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名相寇准历史上的败笔——良驹亦有失蹄时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及第。由知县起,历任参知政事、宰相等。以刚直、清正、善断大事而闻于世。在朝为官,对太宗敢“挽衣留谏”;对真宗能“促驾北征”。为大宋江山可以说鞠躬尽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高大人物,却也有“失蹄”的败笔,不免令人叹息。援而不发立太子促驾亲征弭战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19岁的寇准来到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殿试资格。一寇准试得中,授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寇准在知成安期间,政绩卓著。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摊派;他不许衙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并在县衙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百姓见此,便主动前来缴税和服役。寇准还奖励耕织鼓励垦荒,使成安县境田野垦辟,百姓安居,人民交口称赞。因政绩卓著,寇准数年间屡屡升迁,后任判吏部东铨。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极谏。一次,寇准上朝时正逢众官商议与契丹议和之事。他当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契丹屡屡犯我边疆,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讲和,并将战和的利弊一一列出。此番议论深受太宗赏识,寇准遂被提升为枢密院直学士。此后,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也颇敢直言。一次,寇准奏事,因语言不合,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挽住其衣角请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到事情决定之后才算结束。太宗息怒以后细思寇准的忠直言行,十分赞赏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太宗进入暮年后身患脚疾,十分痛苦,对立太子之事的犹豫不定也使他烦躁不安。冯拯等人上疏,表示请皇帝尽早立太子。太宗不仅驳回奏疏,而且还把这几个大臣贬到了岭南。此后再没有人敢提立太子一事了。寇准此时也已因事遭贬至青州(今山东益州)。虽然被贬,但太宗仍然信任他,将他召回到京城,等寇准行过参拜之礼后,太宗就继承王位一事征求他的意见。寇准不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选立太子的原则,即立太子一事不可与妇人、宦官和近臣商量,只要选择符合天下人期望的即可。太宗听罢思之良久,然后屏退左右,对寇准提出襄王元侃这一人选。寇准以“知子莫如父”的说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督促太宗早下决心。立太子一事就在君臣二人的这次商谈中决定了。宋真宋太宗了却了一桩心事,淳化五年(994)九月寇准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八月,宋太宗任襄王元侃为开封府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诏命颁下,太子行告庙礼。“还宫路上,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不久,寇准又加官给事中。至道三年(997)宋太宗病逝,太子赵恒(即寿王元侃)即位,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七月宰相李沆去世后,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进朝谢恩时,真宗告诉他还将拜他为宰相,并就另一个宰相人选征求毕士安的意见。毕士安推荐寇准,说寇准忠诚可嘉,资历深厚,善断大事,自己也不如他。真宗说:“朕听说他刚愎自用。”毕士安说:“寇准忘身为国,坚持正道,打击恶势力。因此一些庸夫俗子嫉之如仇。当今天下百姓虽然安居乐业,但北部边境常受到辽兵骚扰,危害深重,现在正是起用寇准的时候。”领兵中的萧太后真宗也认为两人的优缺点可以互相弥补,于是在当年八月间,任命寇准、毕士安为宰相。寇准与毕士安同居相位,二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寇准忠直不阿、嫉恶如仇,屡受奸邪小人的弹劾构陷,多赖毕士安为他辩解,才得以免受真宗的怀疑。