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愚昧无比,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谈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不得不回顾历史书上关于鸦片战争的时期。这个时期提到了一个来自乾隆时代的隐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互通有无。”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大清帝国应有尽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根本不需要与其他国家通商。这极为狂妄的语言出自1793年乾隆皇帝写给英国乔治国王的信件。

    从如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信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通篇976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乾隆对大清帝国的自信和自豪。

    每一个字都流露出他内心真挚的想法,在他的理想国度中,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是他眼中的盛景。

    乾隆自大地认为,大清帝国作为真龙天子所统治的国家必定是富饶强盛的,万国都会敬仰之。对于英国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他可能视之为一个无人知晓的蛮夷之地,完全不配与我大清帝国谈论通商。

    在康乾盛世,乾隆肆意挥霍着自己那狭小而自大的心胸,做着天朝地大物博的美梦。然而,他并未意识到,正是他的傲慢导致了清朝的覆灭,让近现代中华民族遭受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一、马嘎尔尼的重洋访问

    1792年秋,马嘎尔尼带领的英国外交使团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长航程。这次远东之行,英国人期盼已久。

    工业革命让英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过剩的产品亟需一个广阔的市场。眼看着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让利益受损,英国商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帝国——大清王朝。

    在欧洲人眼中,中国古已是一个传奇,富庶美丽的土地上住着礼仪端庄的人们。更让英国人心仪的是,这里拥有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于是,在得到英王乔治三世的批准后,马嘎尔尼奉命出使中国,目的就是向大清皇帝乾隆致贺生辰之余,争取通商权利。

    为了向中国展示英国的实力,马嘎尔尼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产品作为礼物,其中包括毛瑟枪、蒸汽机模型、万向节과其他精密机械。这些都是中国至今未见过的新奇物件。

    船队历经重洋迂回的航线,终于在1793年8月抵达天津。马嘎尔尼满怀热忱准备觐见大清皇帝,殊不知严酷的现实即将让他大失所望。

    二、乾隆的傲慢无知8月中,马嘎尔尼率团进入北京紫禁城,正式会见乾隆皇帝。

    60岁的乾隆坐在高高的御座上。他继位已30余年,对自己的地位极为自得。康熙和雍正两代君主创造的盛世让乾隆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认为这就是天命所归,自己理所应当享有的荣华。

    朝中大臣从小就教导他,大清是普天之下的宗主国,天下事物最精良者都汇聚中国。乾隆由此确信,大清已经统治天下,不需要再从外人那里学习什么。

    马嘎尔尼殷勤地向乾隆展示英国的各种技术装置,比如精致的天文仪器、代表工业化的蒸汽机模型,以及当时最先进的毛瑟枪。

    然而,这些在乾隆眼中不过是些乱七八糟的玩意。他高高在上地说:“朕祖宗编撰的书籍,已经囊括天下所有的学问。你们的这些东西,于朕而言不过是蛮夷之物,一点也不稀奇。”

    面对乾隆的傲慢态度,马嘎尔尼感到十分失望,但还是继续尽力展示着英国的贡品,希望乾隆能改变看法。

    可是事与愿违,在漫长的会面过程中,乾隆一直维持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对英国使节的礼物不屑一顾。末了,他说道:“你们的物件朕已经看过了,不过尔等野蛮小国的儿戏,于天朝大清的奇珍异宝比之,简直不值一提。”

    马嘎尔尼灰心丧气地退下,他意识到乾隆显然完全不了解欧洲的实力,也不愿意与英国通商。这个自大的君主完全被自己创造的梦幻世界迷惑了心智。

    三、976字傲慢无知的回信

    觐见结束后,马嘎尔尼将返回英国。按照外交礼仪,他必须将乾隆对英王的回信带回。

    几日后,乾隆的亲笔回信送达英使馆。信中只有短短976字,却令马嘎尔尼对大清王朝的未来更感忧虑。

    乾隆在信中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满意英王派使者来朝的诚意。这让马嘎尔尼稍感安慰。但随即,乾隆的言辞就开始了无知的表演。

    他说:“尔国远在海外一隅,朕本不必要求你们定期朝贡进献。只要你们秉持对朕的崇敬之心即可。”

    接着又说:“你们国土贫瘠,朕准备赐给你们些瓷器丝绸等物,以补充你们的不足。”

    最后,最令人瞠目的是这句话:“大清的儒学包含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你们是学不会的。我建议你们不要糟蹋我们的经典著作。”

    简直是目空一切的语气!马嘎尔尼第一次感到了来自东方的屈辱。一个傲慢无知的皇帝,竟然可以如此侮辱一个老牌帝国的体面。

    于是,马嘎尔尼在悲哀中启程回国,将这封令人怒火中烧的信交给了英王乔治三世。而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封短短的回信,将为中英两国带来怎样深重的灾难。

    四、英国的愤怒

    当英王和政府部长们读完乾隆的回信,说是勃然大怒也不为过。

    信中对英国的侮辱之词,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野蛮君主,竟敢以这种傲慢的语气跟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说话,这在英国议会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们要让这个狂妄自大的东方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实力!”许多愤怒的议员提出,必须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起初,英王乔治三世还想继续用和平的方式商讨。但很快,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要求用强硬手段对付大清,以报乾隆的大言不惭。

    于是,英国开始制定强迫大清通商的军事计划。以积压的鸦片作为攻城武器,英军很快就可以出征远东了。而此时的乾隆,依然我行我素,对外界的变化视若无睹。

    他乐于接受朝臣们的谄媚奉承,沉醉在大清已获得天下的美梦里。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乾隆的梦幻泡影才被英军的炮火硬生生击碎。

    至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半殖民地屈辱史,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武力仍将主宰一切。而当年那封令人扼腕的回信,则成为这一切的导火索。

    五、乾隆隔世之憾

    当今,乾隆的976字回信还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象征。

    每每走进博物馆,看到那泛黄褪色的信纸,我们不禁要问,历史的车轮是否可以倒转?如果让乾隆有机会重新执笔,他会不会收回那些傲慢无知的言辞呢?

    然而历史无悔药可尝。或许,当年的乾隆只是那个时代封建帝王的一个缩影。他们因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而盲目相信自己的国土已经具备了文明的最高形式。

    这种错误的认知使他们对西方文明缺乏应有的尊重。正如马嘎尔尼的礼物在乾隆眼中不过是异域的玩物一般。他未能看到工业革命所孕育的巨大变化。

    但我们今人却有责任去省思和反思。当年的错误决定带来的惨痛教训,至今仍令我们刻骨铭心。

    如何避免历史重演?唯有时刻保持谦逊的心和对世界的开放态度。有一天,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乾隆,不再为他的傲慢所愤怒,而是用同情的眼光,看到他也不过是作为人的普遍软肋所迷惑。

    傲慢常使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转自民国文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单字解释: 乾 隆 写 给 英 国 国 王 的 信 全 文 字 愚 昧 无 比 今 藏 于 大 英 博 物 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