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上官婉儿喜欢谁?为什么说上官婉死得很可惜

    2024.04.1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上官婉儿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为唐初名臣,后因替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而被武则天所杀,家族籍没,尚在吃奶年纪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时配没入宫。14年后,宫中选拔女官,文词出色并“明习吏事”的上官婉儿脱颖而出。

    武则天见其聪明伶俐,似为可造之材,于是免除其奴婢身份并命随侍左右,继而掌管宫中诏命,成为武后身边的左右手。也因如此,上官婉儿认识了太子李贤。太子李贤也是天资聪颖,而且文武双全。当上官婉儿看到他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感,当然李贤对于这样一个奇女子出口成章,自然也不可能做到视而不见。于是上官婉儿与太子李贤产生了恋情。如果身在普通的家庭,这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处于皇宫之内,情况就不一样了。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人,而武则天和太子李贤产生了严重的政治斗争。公元680年,26岁的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而那份废黜诏书,正是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最后李贤被逼自杀,也埋葬了上官婉儿的初恋。

    上官婉儿喜欢谁?为什么说上官婉死得很可惜"/>

    从此以后,坚定了自己紧跟武则天的决心,而这样的决心将跟随她的一生。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的人生开始迈向高峰。当时武氏的势力并未完全被铲除,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是中宗的亲家(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本已跟武三思私通。武三思为了拉拢李家的势力,不惜把上官婉儿推荐给中宗,中宗欣然接受,把她封为“倢妤”(后来封为昭容)。上官婉儿堪称是一个八面玲珑,人见人爱的奇才,非但中宗喜欢他,连中宗的恶老婆韦后,也跟她成为“姊妹淘”。上官婉儿的感情对李贤是发自内心的,但对窝囊废一个的李显则毫无好感。上官婉儿也不想把自己的这辈子都交给这个她认为不怎么可靠的男人。

    上官婉儿深得唐中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上官婉儿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

    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初二日,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许,斩上官婉儿于旗下。后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

    上官婉儿喜欢谁?为什么说上官婉死得很可惜"/>

    景云二年(711年)七月,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但据2013年9月出土的墓志铭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是被葬于景云元年八月,其墓志盖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即可确定在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也即被葬的时候就已经恢复了其昭容的称号而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死去一年后的景云二年七月。

    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单字解释: 上 官 婉 儿 喜 欢 谁 ? 为 什 么 说 上 官 婉 死 得 很 可 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