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国军最惨上将,前往上海看个牙就成光杆司令,其部下全都投了红军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孙连仲”这个名字在抗战中也是知名度极高,因为他曾于1938年指挥10个军的兵力参加徐州会战,并率部扼守在台儿庄的正面阵地,给予日军第10师团歼灭性的打击。

    然而,在抗战之前的阶段,这位名将曾有过一次颜面尽失的经历,他只是去上海看了个牙的工夫,自己的部队就摇身一变全去当了红军。

    进退维谷的孙连仲

    由于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冯玉祥选择下野,将残部交给鹿钟麟执掌。

    鹿钟麟的资历显然不足以支撑他掌管这么一大批部队,他也不想背锅,于是就把部队丢给了第5路军总指挥孙连仲。

    这个孙连仲来头就不小了,他早年是在保定府中学堂读书,毕业后直接去给冯玉祥当部下,是从连长、营长、团长这么一路升上去的,还曾参加过北伐东征作战。

    到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时候,孙连仲还当上了14路军总司令;抛开军事,孙连仲对于行政管理也是有经验的,他曾担任过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主持过甘肃、宁夏、青海这三省的军务,并审时度势投靠了蒋介石。

    蒋介石对他也将信将疑,让西北军余部改编为26路军,仍然由孙连仲担任总指挥。

    他在国民党内部的级别还是不低,是陆军二级上将。

    可到后来,蒋介石也终于展露出真实想法:将冯玉祥旧部分化。

    如果将这些西北的士兵仍然留在西北,对于分化就无法产生那么好的结果,于是,蒋介石就把孙连仲的部队送到江西去“围剿”红军,当然,他这种做法压根就没有考虑广大士兵的感受。

    大家本就是西北穷苦人家出身,跟着冯玉祥在中原苦战数月还吃败仗,部队根本没有军饷能发下来,所有人都得饿肚子,现在换了领导,反而离家乡越来越远,大家当然搞不清楚当兵的意义在哪里。

    因此,这3万人开到江西时剩下的还不足一半,其他人都在中途找机会脱离部队了。

    时逢蒋介石正在发动第二次“围剿”,26路军自然而然就跟了进去,本来就带着怨气,结果第二次、第三次“围剿”全部失败,这更是让这些战士头脑发昏。

    反倒是其中的一些人当了红军的俘虏后,病也给治、饭也给吃,那些愿意回家的还能领到路费,这就让千里迢迢赶来的26路军不少士兵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还有不少俘虏主动投身红军,跟着组织一起打土豪、分田地,而红军的高层将领根本不在乎他们曾是国民党兵,一律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长此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士兵愿意参加红军,整班与零星加入红军的情况陆续不断。

    在蒋介石的离间以及分化政策之下,还有高级将领脱离了队伍,比如27师师长高树勋就选择离开部队去了南昌。

    1931年9月,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再度以失败而告终,26路军吃了败仗,全部躲在名都城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若是往前走,这支“杂牌军”无法对抗红军,一不留神就得全军覆没;若是往后退,蒋介石本就看他们不顺眼,现在打了败仗回来也不可能给出优厚的待遇。

    待的时间长的,26路军将士们的情绪也就都起来了。

    由于军饷又发不下来,战士们终日食不果腹,再加上大家都是从西北跑来的,根本无法适应江西的气候,不少人都患上了疟疾,每天都有数十人因疾病而死。

    可部队的长官可不管那么多,战士们依然得每天站岗放哨,根本得不到治疗和休息的机会。

    再加上部队内部还分“行伍派”、“将校团派”和“军官学生派”,大家的出发点和目标本就各不相同,那些想当高官的指挥员不愿憋屈吃败仗,可大部分普通士兵当兵本就是出来混口饭吃,这些矛盾隐患终于在恶劣悲观的环境中爆发了。

    混不上饭吃的人首先想到了红军,因为红军给饭吃,还给他们平等的待遇。

    面对越来越多反对和质疑的声音,首脑长官孙连仲已经无力指挥,接连发生的事情也让他牙疼病犯了,于是就请假去上海治牙,把军队大权交给了25师师长李松昆。

    李松昆也是个拿不定主意的人,他什么事情都听参谋长赵博生的。

    赵博生感受到这支部队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利用孙连仲外出的机会秘密举行起义。

    1931年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的人控制了部队电台、指挥机构等重要部门,随后他便邀请全路团以上军官到宁都天主教堂赴宴,说白了,这就是一场“鸿门宴”。

    李松昆当天没有去,因此,除了他之外26路军的国民党高级干部全部被控制起来。

    15日凌晨,26军全体官兵走出宁都城东门,朝着中央苏区的方向开进。

    刘伯坚召开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会,庆祝宁都起义取得的巨大胜利,他还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的番号,董振堂担任副总指挥。

