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怎么对待太子的问题?

    2024.05.0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在对待太子问题上,可谓别出心裁,其处世之道,时时流露出她的用心。

    新太子李贤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曾封为潞王、沛王、雍王等。李贤容貌俊秀,举止端重,自幼喜欢读书,过目不忘,深得高宗喜爱。在他离开宫廷去往封地之前,有一天,高宗闲步来到李贤宫前。耳闻对面书声朗朗,仔细一听,反复读的是《论语。学而》中的句子:“贤贤易色。”那意思是尊重贤人轻视女色,是孔子门徒子夏之言。高宗有些奇怪,便问李贤为什么总是重读这一句,李贤回答,他很喜爱这句话,愿以此言为座右铭。

    这件事,使李贤的形象在高宗心中增加了不少光彩。

    高宗对新太子充满了信任。在他继登储位不久,高宗便放心地与武则天前往东都,国事皆委托给李贤。李贤也没辜负父皇的期望,对国事的处置公正而妥贴,朝臣大加称颂。李贤又将左庶子张大安、太子洗马刘纳言、潞州司户参军事格希玄等有名学者召集起来,注释范哗的《后汉书》表呈皇上。李治很高兴,手诏褒奖,说,修史乃国之人事,太子勤思政理,鉴戒前史,大可称赞,今赐物万段,以示奖掖。手诏还号召诸王效仿太子,常把国家社稷放在心中,不要玩物丧志。

    此后,太子贤名声大振,朝廷内一致认为,太子贤将继承皇位,主持朝政。太子贤也沾沾自喜,觉得父皇很可能在某一天早上禅位给他。他甚至飘飘然地想到他当上新君主以后的事。诸如,怎样尽快打开局面,怎样驾驭朝臣,怎样劝课农桑,大治天下等。有一天夜里。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父皇一样,万乘千骑,浩浩荡荡地前往东岳泰山封禅。倾听臣下们此伏彼起的赞颂之辞。

    然而,美梦带给他的不过是虚无的、短暂的欢乐。第二天,便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他大为忧心。他被告知,他组织名儒注释《后汉书》一事引起了母亲的猜疑。因为《后汉书》记载,后汉大权落在吕后和外戚手中。书中所记虽为史实,但在当今“二圣”临朝时上呈此书,便有讥讽时事之嫌。

    听到这个情况,太子贤心中一阵紧张。他知道,母后历来疑心太重,对这样的事情更为敏感。他想去向母后解释,又怕越解释反会越被怀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他担心,母后说不定会像对待先太子弘那样对待自己,瞻念前途,不寒而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心越来越重了。一些难知真假的消息不断地传人太子贤耳中。宫人中传言,太子贤的母亲不是武则天而是韩国夫人。还有消息说,武则天身边有一个叫明崇俨的术士,很受武则天信任。这明崇俨曾向武则天密称,当今太子薄福,难当重任,太子之弟英王哲的长相及性格颇似太宗文武圣皇帝。相王旦的相貌当有大贵,从二人中任选一人,都可远胜于太子。这些传闻不知出自何处,来自何方,更不知是否可信,但足以扰乱太子贤的思绪。他纳闷,这些蛊惑人心的传闻不胫而走,风传朝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否有人故意制造舆论?或许他们是受人指使?太子贤不敢去想了,他仿佛预感到一种不祥的征兆,惶惶然如坐针毡,整日心事重重,胡猜乱想。

    永隆元年(680)八月间,他接到武则天送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少刚正范》系“北门学士”所作,另一本是《孝子传》。武则天派人捎话说,让太子认真阅读,务必领悟其中要旨。这两本书都是教人忠孝之作,太子贤不禁想到:母后为何捎这种书给我,难道我有不忠不孝之行?

    太子接到书后,武则天又派人从东都捎来一封信,告诫他不要贪恋声色,字里行间,颇多责备之意。太子贤因心中有鬼,看后更加不安起来。

    太子贤虽背熟了“贤贤易色”等语,但实际上并非不近女色。这是办不到的。他是堂堂太子,东宫主人,未来君王,怎能对美姬之群视而不见,怎会对轻歌妙曲充耳不闻?自古君王皆好色,更何况他这个正当年轻的太子?他不是清教徒,他无法抗拒声色的诱惑。渐渐地,他把恪守的座右铭忘却了,往日书声朗朗的东宫代之以无休止的歌舞。罗绡帐中,情意缠绵;美酒宴上,常伴娇娃。他还仆隶赵道生十分亲近,多赐金帛,太子司仪郎上书谏阻,竟不听从。

    平日,太子贤并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以为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无须顾忌。今见母后捎信责备,不免认真起来。他想,现在母后过问此事,一定大有因由,说不定会成为一场大祸的发端。他猜想,这一切可都与那个恶术士明崇俨有关。

    这明崇俨是洛州偃师人,父亲为豫州刺史。明崇俨年少时随父任安喜令。他父亲手下有一小吏,善弄鬼神,明崇俨学得其术。

    乾封元年(666)高宗去泰山封禅,明崇俨被召随从,授官黄安县丞。他曾以方术治好了刺史女儿的病,高宗闻其名,召人宫中,授官冀王府文学。后迁正谏大夫,特令人阁供奉。他每次被召见,都假以神道,陈述时政得失,很得高宗器重。明崇俨曾向武则天奏称太子无德无才,应另立英王或相王。因此,太子贤恨透了明崇俨,真盼他早点儿死去。

