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千年后,发现真是老谋深算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公元前的某个秋天,一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在手下的搀扶下,来到军营的操场上,看着意气风发的士卒,感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这位老人便是有“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美誉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军事及政治奇迹,若没有他的帮助,三国鼎立局势很难形成,后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将诸葛亮刻画成多智近妖的人物。

    而在他临终前,设下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当时并不懂这一计谋有何高明,但千年后,不得不感叹他真是老谋深算。

    话从五丈原说起,在诸葛亮深知自己并入膏肓之时,决定摆下“七星阵”,批发拔剑同七天时间向上天再借10年寿命。

    眼看着六天时间过去,姜维心中暗喜,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能够再多活十年。

    可偏偏这时意外出现了,当天傍晚司马懿发起进攻,魏延火急火燎的前来汇报情况。

    姜维来不及守护,就被魏延身后的风扑灭了七盏油灯,隔天早上,一代名相诸葛亮阖然长逝,享年54岁。

    《三国志》中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也就是说诸葛亮时候,蜀汉将士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定军山,并且是依山开凿墓穴。

    陵墓空间仅够放下棺椁,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陪葬品,更没有华丽的寿服,只是和平常一样的普通衣服。

    但在民间流传了另一个版本,相传诸葛亮临死前,曾对刘婵交代自己后世,不要风光大葬,只需要将他的遗体装在棺椁之中,然后命四名士兵抬着朝南边走去,绳子断了的地方就是葬身之所。

    另外棺材下葬后不能合土,不能立碑,不能栽树不能有留下任何参照物,刘婵虽然不解,但对于诸葛亮最后的要求,自然不会拒绝。

    就这样四名士兵抬着棺材走了三天三夜,杠绳仍没有断裂的迹象,体力不支的四个人决定将绳索砍断,按照诸葛亮的遗愿就地埋葬,然后回去领赏。

    刘婵听了四名士兵汇报的情况后,非常疑惑,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磨断了绳子呢,于是令人彻查,四名士兵经过严刑拷打说出实情,刘婵一气之下将四人处死。

    可当四名士兵被斩杀后,刘禅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因为除了他们外,世上没有人知晓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处。真正实现了他的入土为安,不被他人打扰的目的。

    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以他的智慧当然知道绳子在短时间内不会磨断,也猜到了士兵会偷奸耍滑。

    当然也料到了一定会杀死负责抬棺的人,这样真正实现了他的入土为安,不被他人打扰的目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四名士兵也是他的陪葬品,现在看他果然是老谋深算。

    虽说这段并未记录在正史当中,但对于这一就计谋背后原因分析,还是值得令人相信的。

    在三国乱世中,盗墓贼极其猖獗,不仅会将陵墓中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还会将死者尸体拖出去喂野兽。

    这也使得很多人在入葬之后仍燃得不到安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诸葛亮才会想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计策。

    另外,自己作为蜀汉丞相,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别国,难免因树敌太多对自己抱有恨意,如果自己葬身之处暴露于世间,有可能会遭到报复性挖掘。

    其实三国中,不只有诸葛亮对此谨慎,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死后避免被惊扰,设置了七十二座疑冢用来迷惑世人。

    由此可见,这些人死后为落个清净撒费苦心,活着的时候就要算计好死后的一切。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最 后 一 计 棺 材 南 抬 绳 断 便 葬 千 年 后 发 现 真 是 老 谋 深 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