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赵匡胤宽仁大度,不计前嫌的故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赵匡胤的宽仁大度,不计前嫌,说明他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君主。

    当赵匡胤穷困潦倒不得势时,也曾受过冷遇,遭过欺凌;当他成为一国之君,有能力报复一切的时候,却宽仁大度,不计前嫌。像这样的君主,确实难得。

    年轻时的赵匡胤初离家门时,因人轻势微,漂泊无定,到处遭到冷遇。当到复州(今湖北天门)时,去投他父亲的同事王彦超,王彦超当时为复州防御使。赵匡胤本想在王彦超的麾下干点儿事,可是万万没想到王彦超,只拿出十贯钱便把赵匡胤就打发走了。

    建隆二年(961)三月,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从明德门来到作坊,请宴群臣。正饮到酒酣之时,宋太祖一回头看见了王彦超,十六年前被王彦超仅用十贯钱就打发走的往事,立即浮现眼前。于是,太祖忍不住问王彦超说:“你从前在复州时,我前去投奔你,伽为什么把我拒之门外?”

    王彦超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叩头请罪。说:“当时臣下只不过是一个刺史罢了,一勺之水怎能容纳下神龙呢?假使臣下当时收纳了陛下,陛下怎能有今天呢?”

    赵匡胤听了大笑,以后再未提起此事。并且他对王彦超照样重用,毫无报复的意思。

    当初赵匡胤在穷困中还曾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投奔过随州刺史董宗本。董宗本看在赵匡胤父辈的面上虽然暂时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海却十分瞧不起这个远道来投的流浪者。他凭借父亲的势力,对赵匡胤任意欺凌,冷言冷语如同家常便饭,稍有不满,便拂袖而去,常使赵匡胤处于难堪之中。

    董遵海也没想到,被他凌辱的人竟然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后,董遵海虽然仍在朝中为官,但想起往事总有些胆战心惊。

    有一天,太祖在便殿召见董遵海,董遵海惶恐万分,想到这一定是要报复往事了,定死无疑。他一进殿,便立即伏地请死。这时,有的臣下听说董遵海被召见,也乘机上奏其罪状十余条。董遵海没有想到赵匡胤竟让左右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我现在正在赦罪赏功,岂能计较那些旧恶呢!你不必忧虑,我还将照旧用你。”

    董遵海深受感动,赵匡胤又问董遵海:“你母亲在哪里?”

    董遵海说:“母亲在幽州(此指今北京西南),患难远隔,不得相见。”

    赵匡胤派人设法把董遵海的母亲从幽州接来,又令董遵海去守边。董遵海出于感念宋太祖的大恩,戍守边地十分尽力,屡立新功。董遵海派刘综向赵匡胤进贡良马,当返回时,赵匡胤竟然把所穿的珍珠盘龙衣一件脱下来赠赐董遵海。

    刘综惊讶地说:“董遵海只不过是人臣,哪有资格享受这样的赐物呢?”

    宋太祖说:“我与遵海的关系不同于一般人,用不着分这个那个。”

    一个与赵匡胤素有前嫌的人,然而却在赵匡胤面前受此意外的殊遇,怎能不使其产生无限的感恩深情,怎能不使其心甘情愿地去为之效死。

    单字解释: 赵 匡 胤 宽 仁 大 度 不 计 前 嫌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