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兵果然大举南侵。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达揽,领兵20万,进犯贝(今河北清河)、魏(今河北大名)诸地,包围了瀛洲(今河北河间),兵锋直指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敌兵步步深入,朝野震惊。宋真宗召问寇准。寇准认为皇帝御驾亲赴澶州可胜。毕士安也从旁附议,力劝真宗身赴前敌。真宗召集群臣商讨进兵方略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皇帝南避金陵;大臣陈尧叟请求真宗躲往成都。本来就顾虑重重的真宗,不免动摇起来。寇准知道是王、陈二人扰乱视听,就厉声质问:“谁为陛下提出南迁之策,就有可杀之罪。当今皇上神武非凡,武将与文臣又能同心协力,若大驾亲征,敌军就会逃走,即使不退还可以出奇计挫败辽兵的阴谋,坚守城池,敌劳我逸,可以稳操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逃亡到偏远的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人心动摇,辽兵乘虚而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坚持,使宋真宗决心御驾亲征。宋代的战船和战车宋真宗率军北上的途中,又有人旧话重提,议论起南幸金陵之事。真宗又犹豫起来,召来寇准商议。寇准说:“目前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军民日夜盼望銮驾到来,士气倍增;如果退回去,万众士气瓦解,敌人乘虚而入,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为消除宋真宗的顾虑,寇准还动员将领前来表态,终于使真宗坚定了决心,来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这时辽兵的声势很大。有人劝真宗暂驻于此,观察敌情,然后再决定进止。寇准力排众议,执意对真宗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越发不安。若不前进威慑敌兵,我军绝难取胜。况且,杨延昭、杨嗣、王超等将领已经率领精兵分屯在中山等地;李继隆、石保吉等将领也已经排开大阵迎击辽军;四方各镇赴援的将领也纷纷赶来勤王;陛下此行万无一失,为何迟疑不进呢?”真宗于是同意渡河北进。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后登上城楼检阅河北军民。远近将士和百姓望见御盖旌旗,欢声雷动。辽兵见此惊愕万分,以至于扰乱了队列。在前线,宋真宗把军事大权都交给寇准,寇准号令严明,军队士气振奋。有一天,几千名辽军骑兵进攻北城,宋真宗亲自登城督战,杀死、俘虏了一大半敌兵,剩下的仓皇逃走。宋辽相持多日,宋军无懈可击。见此情景,辽军统帅萧达揽亲自到阵前督察军情,却被宋军射死。萧达揽一死,辽军士气大挫,宋军更受鼓舞,双方战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萧太后不敢久陷在中原战场,便秘密派使臣来到澶州北城,要求议和,并提出了土地、钱绢的要求。本来对抗战不积极的宋真宗在战场也是寝食不宁,巴不得赶快结束此役,除对辽方提出的土地要求没有答应外,对辽的无理要求一概应允。然而,寇准的态度非常坚定,不但不同意馈送金银且想令辽称臣并献出燕云十六州土地(燕云十六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在936年割让给辽朝),但宋真宗无心久战,推脱不忍生灵重困,希望早成和议。许多大臣也不愿久战,纷纷在真宗面前进谗。有人甚至说寇准主战,是为了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宋真宗派亲信曹利用出使辽营,并授意只要辽方退兵,每年可赠他百万金银布帛。寇准闻讯后,将曹利用召至自己帐下,威严地叮嘱说:“虽然皇上允许百万,但你所谈的银两不得超过30万,否则,回来后我要砍你的头。”曹利用到了辽营,经过严辞力争,最后以每年交给辽朝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条件成约而还,双方约为兄弟盟国。辽在结盟之后引军北归。寇准在与辽开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真宗认为他为大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然而,因为寇准斥责了主张逃跑的王钦若,所以遭到王的攻讦。景德三年(1006)的一天,宋真宗会见文武百官。散朝之后寇准先自退班。宋真宗因敬慕寇准,注目远送。这一情节被王钦若看在眼里,他进谗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想必是他立下捍卫国家的功劳?”