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安石简介:北宋最有改革才华的文学家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提到北宋的王安石,许多读者会直接与改革家相联系,认为王安石是十一世纪锋芒毕露的政治改革家,其主持的“熙宁变法”延续20余年,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他的改革影响,不仅在中国名声不菲,还传播到了国外。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盛赞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同样面临的问题,他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新政农业政策同样可以借鉴。然而,除了政治改革才华,王安石还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仅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就可以光照千古了。

    运气爆棚竟能“一箭双雕”

    公元1021年1月18日,在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出生了一个名叫王安石的小男孩。王安石的父亲名叫王益,是一个地方官员,当过县令、刺史(县长、市长)。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的家庭还是十分富裕,在当地也算是望族,从小王安石就衣食无忧,有良好的经济条件读书学习。再加上王安石从小就很聪明,又很喜欢读名家经典,记忆力很强的他,很快就学会了写诗作词,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声。

    公元1042年,大宋皇帝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告示,将在全国开科考试,选拔人才。王安石的父亲作为地方官,很快就知道了这一信息,于是便鼓励已经21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

    开考前两个月,王安石就带着行李和书童提前动身了,他先到了淮安府知府(江苏省淮安市市长)表兄孙茂盛处,希望托关系以便关照。来到表兄处住下后,王安石抓住时间认真学习诗文,做好应考准备。闲暇之时,他也去游览了淮安的山水园林,欣赏了秀丽景色。时光飞逝,很快他就在淮安呆了20多天,此时已是七月中旬,于是王安石又就开始动身前往京城。

    在出发的当天早上,王安石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书童走在去京城的路上。从淮安府(淮安市)出发,经河下古镇、板闸、清江浦,来到王家营,立即便被当时的热闹景象给吸引住了。原来王家营的一位大财主马员外正在贴楹联为女儿招亲。平时一般都是比武招亲,抛绣球招亲,像马员外这样对楹联招亲的方式并不多,王安石感到非常好奇,便停了下来,准备一看究竟。当他看到马小姐芳龄才20出头,不仅是当地名门之秀,还漂亮多姿,心里十分喜欢,于是有心对一对。王安石站在马家大门前,看到门上那副上联写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王安石心里暗自称奇,该上联对仗工整,颇有难度。他想了又想,便试着写了两则下联送去,但马小姐看了摇头叹息,说不行。王安石在此逗留两天,又写出好几副下联送去。眼看考期临近,他又前往京城赴考了。

    到了京城,王安石坐在考场内,看到主考官发下来的试题,心里一下惊奇万分,原来其中一个试题是对楹联,上联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要求每个考生对一个下联。忽然间,王安石眼前一亮,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王安石拿起笔,在考题的应答处,迅速写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

    考完试后,王安石吩咐书童去留意朝廷放榜,而自己骑马火速赶往马家。幸亏他到了马家,虽然仍然有很多人在竞争,但楹联还贴在门前,并没有一个人对出来。王安石心里暗自惊喜,便从容不迫递上楹联,请人传进高楼,马小姐一看王安石对的下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随即拍手称快:“妙!妙!妙!字斟句酌,工整对偶,‘飞虎旗对走马灯,旗虎飞对灯马走,旗卷虎藏身对灯息马停歩’”于是,便立即请王安石到高堂,一番叙谈之后,遂选择吉日良辰,两人拜堂成婚。

    过了一段时间,从京城考生口中传出,王安石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很快便会放榜。此时的王安石既得功名又娶美妻,可谓双喜临门。

    不过,王安石应科考巧对楹联,喜结姻缘中状元的故事,应该只是传说,但是却并不影响这个传说成为人们的千古美谈。

    “孺子其朋”使其丢了状元

    在王安石考科举那年,担任主考官的是当朝名宿、时任宰相兼枢密使的晏殊。晏殊这个人也不得了,不仅是大宋著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宠幸,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是举足重轻。

    虽然,王安石与晏殊是同乡,但是当年他遇到了一个对手,便是杨寘。这个杨寘也非常有才华,参加殿试之前已经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如果殿试再夺得状元,他就成为科举史上不可多得的连中三元。另外,杨寘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晏殊女婿杨宾的弟弟。

    主考官是杨寘的亲戚,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科举到宋朝时已有一套完善的防作弊制度,但是还有机会可以操作的。因为,名次前几名需要由主考官呈报皇上,而状元、榜眼、探花则要由皇帝亲自定夺。

    晏殊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做了小动作。当时,名次出来后,晏殊一看自己女婿的弟弟杨寘只是得了第四名,而得第一名是王安石,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担任政府官员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考试制度的规定,政府现任官员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所以晏殊为了让杨宾获得更好的名次,就在王安石身上打起了主意。晏殊将王安石的卷子反反复复看了很久,又将杨寘的卷子跟王安石的卷子反复进行比较,觉得杨寘跟王安石比确实差了一个层次,心里焦急万分。回家后,晏殊跟女婿提起此事,杨宾知道弟弟只得了第四名很不是滋味,将情况告诉了杨寘。不料杨寘听后大怒,在酒店喝酒时失言大闹,“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杨寘大闹酒店的消息传到晏殊那里,晏殊忽然眼睛一亮,一个绝妙的“好主意”遂产生了。

