广的下一个谋害对象肯定就是自己。虽然当时隋文帝对自己非常宠爱,但毕竟父皇总有驾鹤西归的那天,而那时就是自己大难临头的时候。于是他便借口防备突厥,向文帝请命“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同时“招纳亡命,左右私人,殆将万人”,文帝皆一一同意了他的请求。一时间汉王杨谅府上也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晋王杨广面对这位有着巨大潜力的五弟,也深感忧虑,从此兄弟二人便心照不宣地各自备战,以待剑拔弩张的时机,各自为各自的目的而秘密策划着一切行动。

    然而人们对于此种说法也没有太大的认同,另外有人认为,汉王杨谅谋反是综合因素下而做出的行为,所以其中的原因应该是汉王杨谅先是见二哥杨广为夺权争利排除异己势力,导致亲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兵戈相见,于是乎便着手开始了自己的防御工作,以便在文帝驾崩的时候能够自保。

    紧接着又发生了另一件事,也就是隋文帝发现自己所立的太子有不轨之心,于是对杨广有了看法,为防不测,遂与五子杨谅订了密约,一方面可保杨谅性命,一方面如果有什么变故也可取代杨广。因为当时汉王杨谅总管山东旧齐境内五十二个州的军事,所居的地方是天下精兵处,拥有重兵,如果处置得当,充分调动所部将士,鼓行而西,是有可能迅速拿下京师长安,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虽然他们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遗憾的是,文帝虽考虑周详,但还是对杨谅的军事才能估计过高了。杨谅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军师王颠就进言说:“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任东人。”但是杨谅皆弃而不用,充耳不闻,他一意孤行启用南朝失意文人,属下北方军将卖力与否自然可想而知了。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杨谅没能做战前动员工作,他缺乏指挥经验,而这些都是他致命的缺点,结果起兵大败而归,数十万精兵一败涂地,隋朝最后一场皇位争夺战也就这样以杨谅的大败而结束了,留下的是兄弟之间满身的创伤和遗憾。

    从以上几种说法看,最后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合情合理,但是无论是何种说法,杨谅发动兵变都是权力之争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历史上似乎都是相同的。

    单字解释: 隋 文 帝 五 子 杨 谅 谋 反 的 原 因 是 什 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