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处死自己的恩师,又逼死护国功臣,废长立幼,却成为一代明君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文景之治在历史上极为著名,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美名也因此一直流传下来。虽然他们在治国方面贡献突出,但是在做人方面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汉景帝刘启,总是被后人诟病人品差。因为他斩了自己的恩师,废了太子,更逼死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甚至连他的兄弟都没什么好下场。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他不仅暴躁易怒、而且独断专行,做事全凭自己的喜好。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时好时坏,从功绩上看确实颇有成就,堪称一代明君,但从做人上看却不咋地。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失手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刘贤,只因为两人在下棋的时候一言不合起了争执,就被他整个棋牌拍在了脑袋上,就这样一命呜呼。刘濞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碍于刘启的身份,不能为自己的儿子报仇,但是他也从此不再忠于皇室,甚至称病二十多年都未曾上朝,还牵连出了七国之乱。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刘启间接造成的,要不是他打死了刘贤,也不会让刘濞有了反叛之心。刘濞身份高贵,是刘邦的亲侄子,在当时辈分非常高,就算是刘启的父皇也要敬他三分。由此可见刘启是多么的狂妄,从小就是个冲动的个性。

    之后刘濞就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一起造反,借口就是反对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其实就是为了报杀子之仇,由此掀起了一场七国之乱,长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么大范围的叛乱,刘启慌了手脚,听信谗言说是因为晁错的提议才惹得诸侯不快,只要杀了晁错就能让诸侯退兵。于是刘启就真的对自己的恩师痛下杀手,想要快速平息诸侯的怒火。没想到的是,即使晁错被腰斩,叛乱依旧没有平息,而是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刘启也意识到了七国早就有此野心,削藩只是根导火索。

    要说刘启也是运气好,虽然死了晁错,凉了人心,但是依然有人出来为他摆平了这场祸事,那就是周亚夫和刘武。两人相互配合,一个吸引吴楚的注意力,一个绕道前去突袭,就这样打败了叛军。三个月之内七王都先后被杀,这场叛乱终告结束。周亚夫和刘武立下了这样的功劳,原本应该加官进爵,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但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两人都没什么好下场,最终都因为刘启而死。

    刘启坚持废除太子,想立幼子刘彻为储君,而周亚夫却一心支持太子,两人就这样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一些陪葬的甲盾时,被人告发是谋反,尽管周亚夫费劲唇舌,依旧没人相信他的话,最终他选择绝食来抗议,没多久就死了。而他的亲弟弟刘武也曾荣宠一时,有时甚至跟刘启坐同一辆马车出行。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待遇,让他以为自己有机会成为继承人。而这样的心思被刘启发觉之后,刘启便再也没有跟他亲近过,最终刘武也因此抑郁而终。

    正因为这一桩桩事情,让人们对刘启这个人产生了很大的质疑,对待自己的恩师、兄弟、功臣都这么绝情,实在是有点过于残暴。刘启自己对此也曾有过辩解,他认为自己在位期间贡献良多,让百姓不再挨饿,有了稳定的生活,让国家变得富强兴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治理有方。

    其实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他的残忍,但是却不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也许杀刘贤是失手,但是杀晁错、废太子、杀周亚夫、逼死刘武,都是有原因的。他的心里也有很多的顾忌和不舍,为了稳定国家,为了壮大国力,他只是做了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相对于他的这些行为,后人也应该看到他为历史作出的贡献,才能更加全面地去评价汉景帝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单字解释: 他 处 死 自 己 的 恩 师 又 逼 死 护 国 功 臣 废 长 立 幼 却 成 为 一 代 明 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