    使太子贤大为欣慰的是,未过多久,明崇俨真的死了,据传为盗贼所杀。太子贤暗自庆幸,在东宫大设酒宴,祝贺这一恶人得到了报应。他心里坦然了,负担卸去了。心想,母后身边没有了这一谗谄小人,他再无须整日担惊受怕了。

    太子贤高兴得过早了。就在他美美地睡过一夜安心觉之后,东宫闯进一队持械的禁军兵士。他们拿着天后的手令,将太子贤的亲近仆隶赵道生抓了去。紧接着,一个太监宣读了关于拘禁太子贤的旨令。太子贤头脑昏昏,如坠五里雾中。正欲发问,两个禁军兵士持索上前,把他捆了个结结实实,连拖带推,押往大内。

    太子贤犯的是谋反罪。先被押入狱中的赵道生供称,天后的近臣明崇俨是太子贤派人杀死的。太子贤杀害明崇俨,是想折损天后羽翼,图谋反叛。太子贤与赵道生对质,赵道生一口咬定,并以身家性命担保。太子贤越发不解了,他想不通,为什么他亲近的仆隶会这样恶毒地诬陷他。

    太子贤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他母后的安排。原来,武则天见太子贤声望日高,渐生嫉心,唯恐儿子会影响自己的大事,便放出话来,给太子贤以警告,要他不要忘乎所以。这时,恰好明崇俨死了,武则天疑为太子贤所杀,便诏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查按此事。三人遵照天后旨意,先拘赵道生前来严刑逼供,并以利诱之。赵道生权衡利害,终于背叛了他的主子,充当了武则天的工具。

    一场大搜查开始了。薛元超等人在东宫搜出兵卒甲服数百件,被认为是太子谋反的罪证。于是,太子贤即便浑身是嘴也难以说清了,只好委屈地承认了这大逆不道之罪。

    高宗前来说情。他对武则天说,太子虽偶起逆心,当念及他平日的好处,予以宽大处理。再说,东宫藏有兵卒甲服,可能是东宫卫士所用,未必是反叛之资。

    武则天对皇上的说情没有马上驳回,而是首先给他讲了几个古之贤人大义灭亲的故事,然后问:“陛下以为天下之事什么最重要?”

    高宗道:“那当然是帝业的巩固喽。”

    武则天又问:“什么罪过最不可宽恕?”

    高宗回答:“叛逆之罪。”

    “大唐律令对叛逆罪如何裁处?”

    高宗支吾着说:“属十恶之罪。斩首灭族。”

    武则天微微一笑,说:“先帝曾有言,法非天子一人之法,乃天下人之法。因一已之私利而乱了国家大法,并非明君之举。陛下也许知道先帝抛却私情、执法如山的事吧。濮州刺史庞相寿原是秦王府旧员,因贪污获罪。先帝并未因他是自己的亲密属下而宽宥他,而是忍痛解除了他的刺史之职,处以流刑。还有,先皇后族叔长孙顺德与先帝曾为布衣之交,因受人之贿获罪,先帝在大庭广众之中反赠其绢,用来羞辱他,即所谓‘赠绢之辱,甚于受刑’。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陛下继承的是先帝开创的帝业,也当效法先帝的精神。先帝以帝业为重,执法不拘私情,陛下怎能因私情而姑息养奸呢?”

    武则天说这些话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脸也涨得通红,甚至流下了泪水。高宗被说得哑口无言。因为武则天的话句句中肯,字字千钧,无一处不合天地之理,无一语不符国家之大法。他无法反驳,也不能反驳。

    高宗也不顾皇上的身份,流着泪向武则天恳求道:“贤儿虽犯大罪,但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还是饶恕他这一次吧,以后再犯,当严惩不贷……”

    武则天打断了他的话,十分严肃地说:“陛下怎能这样想呢?叛逆大罪,我也并非铁石心肠,贤儿不管怎样,也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哪能不疼他?可是,我更看重国家的巩固,陛下的安宁。为了这些,我什么都可抛弃,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

    武则天说着。哽咽起来。

    高宗却停止了哭泣,他被武则天这大义灭亲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反倒劝说武则天节哀,以免影响身体。最后。也是通过他的嘴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废太子贤为庶人,囚禁于别所,同党一概处斩!

    “同党”们遭难的时候到了,东宫的官员们一个个受到了无情的处罚。太子洗马刘纳言因撰写过《俳谐集》献给了李贤,被定罪为以妖言邪说毒害太子,流放到距京师八干六百里外的振州;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与李贤牵连获罪,皇上将高政交给高真行,让他自行训责。高真行恐怕儿子连累自己,与其兄户部侍郎高审行等一起将高政毒死,弃于道中。高宗李治怨其太残忍,贬高真行为睦州刺史,高审行为渝州刺史。一家人自相残杀,家破人亡。

    还有太子左庶子张大安、苏州刺史曹士明等也都受到不同的处置。

    在这同时,高宗下令将李贤谋反的罪证士卒甲服在东都宫城之南的天津桥前放火烧毁,以警士民。

    不久,庶人李贤被流放到距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他在巴州万念俱灰,精神抑郁,有感于朝廷之事和自己的遭遇,作了一首黄台歌词,词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武则天没有可犹豫的,只要是挡在自己通往皇权路上的障碍,都得搬开。为了自己既定的目标,她丝毫不在乎是不是自己的儿子。

    单字解释: 武 则 天 当 了 皇 后 之 后 怎 么 对 待 太 子 的 问 题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