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出其不意地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于国,究竟是何道理!”宋真宗愕然。王钦若说:“城下之盟,为《春秋》所耻。澶渊之盟正是在大敌逼近城下而签署的盟约。陛下以大国皇帝的尊严,竟然订立这种盟约,世上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这话击中了宋真宗的痛处,顿使他脸色大变,现出羞怒之色。王钦若继续火上浇油,说道:“陛下想必听说过赌博的事。赌徒快要输光的时候,便尽其所有来作赌注,这叫做‘孤注’。澶渊会战时,寇准正是拿陛下来孤注一掷的。这岂不是危道吗?!”宋真宗受到王钦若的挑拨,渐渐疏远了寇准。不久,宰相毕士安病逝。景德三年(1006)二月,真宗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将其贬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不入浊流迁武胜进献“天书”委求全寇准被罢相后,朝政被王钦若、陈尧叟等人把持。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被人称作“五鬼”。这些人治国无方,但惑主却有术。他们迎合真宗心理,大搞“天书”“封禅”活动。这活动一搞就是十几年,把宋王朝弄得乌烟瘴气。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初三,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说: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我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出现了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他对我说:“下个月如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肃然起敬,想起身回答,神人已不见踪影。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我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到今天,正好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二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宰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称贺。随后真宗步行到承天门,派两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王旦跪进天书,真宗下拜接受,亲自放在轿子中,引导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只见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跪受后,又命陈尧叟宣读黄帛上的字。其所写内容都是赞扬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皇帝又跪奉天书,用帛裹住后放入金匮。群臣在崇政殿致贺,皇帝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赏赐群臣。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祥符纷纷上报。王钦若怂恿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军队将士、地方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和各地长老24300多人,五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真宗命翰林院、太常寺等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详细的仪式。对天书降临作过特殊贡献的王钦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管封禅大典的日常事务。六月初六,王钦若从乾封县(今山东泰安)报告:泰山涌出醴泉,苍龙降临锡山。不久,木工董祚在醴泉亭以北又见到挂在树上的一块黄帛,上面有字,但不认识。皇城使王居正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见帛上写着真宗的名字,赶紧报告王钦若。王钦若躬奉帛书,让太监飞马捧往首都。真宗立即在崇政殿召集群臣,又宣布:五月十七日子夜,我又梦见上次见到的神人对我说:“下月中旬,将在泰山赐给你天书。”我马上密令王钦若等人,一旦发现祥异就立即上报,如今果然与所梦符合。