    于是,晏殊在第一名考生王安石卷子中的一句‘孺子其朋’之上加了特别的记号,仁宗皇帝看到这句话后特别不高兴,便将王安石改为第四,当他准备将第二名改为第一时,没想到第二名是在职公务员参加考试,按规定不能得状元。第三名也如此,捡到宝的杨寘便从第四升到第一了,成为了状元。(其实,晏殊心中早知道如此,他的这个计谋得逞了)

    为什么仁宗皇帝看到“孺子其朋”这句话会特别不高兴,觉得“此语忌,不可魁天下”。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孺子其朋”这句话的意思。“孺子其朋”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通常解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大意是说皇帝要跟大臣和睦相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王安石写这句话,不是有些看不起当时的仁宗了吗?因为,仁宗皇帝已经三十多岁,当皇帝有二十多年了,而王安石才21岁,他在考卷上如此犯忌讳的话,的确让仁宗皇帝很不是滋味。另外,太祖皇帝赵匡胤是后周皇帝柴荣一手栽培的,理应忠心耿耿。当然如果柴荣寿命长些,恐怕也不会有后来,不料天年不假柴荣,柴荣在位仅仅6年,寿年仅有38岁就驾崩了,柴荣临终前托孤赵匡胤,希望他能效法周公好好扶持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赵匡胤在柴荣榻前发毒誓:一定会好好辅助新君,绝无二心,否则断子绝孙。柴荣得到赵匡胤的忠心表态后,闭上了双眼,放心的到另一个世界了。可是,不到一年时间,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建立了自己的大宋王朝。因此,赵宋对夺了周家孤儿寡母天下之事始终讳莫如深,对赵匡胤没有履行诺言做好周公的承诺也始终不愿提起。晏殊将“孺子其朋”这句话划上横线,其意不言自明,仁宗皇帝看了后当然不爽了。

    因此,王安石便为一句“孺子其朋”的引言而丢掉了到手的状元,这让大家看到的确有些可惜。正当大家准备看王安石发牢骚时,没想到他却显得十分冷淡,并“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之高大,胸怀之宽阔的确令人钦佩。

    初进官场就“小试牛刀”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的王安石被朝廷授于淮南节度判官(江苏省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之后相继调任鄞县(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区长)、舒州通判(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南东路刑狱(相当于一个安徽、江西省政法委书记或者纪委书记),江宁知府(江苏省南京市长)等地方官。

    在当地方官期间,王安石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比如,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当区长期间,由于当地水利失修,农民种植灌溉成问题,导致粮食歉收,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提高粮食产量,有益耕种,王安石多次和下属官员一起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另外,当时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出行,王安石还申请资金,修路搭桥,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在青黄不接时,王安石还将官库中的储粮,以低息的方式贷给农户,及时解决了百姓度荒困难,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盛赞和好评。

    另外,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时时关心时政,并向朝廷送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建议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但是,当时他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王安石并不气馁,继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寻找机会为国家效力。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嘉祐八年(1063)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年—1066年),屡召王安石赴京辞入朝。

    大刀阔斧式进行改革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变法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压迫,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王安石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思想,王安石积极倡导和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变革。王安石两度为相,发动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熙宁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官吏借机敲诈盘剥,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

    1085年,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废除了大多数新法,王安石的改革成果也在这时开始功亏一篑。王安石的变法坚持了20年,但终究因为利益集团太过强大,保守派的不断进攻而宣告失败,但是这丝毫不能磨灭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功劳,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

    改革之外的文学光芒四射

    除了在改革上功勋卓著外,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才华更是首屈一指,光芒四射。

    首先,谈王安石的散文。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特别是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从这点可以看出,许多想考公务员的读者,可以将王安石的政论文拿来读一读,因为他的政论文章那可是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范文。有的读者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背一背,这对于申论写作很有帮助,不仅能文辞华丽,点评到位,分析深刻,更能得到考官的欣赏和重视。

    比如王安石的《上仁皇帝言事书》,就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除了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还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这是不是和申论中先要分析问题,然后要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呢。再比如《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王安石的部分山水游记散文,更是唯美简练。比如其写的《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其次,谈王安石的诗歌。“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比如《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后来,王安石退休隐居,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其中《泊船瓜洲》《江上》《梅花》等诗最为著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更是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最后,谈王安石的词。据史料记载,王安石今存约二十余首词。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壮丽景致及怀古伤今,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政论文以及诗歌,都不失大家风范,其诗歌更为突出,不愧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单字解释: 王 安 石 简 介 北 宋 最 有 改 革 才 华 的 文 学 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