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魏征的六次跳槽

    2024.03.19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谈到魏征,虽然老百姓也都知道他是个清官,可是因为他不曾断过什么有名的案子,在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下也没有受过多少官场上的打击,所以市井之中的名气比不上包拯、海瑞,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也知之甚少。作为清官,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魏征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亲早逝,魏征生活清贫,后来出家当了道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后把他请出道观,参加了起义军,担任文书。元宝藏给李密的信件,大多由魏征负责起草,因此元宝藏归降李密后,他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之后,魏征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降李渊后,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获准后,去河南浚县劝动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征被俘,又当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二进长安,成为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最终跟了第六个主人李世民。不断地归降,是魏征早期政治生涯的突出特征。“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征的频繁跳槽不仅在古代忠臣中罕见,在奸臣队伍里也不易找到可以与之比肩者。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一是无一例外属于被动跳槽,原“单位”破产被兼并,他就归顺新的领导。这样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后到了最强的主人李世民手下。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二是在每任领导手下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楷模。这点很有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竭尽全力为该公司努力工作,而一旦跳槽到敌对公司,不会受感情因素左右,公私不分。当然魏征这样的跳槽难免被高尚人士不齿。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大意是说他“有奶便是娘”。对此魏征作出了自我辩护,比如就在窦建德手下献计屯田一事,魏征作出最终解释:“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直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魏征的跳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与绝大多数忠臣不同,魏征忠的不是君,而是人民。魏征之所以是魏征,不是别的忠臣,另一个醒目的亮点是“直”。我国古代的名臣大多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这些修养相当部分是劝谏君王中培养出来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提议或者看法,在这些名臣嘴里要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用寓言、故事等多种手法绕个十万八千里最后才让君王半懂不懂地体悟出一些,上朝议事活像打哑谜。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学讲求含蓄的特色;一方面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办事效率低下。魏征一生都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准确。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悼词虽短,至今依然广为人知。小麦摘自东西南北冯蕊/编辑

    单字解释: 魏 征 的 六 次 跳 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