上天如此关怀保佑,我真怕担当不起呀!十月初四,在载着天书的豪华玉车的引导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前往泰山。经过三天的斋戒,真宗登上泰山山顶完成了祭天仪式,第二天又在社首山举行了祭地典礼。真宗登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宣布大赦天下,文武百官皆升一级,首都开封府与皇帝途经州县增加举人名额,特许全国百姓欢庆三天。接着又在穆清殿举行盛大宴会,还在殿门外为当地父老开宴。十一月二十日,真宗回到开封,群臣的歌颂又掀起新的高潮。十二月初五,真宗在朝元殿接受尊号,封禅大典圆满结束。其实,天书、祥符、封禅等等都是真宗与“五鬼”编造的骗人把戏,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树立真宗的威信而已。寇准虽然遭贬地方,也对此颇感不满,不过因为正遭贬斥,不能发表观点罢了。真宗的初步目的达到后,也渐渐对王钦若之流的阿谀奉承失去了兴趣。王旦大中符七年(1014)六月,枢密使王钦若、陈尧叟因罪免官。宰相王旦便趁机推荐寇准,把他调进京师,委任为枢密使。寇准上任后又与五鬼之一、新任三司林特势成水火,格格不入。林特当时正蒙厚宠,负责征收河北地区的绢帛,催逼很急。寇准暗中帮助转运使李士衡从中阻挠,还请求惩治三司长官及其属吏。由于不能满足朝廷的奢侈费用,宋真宗对寇准不满。王旦不敢违抗圣意,只得批评说:“寇准好人怀惠(希望别人怀念自己的恩德);又人畏威(又喜欢别人畏服自己的声望),皆大臣所避(这都是做大臣者应当避免的弱点),而准乃为己任(寇准却认为这是应该的),此其短也。”王旦所说的的确是事实。王旦自己不仅能容忍寇准平日的挑剔、顶撞,而且竭力保护这个刚正、贤能的同年。他曾多次向真宗褒扬寇准,但僵局仍无法挽回。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寇准终于又被免职,左迁为武胜军节度使。天禧元年(1017)宰相王旦病死,死前又推荐寇准为相。然而真宗却任命王钦若为相。天禧三年(1019)三月,为讨宋真宗的欢心,巡检朱能与内侍周怀政通谋,伪造了“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祐山。当时寇准已调往此地任永兴军长官。宋真宗很想得到所谓的“天书”,但一些大臣极言此事虚妄无稽,一再劝阻。这时有人献计,如能让寇准进献天书,官民才能信服。于是,真宗命周怀政晓谕寇准。寇准开始并不愿做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后由于女婿王曙从中怂恿才勉强同意。当时,寇准有个门生鉴于朝中群小盘结、人情险恶,寇准过于刚直不阿,日后难以脱离官场横祸,便向寇准献策:走到半路假称有病,上书坚决请求补为外官为上策;见到皇帝立即揭发天书是假,可保全平生正直的名声,这是中策;假如再进中书省为宰相,是下策。但是寇准在外为官实在是太久了,他急于进朝去施展自己的抱负。身处名利之间难以自拔,寇准最终还是谋错一筹,违心地到朝中从事逢迎。宋真宗见寇准进献“天书”,自然大喜过望,亲自将他迎入禁中。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钦若因罪免相,寇准接任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进献“天书”是寇准一生中最大的失策。寇准在一个错误的时机、用错误的手段再进中书为相。此事大大降低了他的威望,也使他从此陷入难以自明的是非漩涡之中。当时陕州著名隐士、诗人魏野曾就进献天书一事,写诗讽刺寇准。寇准对此也深悔莫及,曾写律诗《赠魏野处士》以答之:人闻名利走尘埃,惟子高闲晦盛才。欹枕夜风喧薛荔,闭门春雨长莓苔。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日来。却恐明君征隐逸,溪云难得共徘徊。错把奸贼做梁栋远谪天涯断魂幡当寇准在宦海中搏击的时候,有一个人进入了他的视野。这个人就是丁谓。丁谓(996-1037),字谓之,后更改为公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淳化年间进士。以后升为夔州路转运使,任上在解决民族纠纷方面很有成绩。以后入权三司盐铁副使、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景德四年(1007),辽进攻河北,丁谓被任命为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他负责组织部署难民渡河及守备任务,表现出相当的才能。第二年被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他还主持整理了《会计录》,得到褒奖。丁谓通晓诗、画、博弈、音律,机敏有智谋,奸狡过人,善于揣摩人意。寇准素来尊用有才气的人,但他只看到了丁谓有才,却未能及时察觉丁谓的无德,甚至在他人的警告下仍不觉悟。宋岁朝图早在真宗即位之初李沆当宰相的时候,寇准就举荐过丁谓,李沆说:“综观丁谓的为人,难道可以使其位于他人之上?”