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赵三爷,就是正宁县的赵邦清。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赵邦清(1558—1622),明朝有名清官,曾任山东省滕县知县。

    字仲一,号乾所,明朝陕西真宁(今甘肃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次年来任滕县县令,政绩卓著,在官道两旁植树种花,立有《滕县官道碑》。

    后任吏部主事、郎中、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等职。

    著有《鹤唳草》《实政录》《乡行录》等。

    为什么说,赵三爷,就是正宁县的赵邦清?

    因为赵邦清,在家里排行老三,再加上罗川古城是当时的千年古县城,

    而他在当地的知名度非常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多会当地的老百姓,都尊称赵邦清为“赵三爷"。

    赵邦清廉洁事迹:

    赵邦清36岁初任滕县县令,为治理滕县,他殚精竭虑,断然采取一系列治理方略,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

    任职5年,便使滕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被时人誉为“河洛之间,葱然一善国也”!

    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曾两次来滕县考核赵邦清政绩,“褒其为伯才”,

    并写诗赞颂:“景清白血流正宁,邦清吾友如其清……空闻越客诅秦客,未葬滕公得赵公……”

    明朝“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曾写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诗,盛赞赵邦清:“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

    当时安南国(今越南)正使、礼部侍郎冯克宽来中国进贡,途经滕县,见识到赵邦清的德政,

    后到京城拜见万历皇帝,万历问他:“你到访我国46个县,感觉我国官吏政绩如何?”

    冯回答说:“自我来到中国界,所到过的州、县,未见过官吏们有谁如赵邦清那样清正、一尘不染。”

    万历皇帝闻言大悦,遂提笔书赠“清、清、清”三个大字,并立即下诏召赵邦清进京。

    滕县百姓为感念这位清官,为赵邦清修建生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

    就连毗邻的沛县也在夏镇为赵邦清修建了生祠,“制度壮丽,尤佳于滕”。

    当时滕县流传民谣:“赵邦清,赵邦清,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县,百姓为他塑清身。”

    赵邦清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令贪官污吏胆战心惊。

    刑部王理怕赵邦清弹劾自己,暗地里给赵邦清送了一千两白银,赵邦清不但拒收,还将白银抬到御殿面君,使王理受到制裁。

    赵邦清清廉自守,不随波逐流,因此得罪了奸佞,屡遭诽谤。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贬官三级。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因南北党事之争,被削职回到故乡。

    赵邦清回乡后,清贫度日。他住居茅屋,身着布衣,头戴草帽,躬耕于田。

    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举人李复初,平时与赵邦清交往甚深,他千里迢迢来真宁看望赵邦清,和赵邦清同住茅舍,夜夜倾谈,经常到雄鸡报晓。

    时值严冬,滴水成冰,赵邦清被褥衣着单薄。

    其夫人衣服单薄,她向丈夫索要一件衣服御寒,赵邦清却“默默然无一应”。

    过了几天,赵邦清从柜子里取出3件官服,官服颜色已褪,让夫人翻新改做御寒。

    李复初见到此景,百感交集,不禁为赵邦清的清廉,泪若泉涌,

    随即吟诗道:“无人不道北地苦,公复与世相睽违。

    袱被而来袱被往,夫人自是泣寒衣。

    清臣维风臣节扬,处世大洁众所忌。汉臣贤妇数王章,贫时羞向牛衣泣。”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王朝为赵邦清平反昭雪。

    赵邦清复出后,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

    同年,四川、贵州等地叛军作乱,赵邦清奉诏率兵前去征讨。

    由于贵州森林茂密,湿热蒸郁,赵邦清不服水土,感染瘴岚(疟疾),治疗无效,卒于贵州水西山林的军旅途中,时年64岁。

    赵邦清为官清廉直正,一尘不染,为政兴利除弊,抑恶扬善,

    在任期间尽其所能,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刚正不阿,不谋一私,实为“一代清官”。

    在赵邦清的家乡罗川古城(甘肃正宁县永和镇),仍存有明朝廷为表彰赵邦清,所建的3座石雕牌坊。

    单字解释: 赵 三 爷 就 是 正 宁 县 的 赵 邦 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