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范仲淹的历史故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名人语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坚持改革和忧国忧民的精神,被历代传颂。

【名人历史】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生于徐州,为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杰出人物,他活动于宋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北宋社会内部潜藏着的危机,力图革除弊政,勇敢地迎接异族的军事挑战和积极安定边防,为拯救日益衰败的国家而顽强地奋斗终生。他的治国业绩辉煌,积极进取精神可嘉。他品德高尚、学问精深,他的品德和伟大业绩感动了后世的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引以为豪的楷模。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父亲便逝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他改嫁朱氏。范仲淹长大之后知道自己的不幸身世后,立志奋发图强,以读书来求取功名,改换自己的门庭。

范仲淹在河南商丘求学5年。当时,他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他每天都在寺庙里读书,很少解衣就寝,困了就用冷水冲面来振作精神;由于食物非常奇缺,他只能吃些稀粥和咸菜。在寒冬腊月里,煮好的粥凝结后,他就把它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腌菜末吃下,这就是后来流传的“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他了解到了民生疾苦,坚定了他的远大志向。

由于孜孜不倦地努力,范仲淹对儒家经典非常精通。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初几年,范仲淹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他为官虽小,但做了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并且很有政绩,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掌管盐税。这一带海堤年久失修,海潮为患,他积极上书呼吁重修海堤。他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朝廷让他负责修堤。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春,长达150里的海堤,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修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把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宋仁宗即位之后,章献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朝廷宣布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仁宗与百官的朝拜。范仲淹上书极力反对此事。为此他触犯了章献太后,被贬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通判。遭贬之后,有人劝他应该将锋芒收敛一些,但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对不合理的政策坚决抵抗。

范仲淹在章献太后死后不久便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专门负责进谏,这时向皇上言事成了他的职责,他因此无所畏惧。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蝗灾四起,范仲淹上书朝廷派人去赈济灾民,仁宗于是派他去江淮一带安置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仓赈济,并且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给仁宗看,劝他不要过分奢侈。宋仁宗虽然表面听从他的建议,但实际上却对范仲淹产生了抵触情绪,他频频进谏将宋仁宗激怒,于是被再次贬为地方官。

景枯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当时苏州暴雨成灾。他到任后就去了解水情,疏通河道,导太湖之水入海,这些水利工程竣工之后,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被调回朝廷,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身为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政治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依然还是像以往一样大力推行自己的政治方针,他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繁华的开封府便“肃然称治”。当时,朝中宰相吕夷简等大官僚互相勾结,四处安插党羽亲信,使朝中充满了陈腐污浊的空气。范仲淹对这种景况非常憎恨,他绘制了一份《百官图》,当众指出某些官吏升迁纯粹是因为宰相的私心。于是,他第三次被贬,外调任饶州知州。

范仲淹被调回东京之后,被升任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很低,官僚们相互推诿责任,很多事情都搁置很久没人处理,从而导致百姓的负担沉重,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入不敷出。在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前,范仲淹向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其核心思想便是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这项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这就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新政严格了官员的考核制度。在新政之下,一大批毫无建树的官吏被革职除名,一批精明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这使得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但是,正当新政向前推进时,一些朝廷高官对新政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些人所掀起的反对浪潮终于使宋仁宗发生了动摇。庆历四年,宋仁宗下诏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将范仲淹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持续仅一年的新政至此宣告失败。

范仲淹有非常优秀的文学修养,在各地为官又积累了不少生活阅历,自己拥有无比宽阔的心胸和较为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他的文学作品语句优美、气势磅礴,意境十分深远。

在范仲淹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有一篇名垂千古的传世之作,那就是《岳阳楼记》。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虽然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彻底实施,范仲淹并没有灰心,仍盼望着会出现一个开明的政治局面。他有一个好友叫滕子京,虽被人诬告,贬官至岳州就任,仍在那里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庆历六年秋,范仲淹接到了好友滕子京从岳阳的来信,请他为重修的岳阳楼作一篇记。已近晚年的范仲淹身体并不太好,但他仍一口答应,就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慨万千地用洗练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到今天,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还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范仲淹的高风亮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皇祜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终年64岁。他被追封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他临终之时仍然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在遗表中还指陈时政,屡屡劝谏仁宗励精图治。

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功劳卓著的人物。他在大宋王朝由盛转衰之时,肩负起力挽狂澜的重担。他敏锐地洞悉到北宋社会内部潜伏的危机,并力主革除弊政,勇敢地担负起抗击异族的军事挑战和安定边防的工作,为拯救国势颓危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单字解释: 范 仲 淹 的 历 史 故 事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