寇准却尖刻地回敬说:“像丁谓这样的才气,难道能够长久使其位在他人之下?”李沆说道:“日后你总会想起我这句话的。”寇准当时很不以为然。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谓诱导朝廷君臣封禅祀神,从事虚诞邪僻的活动,寇准的同年张咏对此义愤填膺。大中祥符八年(1015),张咏病重时,还上疏要求杀掉丁谓,其中甚至提出“请斩丁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然后可斩张咏之头悬于丁氏之门,以谢丁谓”,实际上是以死极谏。可是这仍未引起寇准的警惕。寇准在最后一次入相不久,竟然盛赞丁谓,并推荐他担任了参知政事,作为自己的副职。丁谓当上副宰相以后,开始时对寇准仍然十分谦恭。一次中书省宴会群僚,寇准在豪饮之后,被羹汤沾污了胡须。丁谓见到后连忙走过来,慢慢地为寇准拭抹胡须。寇准见他这般奴颜婢膝的行径,不由得心生厌恶,就用轻蔑的口吻讥笑说:“你现为参政,本国家堂堂重臣,怎能为长官拂拭胡须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种尖刻嘲讽简直羞得丁谓无地自容。从此,他暗自怀恨在心,开始寻找机会陷害寇准。同年十二月,宋真宗任命曹利用、丁谓为枢密使,执掌军机。曹利用与寇准结有宿怨。当初寇、曹曾同在枢密院分任正副长官,寇准素来轻视曹利用的品行、才气,商议事情时每有分歧,寇准动不动就用不屑置辩的口气训斥曹利用,说他是一介武夫不能识大体。澶渊之盟前夕,寇准又说过将杀曹的话,因此曹利用久已怀恨在心。如今曹、丁联合,手握重权,又得宠于真宗皇帝,其势力已足以与寇准分庭抗礼。天禧四年(1020),真宗得了风瘫病,朝中大事多由刘皇后主持。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人曾经依势抢夺百姓盐井。真宗顾及到刘皇后的面子,准备赦免,但寇准铁面无私,请求依法惩处。刘皇后于是与寇准也结下冤仇。刘皇后主政后,凡事都征求丁谓的意见,而将寇准为首的一班忠臣撂在一边。此时寇准等人已将丁谓的真面目看得很清楚,极力抗争。于是,寇准、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辅佐太子监国。寇准还特别指出:“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辅佐少主。”意在反对刘后预政,反对丁谓专权。病中的真宗也意识到丁谓专权的严重局势,批准了寇准等人的上奏。寇准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可计划泄露,丁谓与刘皇后等人立即在真宗面前污蔑寇准要挟太子夺朝廷大权,架空皇上。宋真宗在愠怒中也忘记事前曾经商定过传位之事,竟昏庸地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降其为太子太傅,让他担当有名无实的职务。随后挑选当时最小的地方“莱”,封寇准为“莱国公”。同年七月李迪和丁谓并任宰相。寇准谋事不密,连连失利,致使政局急转直下。周怀政见形势愈趋险恶,深感不安。他铤而走险,策划了尊宋真宗为太上皇、立皇太子为帝、废皇后、杀丁谓、任寇准为相的方案。这件事被客省使(接待外使的长官)杨崇勋察觉,报告了丁谓。丁谓连夜找曹利用商量对策。第二天,丁、曹立即上奏皇帝和皇后。宋真宗暴怒,要严惩寇准。幸有人从中斡旋,寇准才免于其难。后丁谓与刘皇后合谋揭发了朱能伪造天书一事,意即指寇准也参与造假。当年七月,宋真宗将寇准贬为相州(今河南安阳)知州;八月,丁谓又伪造旨意,将寇准远远地徙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寇准再次罢相后,丁谓任宰相,他把寇准一贬再贬。乾兴元年(1022)寇准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去当司户参军,等于被发配到那里去充军。到雷州后,寇准生活艰难,身体很快垮下来。第二年秋天在忧郁中病逝。排挤走寇准等一班清正大臣之后,丁谓更是横行不法,为所欲为。京师官民憎恨丁谓,怀念寇准,编了几句顺口歌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在贬寇准去雷州的同年六月,丁谓也因伙同内侍雷允恭擅自改动建造黄帝陵墓的计划,获罪免官。不久,又查出他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欺君罔上。两罪并罚,丁谓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司户参军。丁谓到崖州的途中要经过雷州。寇准听到丁谓将到的消息,就派人携带一只蒸羊,在雷州边境送给丁谓,一方面借以表示自己的胸怀,另一方面有将丁谓拒之于门外的意思。丁谓远放南国,举目无亲,长途跋涉,也颇有些心力交瘁,想在雷州休息几天。但寇准把仆人、衙役全部关在府内尽情饮宴、赌博。丁谓知道自己没人招待,只得讪讪而去。

    单字解释: 名 相 寇 准 历 史 上 的 败 笔 — — 良 驹 亦 有 失 蹄 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