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历史上究竟是谁亡的隋朝?

    2023.11.1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朝代。 由于皇室姓杨又称隋杨,尊称大隋。

    杨广通过各种手段,博得文帝信任,被立为太子。之后,杨广即位,开始了他的施政时期。他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民力和财富,自始至终实施暴政,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暴君。一提起他,更让人惋惜短命的大隋王朝。

    在历史上,人们习惯于把隋炀帝当政的十三年称做是“黑暗年代”,因为他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挥霍无度。而事实上,他也不是毫无作为,因为他曾经为隋朝的建立出生入死,为抵御突厥而挥师北上,为便利交通开凿大运河,为国家安定巡视边疆。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个被人们称为“暴君”的隋炀帝,事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为实现隋朝的繁荣与富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也正是由于他过于追求繁盛,造成了他统治措施中的巨大失误。他过于讲排场,无休止地修建运河与宫殿,三游江都等等过于奢华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中原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北至山西、河北,东到山东、江浙,南抵岭南,西达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义军就有数百支。但这些起义军,没有统一的口号,力量相差悬殊,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联合。这些不足给了隋朝的腐朽统治以苟延残喘的时间与可能。但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不是那么平静,而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内部隐患就是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杨素死后,他袭爵楚国公,官至礼部尚书。玄感善文学,好结交宾客,领导瓦岗军的李密就曾是他家的常客。杨素晚年已遭到隋炀帝的猜忌,也是正在这时,杨素病逝,躲过了一劫。而作为杨素儿子的杨玄感,已经感到了处境的危险,他害怕炀帝翻出杨素密谋杀害隋文帝和陷害忠臣的旧案,置他杨氏一门于死地,所以他就有了谋反的打算。

    杨玄感于大业五年,跟着炀帝西征吐谷浑。在这个时候,他就试图趁警备松懈、侍卫疲惫之时,刺杀炀帝。当时他的叔父杨慎认为时机不成熟,玄感才放弃了这个打算。到了大业九年,炀帝二次东征高丽,让杨玄感在后方督运粮草,当时百姓苦于连年征战、劳役繁重,怨声载道,人心思变。玄感认为举兵讨伐炀帝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与所督民夫讲:“当今皇帝无道,不顾百姓死活,玄感愿与诸位起兵杀无道昏君,救亿万黎民,怎么样?”听到他这样说的人都踊跃赞成。但是这时,李密来到玄感大营,玄感问他下一步该去向哪里?李密为他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入河北,阻断炀帝归路;中策是取关中,据险而守;下策是向东都,率军攻占,但拖延不得。杨玄感急功近利,于是选择了下策。

    但是,东都戒备森严,又有长安发兵救东都,炀帝又从前线调集部队回救东都,杨玄感两面受敌,力不能支,就这样他战败了,之后自杀。杨玄感虽然战败,但他吹响了讨伐隋炀帝的号角,也使得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批达官子弟投到杨玄感的旗下,参加讨伐炀帝的战争,隋炀帝不得人心,由此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得出来。

    第二个就是李密。李密的父祖都是周隋显贵。李密小的时候任东宫千牛备身,侍卫太子杨广。后辞官,专心读书。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过玄感的幕僚,为他献三策,玄感兵败之后,李密被捕又设计逃脱。大业十二年与瓦岗军首领翟让相识,二人通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之后,翟让自觉才能比不上李密,就让位给他,李密开始领导瓦岗军。李密的瓦岗军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隋炀帝为此非常的忧心。

    从此,隋炀帝就连年派兵企图剿灭瓦岗军,但是直到隋朝灭亡,他的这个愿望也没实现。李密的瓦岗军仍然活跃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这样一个达官的后代,竟毅然辞官,还与草莽英雄共同谋事,公开反对隋朝,这足以说明他已对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希望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于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可见,当时的隋朝也已经引起了很大一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

    第三个就是独孤皇后是姐妹,所以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称帝建国,李渊宣布起义之后,就直入关中,攻占了隋朝国都所在地长安。为了表示自己篡位的合法,他首先拥立尚未成年的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自己独掌大权。李渊拥立代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炀帝受困江都,四面楚歌,这实质上已经宣布了隋朝的灭亡。等到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杨侑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

    就是这三股力量已经足以让隋炀帝吃一壶的,但是当时还有另一灭隋的关键人物就是宇文兄弟,他们就是宇文述的三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开国功臣,也是隋炀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违反炀帝禁令被判刑。

    宇文述于大业十二年死后,隋炀帝才赦免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当时,宇文兄弟也随炀帝来到江都。大业十四年,大量跟随炀帝来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愿久留南方,想设计逃回北方。那时的江都,已人心不稳。一部分下级军官得知了这个情况,想借助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这两股势力都不曾有谋反、杀皇帝的打算。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这两股力量,实现了杀君、兵变的目的。

    于是,不久后,江都兵变发生,第二天,宇文兄弟缢死了隋炀帝,隋朝灭亡。末年的隋炀帝一味地吃喝享乐,既无治国之心,又无兴国之力,可能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穷途末路了。有一天,炀帝自己照着镜子,摸着自己的头,自言自语道:“这么好的头,不知谁来砍它!”宇文兄弟看到隋炀帝已经颓废到这个地步,也就下决心把他除掉,并企图实现宇文家族的荣耀。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却为李渊称帝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自己却引火烧身了。

    隋朝在隋炀帝十几年的残暴统治下迅速覆亡了,但是他或许一直没有料到自己的大臣、宗亲、亲信会举起反旗,伴着农民起义的汹涌澎湃的形势,借机夺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而他最后的长叹,留给人们的是这样的思索,到底是谁灭了隋朝?

    是杨玄感,是李密,是李渊,还是宇文兄弟?其实都不是,最根本的就是,它灭亡于隋文帝晚年的错误统治,他听信谗言,重用佞臣,他严酷刑法,臣民畏惧。更灭亡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他蛮横无礼,沉溺于声色犬马,他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才导致了隋朝内外的不满和叛乱,才使仅仅存在三十多年的隋朝趋于灭亡。

    单字解释: 历 史 上 究 竟 是 谁 亡 的 隋 朝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