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吕雉诱杀韩信,韩信临死前大喊出3个字,如今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手下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军事帅才。毫不夸张的说,他是继孙武、白起后又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他为后世创造了诸多战争典故,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

    在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后,韩信也从齐王改封为楚王。为了嘉奖韩信的功劳,刘邦特地许诺他“三不杀”,即“天不杀,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个承诺几乎就是给了韩信免死金牌,因为人生在世,不可能离开天和地,农耕社会也离不开铁制品。

    然而,都说伴君如伴虎,没过几年,刘邦便觉得异姓王严重影响到皇权的稳固,而威胁最大的便是韩信。因为韩信能征善战,手下的将士比刘邦的精兵都强上不少。于是,刘邦就想要找个理由剪除韩信。

    恰逢此时,项羽的旧将钟离眜投奔韩信,而刘邦又十分记恨钟离眜,因为在楚汉争霸时,钟离眜可是项羽的左膀右臂,让刘邦吃了很多的亏。

    于是,刘邦便下诏让韩信逮捕钟离眜。为了自保,韩信逼迫钟离眜自刎,他则拿着人头去见刘邦表明自己忠于汉室,但还是被误会谋反,被抓了起来。不过,刘邦这次并不是真的想杀韩信,只是想将他手中的权力剔除,于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直到这时候,韩信才知道刘邦是小肚鸡肠,担心他功高震主,于是他经常装病不去朝见刘邦。可时间久了,韩信心中的郁闷之气越来越强,恰逢此时陈豨被朝廷任命为代丞相。

    临走时,韩信告诉陈豨说:“陛下信任你,但是你手中掌握的是国家的精兵,如果三人成虎,保不齐陛下就会围剿,不如我俩联合起来,可以共谋大事。”陈豨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便默默点头表示同意。

    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没有随从。他暗自派人告诉陈豨:“我这边安排妥当。”原来,韩信想着袭击太子和吕后,来一次釜底抽薪。可谁知,韩信反叛的消息被人提前告诉吕后,吕后赶紧请来萧何,询问该怎么办。

    萧何便想到了一个办法,找个人谎称陈豨已经被刘邦处死,现在朝堂都在庆贺,请韩信前来同乐。韩信起初不信,但是他自问天底下没人能动得了他,于是便去了长安。

    可谁知,韩信一入宫,吕后就命人将他囚禁在长乐宫的钟室。此时,韩信知道吕后想杀他,但是却依旧不慌,因为他有刘邦的“三不杀”承诺。然而,就在韩信洋洋得意之时,一个笼子从天而降困住他,然后再将他吊起来。

    之后,钟室的所有窗户都用黑布蒙住,一片漆黑。这时候,吕后笑着说:“陛下虽然给了你承诺,但是如今我再这个密闭的环境中,你看不到天阳,脚又不着地,再用竹签杀你,不算违背。”

    事到如今,韩信也自知躲不过此劫,于是大喊出了三个字“我不服”,最终被吕后手下人用竹签杀死,死状极其凄惨。

    现如今,“我不服”这三个字,却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遇到不公平待遇会说“我不服”,别人过得比他好,他也会说“我不服”,甚至就连玩游戏输了,都会说句“我不服”。

    只不过,没人知道“我不服”这三个字背后,曾经有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单字解释: 吕 雉 诱 杀 韩 信 韩 信 临 死 前 大 喊 出 个 字 如 今 成 为 年 轻 人 的 口 头 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