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包公刚正不阿 最后却被欧阳修气死?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公元1056年,包拯开始出任大宋首都市长,也就是“权知开封府”。知是知州、知府的意思,那为什么叫“权知开封府”呢?是权且代理吗?—是,也不是!因为宋朝开国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所以,后来的开封知府都得在前面加一个“权”字,表示权且代理,表示不敢跟太宗皇帝比肩。说是权且代理,其实也就是实际的职务了。

    欧阳修被迫辞职 最后被气死" inline="0"/>

    包拯像

    于是,“开封有个包龙图”的故事,就此上演了—当年的开封府,作为天下第一府的首都,官僚习气很重,也有一点所谓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样子,老百姓告状先得托人写好状纸,由衙门的小官吏代为投递,辗转费时不说,那些小官吏还时不时从中敲诈勒索。包拯上任后,首先打破了这条规矩,他规定老百姓来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就得大开正门,让老百姓直接上堂告状。这么一来,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上访百姓”,衙门官吏也失去了敲诈勒索的机会。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开封府尹不过是个从三品的官儿,而京城里面一二三品的大员至少有好几百。大官们本人不去说它,那些官二代衙内、那些走狗豪奴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就让人头痛不已。也许是宋仁宗也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有意整顿一番,这才动用了包拯这张王牌。

    在戏曲舞台上,包拯的脸是黑的,象征着铁面无私;而在历史的真实中,他尽管不是黑脸,但也确实铁面无私。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该抓就抓,该判就判,至于说情,一概不理,还要追究责任。

    这年的夏天,开封城里的一条惠民河堵塞了,河水泛滥,街道进了水,连行人都没法走路。包拯亲自来到一线治水,却发现,河道堵塞的原因竟是因为沿河两岸的违章建筑,而这些违章建筑当然不是小老百姓的矮房棚户,而是权贵们侵占河道修建的花园楼台。包拯发火了,连夜让规划局、房产局逐一清查,对于没有产权的建筑,一律让城管队员强制拆除。那些大官们知道跟包拯没法说,便闹到了皇帝那儿,宋仁宗倒也会推托:“包拯是个什么人你们还不知道吗?他连我都敢顶撞,唾沫星子都敢喷到我脸上,他只要有理有据就会一干到底,我说的话他也不会听,我也没有办法。”在皇帝那儿碰了钉子,这些权贵们也只好灰溜溜地认栽,开封的城管队员们忙乎了一阵子,从此,惠民河再也没有堵塞过。

    欧阳修被迫辞职 最后被气死" inline="0"/>

    影视剧中的包公

    小说戏曲里总是把包拯称为“包龙图”,那是因为包拯后来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吧。今天的人大既是立法也是监督的机构,龙图阁直学士的工作也跟监督有关吧。包拯监督官员可是不论背景、来历,一视同仁的。

    三司使,也就是财政部的长官张方平也算是庆历时期的名臣,颇有能力。苏轼对他评价很高,说他为人“尚节义”,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时,张方平也仗义执言,上疏拯救。但就是这么一位能干的高官,有一回,他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开封城里有一个姓刘的商人,开了一间酒坊,因为经营不善,欠下官府的钱。他一时拿不出,张方平就下令让他变卖家产抵偿欠债,同时,又乘人之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家产。包拯获悉后,大为震怒,认为张方平作为朝廷命官,却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罪不容恕,于是上书皇帝,参了张方平一本,张部长因此被罢了官。

    继任的财政部长宋祁是位诗人,时人称为“小宋”。他本该是中状元的,但因为跟哥哥宋庠同科,宋仁宗出于伦理秩序的考虑就选了他哥哥。这位宋部长也是个能干角色,《东轩笔录》评价他“博学能文,天资蕴藉”,他跟欧阳修合作修订了《新唐书》,宋朝财政上著名的“三冗三费”问题也是他提出来的。但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生活腐化,每回饮酒狎妓,通宵达旦。他哥哥宋庠也有些看不过去,曾经对他说:你是否还记得某年的上元节咱哥俩在学校里啃着剩饭头的经过?小宋却不以为然,回答说:当年的艰辛正是为了今天的富贵。小宋的招摇也是出了名的,他在中新科进士时就因为看上了宋仁宗宫中的一位宫女,犯相思病写下了的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后来,宋仁宗成人之美,把这位宫女赐给了这位新科进士,他也因此被当时的人称为“红杏尚书”。这位“红杏部长”人如其名,在四川当官时,就生活奢靡。每顿饭,必须不少于三十六道菜。他养着三十二名美艳的侍女,分别为他摇扇、捶背、敲脚。宋祁部长还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必定千方百计地搞到手,让人家红杏出墙。你想,他连皇帝的宫女都敢看上,还有什么不敢的。包拯对这个花心大萝卜非常不满,多次向皇帝上书进行抨击,终于罢了宋祁的官。

    后来,皇帝就让包拯当了财政部长。这一下,又有人说闲话了,说你包拯参倒了两任财政部长,原来是自己想当这个官呀!说这闲话的,甚至还包括欧阳修—宋朝的言官确实很厉害,什么问题都可以发表意见,包拯作为言官老是弹劾别人,别人当然也可以怀疑、指责他了。

    包拯觉得这财政部长没法当了,于是就辞去了这个职务,改去当了枢密副使,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当了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也有人说,他是因为被人不理解而气死的。那么气死包拯的居然是欧阳修了?这个问题,我们无法深入讨论,只好在此存疑。

    欧阳修被迫辞职 最后被气死" inline="0"/>

    欧阳修

    单字解释: 包 公 刚 正 不 阿 最 后 却 被 欧 阳 修 气 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