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历史上李渊选择退位真的是被逼无奈吗?真相是什么?

    2023.12.19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李渊,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跟着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探寻。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的记载,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兵变。公元626年7月2日,为了争夺皇位,秦王李世民决定奋力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在此基础上,已经掌控大权的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那么,问题来了,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无奈选择退位,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首先,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对于唐朝初期的“玄武门之变”,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诚然,这两股势力之间的较量,也即胜负,直接影响到“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不过,很多人忽略的是,在“玄武门之变”进行中,李世民也没有忽略唐高祖李渊。彼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这位猛将入宫担任护卫。

    在此背景下,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唐高祖李渊所在的船上。对于突然前来的猛将尉迟恭,李渊自然是非常吃惊,便问道尉迟恭的目的以及作乱的人是谁。对此,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所以派遣自己来到宫中担任护卫。”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尉迟恭口中的“护卫”,实际上就是对唐高祖李渊的监视甚至控制。对于心思缜密的李世民,在击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控制李渊这一变量后,基本上就立足于不败之地了。

    面对前来“护卫”,或者说是监视自己的尉迟恭,本应该处罚李世民的李渊,最终选择了放弃。换而言之,唐高祖李渊之后的退位,无疑是被迫和无奈地。但是,在已经失去掌控宫中护卫势力的背景下,李渊已经没有反抗的筹码了。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先是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然后就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正式退位,自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在李世民成为唐太宗这位皇帝后,李渊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唐朝的皇宫。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也即李世民全面掌控唐朝大权后,李渊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最后,在李渊从唐朝皇宫搬到大安宫后,不仅很少离开这座宫殿,而且,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李渊基本上是不问世事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李渊来说,这种态度无疑是希望可以明哲保身。当然,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角度来看,也非常乐意看到这一结果。毕竟,如果李渊经常四处走动,联系唐朝的文臣武将,显然会让李世民感到不放心了。在此基础上,因为李渊的明哲保身,李世民自然也是投桃报李,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李渊的“清暑之所”。不过,一年后,也即公元635年,李渊就病逝了,从而没能享受到李世民修建的这座宫殿。总的来说,在玄武门之变后,明哲保身地李渊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单字解释: 历 史 上 李 渊 选 择 退 位 真 的 是 被 逼 无 奈 吗 ? 真 相 是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