    有趣的是,这支起义部队从头到尾都是“话事人”决定的,下面很多士兵就算有过脱离队伍的想法,只是谁都还不敢真做出来。

    开往苏区的路上,大家还以为又是要打仗,直到看到赵博生、董振堂等扯下帽徽才明白过来。

    当然,虽说大家都听说过红军对待起义部队的态度很好,可大家毕竟还没有去,自然会疑虑重重。

    毛主席对这支部队很关心,要求萧劲光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对待干部采取“欢迎留下,组织学习;不留则回,发放路费”的态度。

    26路军的士兵到来后,组织很快发现他们有不少人身患疾病,于是将他们分散送往红军医院、老百姓家治疗休养;此外,组织还会按照每人每天2两油、4两肉的标准给他们补充营养。

    这些措施,让部队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其中大部分人都决定留在红军参加革命。

    部队整编的过程中,朱总司令还挂着和蔼的笑容前去探望过大家,这瞬间打消了大家的全部疑虑。

    很快,红5军团就出现在反“围剿”的战场上。

    起义工作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其实还是赵博生立下了首要功劳,这背后也绝非那么简单。

    地下战线的战斗

    其实,党组织早就得到秘密情报:赵博生、董振堂是“穿一条裤子”的,且为人正派,可以接纳。

    于是乎,在1931年8月间,组织决定在国民党第26路军成立中共地下组织“中共特别支部委员会”,由刘振亚担任书记。

    特支成立后,刘振亚凭借对赵博生的了解,决定吸纳他为党员。

    近距离观察后,刘振亚更是发现赵博生为人不贪财、爱读书、正直、朴素,他的思想中还带有大革命的影子。

    赵博生也很快决定入党,他还先后介绍10旅卢子美、董俊彦这两位连长入党,几人在一起交谈时,经常会抨击蒋介石的一些错误做法,还时不时教育官兵:当下应当以大局为重,抗击日寇才是当务之急。

    到了11月底,由于地下组织被破坏,蒋介石从南昌拍来了“十万火急”电报要求缉拿刘振亚等3名共产党员,电报被刘振亚等人破译后,立即去找赵博生商量对策。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赵博生的建议是:尽快起义。

    在一系列紧张的准备工作后,12月14日就是黄金日期了,赵博生安排地下党员刘向三前去解决蒋介石的特务电台,又安排74旅1团去控制指挥部电台。

    黄昏时刻,赵博生坐在天主教堂内宴请团级以上军官。

    席上,他简单地向大家说明了现在的情况:“起义参加红军,共同抗击日寇,赞成与不赞成的当场表态。”

    这些军官本来都是带着护卫来的,他们的护卫也都被赵博生的亲信给控制,反动旅长张金照、团长杨守道等多人趁机作乱,也全都被控制。

    与此同时,74旅1团1营长卢寿椿负责去捉拿李松昆,由于李松昆的屋外有哨兵,双方僵持了很久,待到开门后,李松昆早就趁乱逃跑,留下的士兵全部举手投降。

    15日清晨,所有参加起义的部队1.7万人全都在南门外的沙滩上集合,赵博生、董振堂等人走上前去,向大家宣布起义成功,到了这个时候,那些茫然中的士兵才终于恍然大悟。

    可以说,宁都起义的胜利,一直都是隐蔽战线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事件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壮大了红军力量。

    有了这批人马的加入,红一方面军从第一次反“围剿”时期的4万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这充分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孙连仲哪能想到,自己去看个牙的工夫回来竟然“人去楼空”,不过蒋介石考虑到他是西北军过去的重要将领,也就没有过于处罚他。

    而那支在蒋介石眼里的杂牌军,到红军这里便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劲旅。

    1932年,红5军团先后参加了赣州、龙岩、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并全部取胜。

    次年1月,在保卫中央苏区的黄狮渡战役中,年仅36岁的赵博生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却不幸壮烈牺牲。

    后来的长征途中,红5军团则一直肩负着后卫任务,对红军转移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遵义时他们消灭了敌人2个师外加8个团,打了一个非凡的胜仗。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在得到牵制敌人的任务后,更是以一个团的兵力牵制住敌人八九个团顺利完成任务。

    当红军决定强渡金沙江后,又是红5军团扼守阵地9天9夜,成功掩护兄弟部队撤退,他们还紧随其后3次翻越夹金山。

    长征结束后,红5军团被编入西路军向河西进军,他们在高台战役中抗击十倍于己的敌人,总指挥董振堂因弹尽粮绝壮烈牺牲,年仅42岁。

    1938年12月,距离宁都起义已过去7年,很多战士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

    毛主席专门在延安主持了纪念大会,他说:“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那个吃了哑巴亏的孙连仲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着蒋介石,他还曾于1945年10月率部进攻解放区,他的部队又在邯郸战役中深受打击。

    1949年,他跟随蒋介石离开了大陆,直到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参考资料

    宁都起义部队如何成为一支红军劲旅 刘向东 炎黄春秋

    宁都起义始末 褚银 解放军报

    单字解释: 国 军 最 惨 上 将 前 往 上 海 看 个 牙 就 成 光 杆 司 令 其 部 下 全 都 投 了 红 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