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何历史上的“太宗”皇帝都是非正常继位的?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探索中国的皇帝世系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许多被封为“太宗”的皇帝似乎都是通过非正常途径继位的。

    一说起“太宗”这俩字,大家脑子里头可能首先蹦出来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他们俩的故事,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那可都是耳熟能详的。

    但你要是细瞧瞧其他的太宗皇帝们,你会发现李世民夺权的那点手段,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像是小儿科了。

    第一位太宗:汉太宗刘恒 - 登基之路充满权谋

    作为第一位“太宗”皇帝,汉太宗刘恒并非是刘邦直接指定的继承人。他的上台,是在吕后死后朝中权贵集体的政治操作下实现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驾崩后,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盈,史称汉惠帝。然而,刘盈的母亲吕雉却垂帘听政,一手遮天,任用吕氏家族成员担任重要官职,架空了刘盈的权力。

    为了维护刘氏江山的稳固,一众大臣和宗室密谋除掉吕氏。最终,在“诸吕之乱”中,吕氏家族被诛灭,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太宗。这种方式虽然帮助他成功登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皇权的不稳定和权臣的强大影响力。

    第二位太宗:吴太宗孙休 - 权臣拥立的傀儡皇帝

    三国时期的吴国,由孙权一手创立。孙权晚年,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然而,孙亮即位后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引起了朝臣们的不满。权臣孙綝趁机发动政变,废黜了孙亮,拥立孙休为帝,是为吴太宗。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提到“太宗”,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然李世民最终被封为太宗,是唐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明皇帝,但他的上位却是通过一场兄弟相残的内战完成的。这场权力的夺取不仅改变了李家的家族命运,也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种种隐患。

    其他朝代的太宗皇帝

    在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皇帝的更迭频繁,权力斗争尤为激烈。这些时期的“太宗”们,如晋太宗司马炎、宋太宗赵光义,他们的上台往往也不是通过平稳的继承,而是充满了血腥和权谋。即便是明成祖朱棣,其靖难之役也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权力重组,下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晋太宗司马昱: 东晋第八位皇帝,在权臣桓温的扶持下登基。

    前秦太宗苻登: 前秦政权风雨飘摇之际,苻登作为唯一一支皇族血脉,被推举为帝。

    刘宋太宗刘彧: 经历了宋文帝被杀的政变后,刘彧在一片混乱中登基。

    南梁太宗萧纲: 萧纲在侯景之乱中幸存,随后夺取皇位。

    当然,也有一些太宗皇帝的登基之路相对平稳一些。

    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开创了贞观盛世。

    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在皇后萧绰的扶持下登基,随后开疆拓土,奠定了辽国的强盛基础。

    背后的原因

    首先,太宗皇帝往往是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位或第三位皇帝。开国之初,政权尚未稳固,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博弈尤为激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国皇帝往往会提拔亲信重臣,但这也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当开国皇帝去世后,新君登基,往往会面临来自权臣的挑战,甚至威胁到皇位的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太宗皇帝为了夺取权力,不惜采取非正常手段,例如发动政变、弑君杀兄等。

    其次,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也为太宗皇帝的非正常登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下,皇位传给长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现实政治中,皇帝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继承人,这就有可能引发其他皇子的不满和争夺。一些太宗皇帝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的漏洞,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了皇位。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太宗皇帝的非正常登基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在一些情况下,太宗皇帝的强硬手段和非凡才能,正是王朝转危为安、重拾雄风的关键。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残忍,但却奠定了贞观盛世的基石。

    单字解释: 为 何 历 史 上 的 太 宗 皇 帝 都 是 非 正 常 继 位 的 ? 背 后 原 因 其 实 很 简 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