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淮海战役功臣排行榜,第一名是他?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首功:粟裕大将,华野代司令代政委前委书记,总前委之一。为啥说粟大将第一功?首先,粟裕斗胆直陈说服主席改变了战略部署,主席不再要求出击江南,下定决心在江北做战略决战消灭国军主力,这才使淮海成为可能。其次,豫东、济南,战局向着设想的方向发展,粟裕提出并命名了淮海。接着,淮海打响的第三天,粟裕的齐辰电开始将小淮海推向战略决战的大淮海。再者,粟裕是淮海前线的第一操盘手,始终控制全局并针对全局在调配兵力。最后,主席说过粟裕同志淮海第一功,这也基本是党内军内共识。

    二功:刘伯承元帅,中原军区司令,中野司令,总前委常委。淮海前线的第二操盘手,他能够完全的领会粟裕的战略意图并且带领中野不遗余力地作战役协同。当战机出现他当机立断以辅为主开始主导战场,而这时华野又鼎力相助。唯有两位战略高手“无我”境界的配合,造就了淮海的辉煌。

    三功:饶漱石,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华东真正的一把手。极其出色并富有远见的后勤组织,总能跟得上战役规模的扩大。几百万人两个多月的吃喝,前线的弹药装备补充,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部队打到哪儿,支前民工就跟到哪儿,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没有听说过任何后勤上的失误。当然华野本身的后勤部也很出色,但华东王饶书记的统筹能力确实不可小觑。

    四功:谭震林,华野副政委,总前委之一。谭老板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比较平衡,淮海期间始终率领作为主方向的华野的主力集团在作战。第一阶段他和王建安指挥山东兵团主打黄伯韬,第二阶段和王建安围兜杜聿明集团,第三阶段和王又是作为主攻集团率领半个华野收拾杜聿明集团,最多时指挥过9个纵队。确实是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立了实实在在的功。原想将其排在第五,考虑其晚年就淮海战役指挥的问题向二代核心叫板,本人身系草根自然是不唯上的,无论如何也得给谭老板叫板的资格。

    五功:邓小平,中原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中野政委,总前委书记。说到二代核心,必须得多啰嗦几句题外话,本人并非毛左,绝对敬仰邓公领导的才能,其对国家和人民功劳,亦非淮海所及。他和主席一样,心中都有富强中国的蓝图,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非常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设想的蓝图,摸索着前进。邓公之所以能成为二代核心,是因为他的蓝图,他的作为,更是人心所向。回到淮海,作为名义上的总指挥,不可否认并不十分擅长军事的小平同志也是费尽了心血,本人完全不怀疑,其决心之大投入之深以至于后来邓公总有这样的错觉“淮海是我指挥的”。其实小平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给刘帅加油添火,并时常助刘帅下决心,二是有条理的统筹组织中原方面的各项工作,虽是副方向但工作量也不小。虽然球技(军事)平平,怎么着也是主教练亲自任命的场上队长,功劳能排个四五名。

    六功:王建安上将,华野山东兵团副指挥,各阶段华野主力集团的实际军事指挥。华东一把手饶漱石最为信任的将领除了粟裕就是王建安;在本人眼里,他是华东最能打得上将,只是比较低调,没有别的上将那么传奇。他的功劳,其实在说谭老板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而且与谭比他是实实在在的战将,军事指挥更是以他为主。

    七功:郭汝瑰,国军陆军中将,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他的作用不多说了,你懂的。

    八功:陈士榘上将,华野参谋长。士榘的亮点是助中野打黄维。12兵团人数虽不算最多,但4个军都是能打的部队,全是干的没有稀的,实力和整个中野有一拼。12军团是毁在黄维手里,但其部队确实能打,是淮海战场上给共军造成伤亡最大的兵团。我估摸着在军(整编师)一级编制里,整个解放战争18军(整11师)给共方带来的损失应该是能排第一的。也难怪中野啃不动黄兵团,可是士榘一到,全部搞定,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非常快意恩仇。

    九功:宋时轮上将,华野10纵司令,华野阻援集团的指挥者。宋的亮点是徐东阻击战。军内评价10纵是阻击战的爷爷,敌2兵团司令邱清泉评价“排炮不动,必是10纵”。面对敌人数装备优势的两个兵团的轮番攻击,宋部就是能够屹然不动,愣是没让他们和黄伯韬会合,眼睁睁看着黄7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宋也是华野两个辅攻集团之一的指挥者。

    十功:陈赓大将,中野陈谢兵团司令。陈谢兵团虽在中野名下,但之前军委一直将其作为一个方面军在使,实力亦超出大别山出来的刘邓大军,无怪乎有中野的“独立王国”之称。陈赓集团是中野绝对的主力,在陈士榘来助战之前,是负责东面主攻黄维的主要力量。在对12兵团的整个歼灭过程中,陈赓的功劳不亚于士榘。

    十一功:陈毅元帅,华东军区司令,华野司令政委,中原军区副司令,中野副司令,总前委常委。NND,这帅的头衔忒多忒晃眼我敲的好烦恼,所幸我没有被晃倒,认真推敲出其“闲人”本质。中原方面军有刘帅政有邓公,都是极有主见说一不二的主,轮不到陈毅插手;华东方面老陈是被主席“请”出来的,不能再没脸没皮的去插手指挥。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人,挺悲催的也有点委屈。其在淮海中的作用,主要是协调华野和中野的战略配合,协调刘邓的指挥,缓冲各种分歧,使大伙儿能够更加融洽的团结一致。若按正史来排,陈地位这么高的“高人”即便是什么也不干肯定也会排的很靠前。

    十二功:张震上将(87年),华野副参谋长。参谋集团是一支队伍的大脑,主持华野野司参谋机关日常工作的张震自然是粟总指挥战役的第一助手。张震淮海全程都和粟在一起,虽不拍板,也算是出谋划策,参与指挥。齐辰电,可是也挂了张震的名的。简言之,他是粟总当之无愧的得力助手。

    十三功:陈锡联上将,中野3纵司令。陈锡联的亮点是率两个纵队攻克宿县,宿县虽说比较空虚,但也有黄伯韬的主力25军一个师在守。攻占宿县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意义非常重大,完全隔断了徐州集团与蚌埠集团的联系,形成了对徐州集团的合围之势。毛粟在战略谋划阶段都有过模糊的攻占宿县的设想,刘伯承是首先明确下令攻打宿县并作具体部署,陈邓是“英雄所见略同”,前敌指挥作战的是陈锡联。围攻黄维时陈也是担任辅攻的中野西集团指挥。

    十四功:韦国清上将,华野苏北兵团司令。苏北兵团在淮海战役里,只能算是跑龙套的主,担负的责任主要是阻击、侧击、牵制、监视、掩护、围堵、辅攻等等。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跑龙套的作用,它要是掉了链子,主力们轻则丢了战功,重则引火烧身不得保全。韦的表现还是兢兢业业,丝毫没有出纰漏,当的起最佳龙套奖。第三阶段,韦是华野两个辅攻集团之一的指挥者,当然主要是在外围捡漏。

    此外还有华野后勤司令刘瑞龙,华野政治部代主任钟期光,华野特纵司令陈锐霆,华野和中野的几个主力纵队的主官陶勇、王必成、聂凤智、刘飞、孙继先、张仁初、成钧、周志坚、王近山、杨勇等等,都是有亮点可以登上功臣榜的。

    单字解释: 淮 海 战 役 功 臣 排 行 榜 第 一 名 是 他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