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包拯当县令审案的故事:两桩牛案 认清事物的本质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够只看到它的表面现象,要从更深一层次,更广一层次的意义上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认清事实的本质,不会受到欺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包青天的故事吧。

    包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而他的铁面无私更是千秋永垂。包大人断案,大到怒铡驸马爷,小到百姓的鸡毛蒜皮之事,他都一丝不苟地秉公而断。

    北宋时,包拯(公元999—1062年)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曾审过两桩牛案,其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桩牛案发生在春耕季节,东村农民王二和张三,有一天在田里耕地。休息时,他们坐在田埂上闲聊,两头耕牛在坡上吃草。吃着吃着,两头牛抵制角来,王二和张三没当一回事,反而觉得好玩,竟在一边看热闹。可是抵来斗去,一眨眼的工夫,王二的牛忽然把张三的牛抵死了。这下两个好朋友翻了脸,张三一张状子告到县衙门,要王二赔他的牛。当时,包公还没任县令,前任白县令审案时,觉得此案不好判,判赔,王二吃亏;判不赔,张三吃亏,而两人都不想吃亏。前思后想无良策能判得公平合理,就把两人暂时收进了监狱。

    包公上任不久,听说有两个农民在监狱里,胡乱骂人,便命手下提出来问缘由。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后,包公不由大笑起来,两个农民莫名其妙地想:早知道有个包拯办案认真,却原来也是糊弄百姓啊!刚要发牢骚,就听包公笑道:“你们本是一对好邻居,因为一时疏忽,使得牛抵触死了,为这朋友反目成仇,实在不应该啊!今天,本官劝你们言归于好。”说完了就提笔写了四行字:

    “二牛抵触,不死即活;活牛耕地,死牛同剥。”两个农民听完判决,口服心服,都说公平合理。他们相互歉意地一笑,谢过包公,两人说说笑笑携手走出了公堂。

    此案刚结,村西农民刘全来报:他今天早晨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他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被谁割掉了!刘全心疼得一边大哭,一边急奔县衙门要求破案。包公看罢状子,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但不能对他明说,得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不能让刘全亏本,又能破了案。包公想了想对刘全说:“这牛恐怕也难活了,你不如把牛宰杀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买一头牛吧!”刘全感激万分,挥泪叩别了包公。

    包公随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

    本县晓谕黎民百姓:为确保春耕春种,严禁私自宰杀耕牛。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核实后方可宰杀。否则,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有人告发杀牛者,官府赏钱300贯。

    此布告一出,第二天一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了刘全杀牛的事。包公推测:村中之人一定都知道,刘全宰杀的是残废牛,而此人明知杀残牛而来告发,是想诬陷刘全。看来,李安一定和刘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意就是引出李安。刘全昨天告诉过包公,李安和他有芥蒂,看来,割牛舌之人非李安莫属了。包公立即开堂审讯,李安只得如实供认,他为报复刘全不借他耕牛使用之仇,所以偷偷割去了牛舌头,见布告后又来诬告他。

    割掉牛舌不是害人者的目的,以私宰耕牛为名诬告于人才是害人者设下的毒计,包拯看清了问题的实质,知道害人者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于是欲擒而故纵,使害人者自己暴露出来。

    单字解释: 包 拯 当 县 令 审 案 的 故 事 两 桩 牛 案 认 清 事 物 的 本 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