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敌72军准备投降却迟迟不行动,我军:我们炮兵不耐烦了,赶快行动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役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此时,淮海战场上的4个重兵集团中,黄百韬第7兵团12万人覆灭于碾庄圩,黄维第12兵团十余万人覆灭于双堆集,蚌埠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已龟缩回淮河南岸;仅剩陈官庄一带的包围圈里还有20余万国民党军,包括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及徐州“剿总”直属部队等,由“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统一指挥。

    陈官庄包围圈

    第72军曾两度覆灭

    杜聿明集团虽然兵力众多、装备也算精良,但从12月4日开始已被围困了1月有余,饥寒多日,士气低落,刚接战就纷纷崩溃。到1月9日上午,第13兵团全线崩溃,战力稍强的第2兵团各部也是岌岌可危,驻守胡庄一带的第72军更是危若累卵。该军原是川军杂牌,1938年6月由新编13师、14师在四川万县编组而成,刚刚建成就开赴武汉会战前线,与日寇殊死较量。

    解放战争时期,该军开赴山东参加重点进攻,结果在泰安城遭到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围攻,尽管军长杨文泉喊破了喉咙呼叫援兵,但由于其杂牌军的身份,直到泰安城破也未等来援军,全军24000余人均覆灭于泰山脚下。随后,该军在山东济宁重建,又在次年的豫东会战中编入区寿年第7兵团,在睢县西北再遭重创。

    豫东战役形势图

    淮海战场被围后准备起义

    1948年秋,第72军被编入邱清泉第2兵团序列,奉命参加淮海战役,驻守徐州。12月4日,第72军从徐州南撤淮河防线的途中与兵团主力一起,遭到华东野战军包围,一直苦撑到1月9日,眼看覆灭在即,该军军长余锦源、副军长谭心和第34、第233师师长陈渔浦、徐华年等人商量,一起另找出路。

    最初,第72军派第233师特务连连长杨法治带2名通讯兵打着白旗、拉着电话线到华东野战军阵地寻求谈判,谈判要求很快获得许可,但1个特务连连长毕竟分量太轻;很快,第233师参谋长余国勋赶来谈判。华东野战军派出1位副政委随其返回第72军军部,双方约定:连长以下官兵由华东野战军处理,营长以上官佐全部释放,自行决定去留;但新华社不刊登第72军投降消息,以免他们回到国统区受迫害。

    第2兵团被围陈官庄

    炮火催促下放下武器

    条件谈妥了,但军长余锦源在最后时刻却犹豫起来,迟迟不肯签字;参谋长许亚殷更是默不作声。眼看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越来越近,蔡副政委当即说:“时间不多了,我们的炮兵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说毕他起身就准备返回,副军长谭心急的对在场的人大声说:“再不和平,大家就都吃炮弹,不愿达成和平协议的只有喊卫士绑起来。”余锦源这才不再犹豫,勉强签了“全军放下武器”这几个字。

    华东野战军随即停止了对胡庄的攻击,第72军残部随即按规定的路线于9日深夜开至对面阵地,到10日拂晓已全部放下武器,并受到解放区后方军民的欢迎。

    淮海战役胜利

    单字解释: 敌 军 准 备 投 降 却 迟 迟 不 行 动 我 军 我 们 炮 兵 不 耐 烦 了 赶 快 行 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