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第四节 驻跸山?薛仁贵!

    2023.12.2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贞观十九年(645)六月十一日,唐太宗率军从白岩出发,向安市城挺进。二十日抵达城北,立即发兵攻城。次日,泉盖苏文遣高丽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丽、**之众十五万援救安市,由此历史上著名的驻跸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大战开始,唐军面临的形势极为不利。唐军为了保障后勤而人数过少的弊病在此时暴露无遗。在进攻安市城之前,唐军已经攻下了高丽八座城池,这些城均需分兵 防守,以防反复。而唐军的总兵力只有六七万陆军、四万水军,水陆军当时也未会合,张亮的水军此时依然在进攻建安城的路上,太宗身边的兵力最多只有五六万, 一部分需要维持后勤运输,一部分需要继续包围安市城以防敌内外夹击,这样能够迎战的兵力只剩下三万多人。敌我兵力比达到了五比一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 战,端的是凶险万分。

      面对这样的情形,唐军从太宗到普通的士卒却都十分乐观,太宗当时说:“现在高延寿有三种策略:上策是挥军向前, 在安市城附近营造城垒,占据山上险要地形,又能获得城中的粮食补给,然后纵**掠夺我军的牛马物资。我军进攻他们一时打不下来,要回军却又受到大泥沼的阻 拦,如此困死我军;中策就是疏散城中的民众,与他们一起逃跑;下策则是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前来与我军硬碰硬地野战。我看他们必然用的是下策,迟早会被我军 一举擒获。”而普通士卒“闻高丽至,皆拔刀结旆(如燕尾的飘带),喜形于色”。可见唐军对于自己的野战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丽方面显然 被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兵员数量所迷惑,不将唐军放在眼里。当然高丽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有叫高正义的对卢官谏言道:“吾闻中国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 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 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这个计策恰恰就是太宗皇帝最不希望高丽军实行的计划。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条件 下反而避而不战,而且十五万大军拒险防守,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这样想要上下接受这样的计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高丽统帅高延寿当时就否决了这个计策, 决定主动进攻,一举击破唐军。于是引军直进,开进到离安市城南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唐太宗为诱敌深入,诏令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突厥千余人挑战。刚一接触,唐军即假作不敌,向后撤退。高丽兵众以为唐军不堪一击,竞相追击,直进至安市城东八里的六山(位于今辽宁海城东南),依山结阵,绵亘四十余里。

       唐太宗与长孙无忌等率数百骑登上高岗,观察地形,对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均了如指掌。这时,江夏王李道宗认为高丽倾全国兵力援救安市,都城平壤守备必然 空虚,因此请拨给精兵五千,直取平壤。但唐太宗却并没有答应。李道宗的这个建议后来被李靖所肯定,认为假如当时采用这个计策的话,那么这次的伐高丽之举就 可竟全功。当然我们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李世民不采取这个计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唐军兵力严重不足,士兵唯恐不多,在这个时候再要分出五千人奇袭平壤所 冒的风险实在太大,虽然太宗一生征战行险之举比比皆是,可是现在太宗皇帝已经贵为天子,这时行险的收获和失败的风险太过不成比例。太宗写了一封信给高延寿 说:“我率军队来到高丽是因为强臣弑主,所以来问罪。跟你们打仗并不是我的本意。入境之后因为后勤不济所以拿了你们的几座城池来接济一下我军的粮草,如果 你们能够重新恢复臣子应有礼节,那么这些城池都能还给你们。”高延寿看了信之后还以为唐军真的不想打仗,因此更加没有防备。

      当晚,唐 太宗作了如下部署:令李世□率步骑一万五千人在西岭布阵,引诱敌军出击;令长孙无忌率牛进达等精兵一万一千人作为奇兵,伏于山北峡谷之中,待发起攻击时, 从敌后冲出。自己亲率步骑四千,挟带鼓角,收卷旗帜,登上北山。并下令诸军,以鼓角之声为号,一齐出击。又命有司在朝堂之侧设置受降帐帏,胸有成竹地说: “明日午时,纳降虏于此矣!”是夜,也许老天也不忍明天高丽军所面临的命运,因此降下流星坠入高延寿的营地,可是高延寿依然毫无所觉。

       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寿发现李世□在对面布阵,遂整顿军士,列阵前来迎战。唐太宗登上北山后,看见峡谷中尘土飞扬,知是长孙无忌率部已进入指定地点,当即 命令鼓角齐鸣。于是,唐军诸路兵马鼓噪而进。高延寿不防自己居然被包围,大为惊慌,连忙分兵抵御,但布置好的军阵岂是那么好调整的?在调动的时候便造成了 混乱。就在这时风云变幻,河山变色,阴云密布,无数雷电自空中劈下,一员白袍唐将伴随着雷电跃马而出,手持长戟,腰*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高丽军尽 披靡却走。李世□以长矛结阵,正面推进,长孙无忌在其后进行突袭,太宗身先士卒,率四千骑兵自北山疾驰而下,突击高丽军的侧翼,三面合围之下高丽军大溃, 唐军斩首两万级。

      高延寿败退至山上,收集残兵,依山自固。唐太宗率唐军将高丽军余众团团包围。长孙无忌部又拆除了所有桥梁,断其归 路。高延寿和高惠贞等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得率其部三万六千多人投降。他们自己躬身膝行,进入军门,拜伏请命。唐太宗挑选褥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之军 职,迁居内地。除了坑杀**兵三千三百外,其余兵士全部释放,让他们平安回家。这些获释兵士皆举手顿地,欢呼雀跃。唐军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明光铠万 领,其他军用器械不计其数。经此大败,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和银城(今辽宁铁岭南)守军全都自拔逃遁,数百里内无复人烟。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会奇怪,那个有如天神下凡的白袍唐将是谁?那就是在小说演义中大大有名的薛礼薛仁贵。薛仁贵名礼字仁贵,以字闻名于世,因此后世大多 不称名而直接称字。他是绛州龙门(令山西河津)人,这次征辽,他主动拜访将军张士贵应募出征,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敌军包围,眼看抵敌不住,薛仁贵单枪 匹马前往救援,他跃马径前,手斩敌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服,薛仁贵遂知名。这次驻跸山大战薛仁贵自恃骁勇,早就预备好了出风头,于是换了身白袍,与他 人衣甲颜色迥异,临战时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恰逢天阴雷电交加,他一身白袍在黑暗之中更是显眼。如此果然被山上观战的太宗皇帝所注意,战后论功行赏,被赐马 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奴婢十人,由此薛仁贵开始名显于世。

      此战唐军并非毫无损失,左武卫将军王君愕于此役不幸阵亡。

      此战后太宗改六山为驻跸山,令将作造《破阵图》,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功。授高延寿鸿胪卿,高惠真司农卿。

       就在太宗进行驻跸之役的时候,唐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水军在攻占卑沙城后,继续向东北推进,在抵达建安城(今辽宁盖州青石岭)下时,唐军壁垒尚未加 固,兵士大多出外樵采放牧,建安城内高丽守军突然杀出,唐军惊扰。张亮是个庸才,平素胆怯懦弱,见到敌军杀出,他踞坐胡床,直视不言,被吓得呆如木鸡。可 是将士见他神色不变,还以为他沉稳勇健,军心稍定。总管张金树等鸣鼓整军,向敌进攻。高丽守军抵挡不住,只得败逃城中,婴城自守,不敢出战。如此战胜,也 可以称为战争史上的一个笑谈。

    单字解释: 第 四 节 驻 跸 山 ? 薛 仁 贵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